BBC策劃拍攝紀錄片 中國教師赴英教學"水土不服"?

2020-12-15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中國教師赴英教學「水土不服」?

  最近兩天,來自中國的5名教師在英國一所學校進行中國式教育的「實驗」備受中英兩國民眾關注。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這5名教師在英國漢普郡博航特(Bohunt)學校進行了為期一個月中國式教育,中國教師認為英國高福利造成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學生紀律性差等問題,這也引發了很多討論。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5名老師參加的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策劃製作的紀錄片,這檔節目試圖探討中國式教育在英國基礎教育中是否行得通。昨天,參與這個項目的教師鄒海連告訴北青報記者,此前他並未接受相關採訪,媒體誤讀了中國教師對學生的一些評述。

  近日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了一檔由BBC策劃製作的《中國化的英國學校》引起的反響和爭議。這個欄目邀請中國不同地區的5名優秀教師到英國漢普郡博航特(Bohunt)學校進行一個月中國式教育。不想,經過了一個月的教育,5名中國教師明顯感覺到「水土不服」。一名中國教師認為英國良好的福利體系讓英國學生缺乏上進心,缺乏制度,並且變得慵懶。英國學生不遵守基本的課堂紀律,並且在課上吃東西、化妝,幾乎讓中國教師崩潰。

  報導稱,來自西安的自然科學老師楊君(音)說,有一次,一個女孩在課堂上突然大哭著跑出教室,原因竟然是這個女孩得知她的偶像、英國歌手澤恩·馬利克宣布退出樂隊。「在課堂上出現這麼情緒化的舉動,實在讓人難以理解。」楊老師說,「在中國,課堂紀律根本就不是個事兒,但在英國,這是最大的問題。」

  《每日郵報》的報導被中國媒體轉載之後,引發了國內對於中西方教育模式的熱議,不少網友探討中國教師「水土不服」的原因,表述為什麼中式教育很難在西方國家落地。昨天,BBC官網上也刊登了《中式教育能否在英國孩子身上行得通?》的報導。報導中提到了博航特學校的校長尼爾·施特羅爾、學校學生羅伊斯和參加這個項目的中國教師鄒海連的看法。

  尼爾·施特羅爾稱,課程開始的第二天,他就聽到消息說學生們表現得非常糟糕——曠課、課上聊天和不聽課。「中國的教學方法與英國青少年文化和價值觀是相衝突的。我們的學生已習慣於能夠向老師提出問題,他們希望自己的觀點受到尊重。而且,英國學生期望學習的過程多元化。他們不習慣被約束在一個大的集體中,在相同的教室學習內容非常有限的課程。」

  博航特學校的學生羅伊斯說,聽中國老師講課基本是「機器人模式」。「我習慣於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經常以團隊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大量時間在做實驗。但是在『中國實驗班』中,唯一令我感到我在學習的就是如何快速記筆記以及聽老師給我們講課。」這名學生認為,中國唯分數論的觀點讓他覺得壓力巨大。

  BBC的報導稱,中國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不適應。來自杭州外國語學校的鄒海連老師引進了中國班級管理模式,設置班級委員會,並設立了學生值日制度,這些做法基本成功。但在授課過程中,遇到了沒有想到的難題。比如讓學生自己證明畢達哥拉斯定理,但學生認為證明這個並沒有用,會用就可以了。

 

相關焦點

  • 英國BBC邀中國教師赴英講學 老師崩潰學生大哭
    原標題:英國BBC邀中國教師赴英講學 老師崩潰學生大哭 英國廣播公司(BBC)今年費大力氣拍了一部紀錄片,邀請5名中國中學老師到英國漢普郡一所頂級中學,對該校的學生進行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結果,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
  • 赴英教學老師質疑BBC紀錄片:從未遇到崩潰衝突
    赴英教學老師質疑BBC紀錄片:從未遇到崩潰衝突 2015-08-19 09:48:35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附屬中山學校的英語老師闕曉梅曾赴英國教授小學生數學,在倫敦、紐卡等城市的3所學校任教兩個多月,在她看來,BBC這部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式教學》戲劇的成分可能更大。  「可能採用了影視手法」  闕曉梅是英語老師,因為小學數學本身並不高深,而她又有語言優勢,所以赴英國教的是數學。
  • 中國教師赴英國「支教」被BBC扭曲?南外老師:挑最亂的播
    中國教師訓哭英國學生?學生吐槽13小時的上課時間?學生不守紀律中國老師「快瘋了」? 最近,英國BBC製作的中國教師赴英教學紀錄片,似乎「深刻地」展示了中外教育的巨大差異,描繪出一幅中國老師和英國學生格格不入的景象。 然而,觀察者網注意到,當事的中國老師說:這不是事實!
  • BBC紀錄片:中國教育模式真的贏了嗎?
    原標題:BBC紀錄片「中英教學比較」出了成績單:中國班完勝 不代表中國教育模式真的贏了前情提要中國老師赴英"支教"一個月快被逼瘋 吐槽學生"開小差"赴英教學中國教師指責BBC紀錄片:挑最亂的播BBC否認故意抹黑中國老師:他們很有同情心上海赴英教學老師質疑BBC紀錄片戲劇成分更大BBC紀錄片終結:中式教學比英國班成績高10%
  • BBC拍紀錄片測中國式教學 中英教學碰撞閃出什麼火花?
    原標題:BBC拍紀錄片測中國式教學 中英教學碰撞閃出什麼火花?   BBC拍了一部紀錄片,來測試「中國式教學」能不能在英國適應。   這個項目叫做「中國化的英國學校」。BBC花半年時間篩選中國教師,然後花一個月時間在英國漢普郡的博航特中學開設「中國實驗班」,不僅全天作息安排和中國學校相同,所有課程也都由中國老師來上,並且全程跟拍,最後剪輯出一部幾十分鐘的紀錄片。   一開始,在中英媒體的報導,已經顯現出文化差別。
  • BBC紀錄片熱播後續:中國老師勝出就代表中國教育贏了嗎?
    中式教學的英國熊孩子,成績完勝其他班。記者專訪杭州老師鄒海連——  中國老師贏了,中國教育贏了嗎  5名中國老師赴英國「支教」一個月,用傳統的中式教學給50位英國中學生上課。今年夏天,英國廣播公司(BBC)憑藉這部名為《中國學校》的紀錄片,佔據了暑期檔,風頭蓋過不少時下熱播劇。
  • 從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談被「妖魔化」的中式教育
    漢普郡的博航特中學來了五位中國教師一個由50名13-14歲的青少年組成的班級為期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實驗4周後,與英國老師教學的班級來場中英教育模式的大PK近日,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BBC大費力氣邀請了5位中國的中學老師到英國的漢普郡教學。結果,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英國學生的不少舉動讓他們十分「抓狂」;而英國學生也無法適應高強度教學,甚至被中國老師訓哭。「究竟是中國式教育太嚴苛,還是英國學生太懶散」,一時引爆輿論,成為熱議焦點,由此也引發了一場關於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大討論。
  • 女教師赴英國進行「中國式教學」 將學生訓哭(圖)
    英國廣播公司(BBC)今年費大力氣拍了一部紀錄片,邀請5名中國中學老師到英國漢普郡一所頂級中學,對該校的學生進行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結果,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英國學生的不少舉動讓他們十分「抓狂」;而英國學生也無法適應高強度教學,被中國老師訓哭。中國老師表示,這些英國學生缺乏進取心,懶散無紀律,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英國的高福利制度。
  • 教師鄒海連稱—— 「媒體報導和真實情況並不相符」
    已經將此事貼上了「水土不服」的標籤。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差異,幾位來自中國的老師在英國真的「水土不服」,師生之間真的那麼水火不容嗎?由於參與項目的教師和BBC籤訂了保密協議,目前尚無法對外透露在國外上課時的具體情況。預告片中「學生不買帳」昨天,北青報記者在BBC官網上看到了《中國化的英國學校》紀錄片的預告片,這個紀錄片將於北京時間今天凌晨播出上集。
  • BBC中文網:中國教師在英「支教」說明什麼
    中新網8月15日電 據BBC中文網報導,BBC拍攝反映中國教師在英國漢普郡博航特中學教學,表現中英教學差異的紀錄片《中國學校》再次掀起了中英教育話題討論,這次英國和中國媒體都參加了對紀錄片本身和中英教育話題的討論。  中英教育話題比這部紀錄片反映的內容要大得多。
  • BBC批中式教育 英國名校聯盟都看不下去了-英國,BBC,教育,中式...
    近年來,中英兩國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合作開展得非常豐富多樣,包括中國老師赴英國教學、英國老師赴中國學習數學教學模式,以及英國購買中國數學教科書版權等。去年2月,時任英國教育次官的伊莉莎白·特拉斯還曾率領英國教育代表團赴上海「取經」,觀摩中國基礎教育發展模式,希望了解中國學生數學成績出眾的秘密,甚至想引進中國數學老師。
  • BBC電視紀錄片《中式學校》:一場不可比的比較
    但在熱火朝天的討論背後,很多人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這部紀錄片並非一個教育項目,而是「電視節目」。  《中式學校》是一部三集的系列紀錄片,BBC邀請了5名中國教師去英國博航特中學的「試驗班」教授4周課程,然後將中式和英式教學成果通過考試的形式進行評比,並將過程攝製下來。
  • 《紀錄片創作》課程教學「雙重點」方法探析
    作為在大三開設的一門應用型課程,該課程融合了攝影、寫作、策劃、編輯等知識,學生應通過《攝影基礎》《電視攝像》《電視編輯》《電視寫作》《電視欄目策劃》等前置課程。紀錄片對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實踐價值是僅次於新聞創作的重要項目,特別是在畢業設計、參賽等教學實踐活動的要求下,紀錄片是當今大學生創作數量最多的作品類型。
  • 三中國留學生拍攝紀錄片「漂」 展追逐美國夢心酸
    三中國留學生拍攝紀錄片「漂」 展追逐美國夢心酸 反映(美國《星島日報》)   中新網5月20日電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導,一部由三位中國留學生所拍攝製作的紀錄片「漂」(Floating),反映了一位90後閩籍青年偷渡赴美之後的打工生活,在迷茫和忙碌中追尋著美國夢。這部影片在網上播映後,不僅引起了許多閩籍移民的共鳴,也引發了許多漂在美國留學、工作的華人對所追尋的美國夢的深思。
  • BBC紀錄片對中式教育的影像構建
    本文試圖從紀錄片文本出發,探究這部紀錄片對中式教育及中國教師進行影像構建的策略,又構建出怎樣的關於中式教育及中國教師的形象,並試圖從文化差異的角度評價這種影像構建。5名來自中國的教師,採用最傳統的中國教育方式,在英國漢普郡博航特中學的「中國試驗班」裡進行一個月的教學,試驗班由50名博航特九年級的學生組成。最終將由第三方對「試驗班」和該學校九年級的其他學生進行統一考試。試驗項目進行的一個月中,BBC全程跟拍,最終製成了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 中國紀錄片赴英國參加展映 講述中國人真實生活
    中國紀錄片赴英國參加展映 講述中國人真實生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6日 05: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米爾頓·肯尼斯三月十四日電(記者 李鵬)五部來自中國的紀錄片十四日起在英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上展映,向英國電影人與觀眾講述真實的中國生活。
  • BBC「中國式教學」真人秀中國老師抓狂學生被訓哭?(圖)
    有國內媒體報導稱,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而英國學生也無法適應高強度教學,出現被中國老師訓哭的情況。  對此李愛雲表示,預告片將當時課堂上最混亂的場景鏡頭剪輯到了一起,「這是炒作,與實際情況不符。」她說,第一集的時候,學生和老師還不能做到彼此適應,相互磨合過程中確實會出現一些問題,但到第三集會慢慢好起來,「預告片炒作嘛,這個我也能理解。」
  • 耗時4萬小時 BBC拍攝360°恐龍紀錄片
    guides/bbc.co.uk  2013年,一位牧民在阿根廷丘布特省一個叫La Flecha農場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骨骼化石。creativereview.co.uk  於是BBC決定做一部紀錄片。  兩年過去了,這部耗費4萬小時製作而成的紀錄片終於開始上映播放。  近日,BBC又在YouTube上線了一段關於該生物的紀錄短片。生物學家David Attenborough作為片中解說,向世人揭示了這一世界上最大恐龍的骨結構等信息。  然而,當你真正觀看這一部紀錄片時,你可能沒辦法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Attenborough的科學解說上!
  •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裡看不到的
    2015年8月4日,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在英國首播,並通過視頻網絡在中國傳播,立即在中、英兩國引發巨大關注,視頻網站累計點擊率達100萬次。  紀錄片中,中國的教育方式被塑造成一副「猙獰」形象,旁白道:「中式教育是基於高壓學習和殘酷競爭的無情學習制度。」這副形象在片中貫穿始終。
  • BBC紀錄片《杜甫》火了,英國導演:理解中國需要一輩子
    從少年時代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感興趣,多次到中國採訪拍攝,「在中國感到很自在」,相信交流對話有助於打破文化之間的偏見與誤解……或許正是出於這些原因,伍德成為不少人眼中「最會講中國故事」的西方紀錄片導演。10年前,他到中國拍攝紀錄片《中華的故事》,期間去上海參觀世博會,和現場觀眾聊天,詢問他們最喜歡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結果令他吃驚。「每個人都回答唐朝,而且幾乎人人提到杜甫。」「杜甫在中國文化的地位如此重要,在西方卻鮮有人知。」那時,他就萌生了要為杜甫單獨製作一部紀錄片的想法。直到去年秋天,夢想終於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