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鄒海連稱—— 「媒體報導和真實情況並不相符」

2020-12-25 中國網

原標題:參與項目老師和BBC籤訂了保密協議 尚無法透露具體內容

不過教師鄒海連稱—— 「媒體報導和真實情況並不相符」

來自中國的老師教英國學生做眼保健操

來自南京的李愛雲老師(中)、來自西安的自然科學老師楊君(音)(左)以及來自杭州的數學老師鄒海連

中國老師帶領學生上體育課

鄒海連在赴英國教學前經歷了層層選拔

在BBC的紀錄片播出前,5名老師在英國一個月的時間裡到底經歷了什麼仍然是個謎,不過從目前媒體的報導來看,已經將此事貼上了「水土不服」的標籤。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差異,幾位來自中國的老師在英國真的「水土不服」,師生之間真的那麼水火不容嗎?由於參與項目的教師和BBC籤訂了保密協議,目前尚無法對外透露在國外上課時的具體情況。

預告片中「學生不買帳」

昨天,北青報記者在BBC官網上看到了《中國化的英國學校》紀錄片的預告片,這個紀錄片將於北京時間今天凌晨播出上集。雖然尚無法了解到中國老師們在英國一個月的教學是什麼狀況,不過在剪輯出來的預告片中,中國教師「嚴肅」的教學模式和西方學生形成鮮明對比。

預告片中,中國老師指著黑板試圖引起學生注意,讓學生不要提問題,帶領學生做廣播體操。而英國學生則有的在課上說話,有的在吃東西,有的甚至對著耳機的音樂左右搖擺身體。一名學生在老師上課的過程中,滿臉笑容地扔紙飛機。一名學生表示並不知道學習三角函數有什麼用。也有學生表示,教授三角函數不如教授怎麼納稅和怎麼找工作。一位中國教師表示,英國學生與中國學生節奏不同,接受知識需要講得更慢。

當事老師稱媒體有誤讀

昨天北青報記者聯繫到杭州外國語學校的鄒海連老師。鄒老師介紹,他已經看到了BBC對他的報導,但報導內容和真實的情況並不相符。

「事實上沒有媒體採訪過我們,我覺得可能是BBC為了商業宣傳刊登的一些言論。國內媒體也沒有採訪我,我覺得是存在誤讀的。」鄒海連說。據鄒海連介紹,當時參與該項目的一名老師評價了英國福利制度,引起了特別多的爭議。「我覺得現在我也不適合評論這件事,只能說媒體存在誤讀。目前,我參與的項目已經結束了,等節目播出後,我覺得再發表觀點比較合適。」

杭州外國語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於參與項目的教師和BBC籤訂了保密協議,所以不能將課堂上教授的具體內容對外披露。

參與老師經過多輪面試

北青報記者從杭州外國語學校獲悉,2014年下半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啟動攝製名為「中國化的英國學校」(The School That Turned Chinese)系列紀錄片,通過比較、學習、借鑑中國基礎教育的理念、教學方法與課堂模式,為英國教育改革提供參考。為此,該項目面向中國招收雙語學科教師赴英短期授課並參與節目錄製。經層層選拔,杭州外國語學校的數學教師鄒海連有幸成為其中一員,於今年2月至3月受邀赴英任教。

根據杭州外國語學校官網連結的消息,鄒海連赴英國參加這個項目經歷了層層選拔。BBC在選人時,要求第一教齡滿5年;第二,老師從事英語語法、數學、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學工作;第三是進行全英文教育。鄒海連在杭州外國語學校劍橋高中任教多年,平常都是用英文給學生上數學課,所以入圍了BBC的初選。初選之後,鄒海連經歷了多輪面試。

此前,鄒海連對當地媒體稱,BBC主要核實他的情況,包括教育經歷、教學方法以及和該研究項目的契合度等。最後,BBC又專門找了一家獨立機構,評估他的心理狀況,包括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等。

新聞內存

老師赴英「支教」早有先例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BBC策劃的這檔紀錄片中前往英國教學的5名老師並非「頭一遭」,早在2014年,來自上海的多名教師就曾前往英國進行短期教學。根據媒體報導,第一批29名赴英數學老師的課堂教育法在當地還吸引了附近大學數學系教授聽課,並沒有報導中的那麼多「戲劇性矛盾」。

臨行前,最受教師關注的其中一個問題是:我們能布置家庭作業嗎?而對於這個問題,英方老師希望的是,「布置適量的,一小塊一小塊的作業」。對於這樣的回答,老師們心裡稍微有點底了。根據新華社報導,在這批數學老師在英國教學時,課程中穿插了中國小學生常用的「九九乘法表」以及豎式解題方法,幫助他們更快、更準確地完成數學計算。學生們在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回答和完成老師提出的問題。

由於中國數學老師講的運算方法淺顯易懂,通過學習,學生們都能聽懂,並能完成一些複雜運算。曾經前往英國進行交流的教師林磊說,在交流中發現英國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文化背景與中國有很大區別,英國學生的計算速度和熟練度相對中國學生較弱,她和其他參加交流的老師們正在這些方面努力探尋一些解決方法。

而另一位老師金向軍則說,英國小學生非常好學,有時在完成了老師給的題目後,還要求老師再出幾道題,這種現象在中國學生中比較少。「每當(英國)學生們學會一個知識點或方法時,都會特別興奮,我覺得英國老師在對學生的肯定方面做得比較好。」

此前,英國教育大臣尼克·吉布曾經提出英國學校應該重拾「全班」教學方式,因為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在中國取得了成功。所謂「全班」教學,就是老師用黑板或者其他工具指導所有的學生,同時用提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教學方式上世紀50年代之前在英國一直居主流。隨後,被以學生為主導的模式取代。尼克·吉布認為,學生主導的學習模式也有弊端,最主要的影響是很低效。為此,他才專程前往上海並邀請中國的優秀教師赴英國「支教」。本組文/本報記者 劉珜

見習記者/黃莜菁 實習記者/鄭天儀 張楚喬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超連結:http://epaper.ynet.com/html/2015-08/05/content_147426.htm?div=-1

相關焦點

  • 5名中國教師到英國頂尖中學教書:「差點被這群學生逼瘋」
    據BBC報導,英國中學生與中國教師「排斥反應」嚴重,前者遲遲無法適應高強度學習,後者「差點被這群英國學生逼瘋」。BBC全程跟拍成紀錄片「中國化的英國學校」是由BBC發起的一項研究項目,他們在英國博航特中學開設「中國實驗班」,邀請5名中國教師授課,課程、作息均遵循中國學校的習慣。
  • BBC紀錄片「出圈」5年後,鄒海連說,我不贊成國內課堂的「滿」
    回憶那段特別的「支教」經歷,鄒海連稱「這是他教育生涯中一筆寶貴的財富」。這場淋漓鮮活的教育衝擊,讓他對中西方數學教育差異有了更直觀的感受,也將其中的優勢和不足,借鑑到自己的國內教學。5年後的今天,鄒海連擔任人大附中杭州學校副校長、高中部數學老師,同時也是全校數學課程的負責人。
  • 媒體報導多地拖欠教師工資,為什麼有人反而叫好
    自從教師節前夕媒體報導出來某縣5年拖欠教師工資近5億人民幣以後,在媒體上又陸陸續續爆出多地存在教師工資拖欠問題。俗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關乎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而教師是撐起教育這片天的脊梁。但是,多地教師工資被拖欠,有些地方甚至拖欠多年,真是令人觸目驚心!
  • 教師社會地位高嗎?真實情況:90%教師不願子女當教師
    外人眼裡的教師再來看老師自己的描述是什麼情況吧,其實老師也分多種情況,如果是不教主科,不當班主任的話,要輕鬆很多,如果是班主任和主科老師,壓力完全不一樣。而且不同的學段壓力又完全不一樣,總體而言,小學教師相對輕鬆,初中老師比較忙,高中老師最忙。和外行眼裡完全不同,老師這個職業遠比想像的繁忙,每天各種繁瑣的事情一大堆,各種上課、備課、改作業、出試卷、教研活動、迎接各種檢查,輔導學生,調節學生之間的關係。早七晚七是很多中學老師的常態,特別是班主任和主科老師,每天從一來學校就一直埋頭工作,直到下班,回憶起來沒有做出什麼大事情,但也沒有休息。
  • 王毅:中日媒體在報導對方國家時,應追求真實傳達善意
    王毅:中日媒體在報導對方國家時,應追求真實傳達善意 中日之間既有廣泛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矛盾分歧,需要妥善把握和處理。對於雙方的共同利益,我們要不斷拓展弘揚,使之成為連接雙方的堅實紐帶。對於分歧和敏感問題,我們應該把它放到適當位置,進行建設性管控。在事關對方的內政問題上,要堅持相互尊重,體現作為近鄰的理解和包容。
  • BBC策劃拍攝紀錄片 中國教師赴英教學"水土不服"?
    原標題:中國教師赴英教學「水土不服」?   最近兩天,來自中國的5名教師在英國一所學校進行中國式教育的「實驗」備受中英兩國民眾關注。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這5名教師在英國漢普郡博航特(Bohunt)學校進行了為期一個月中國式教育,中國教師認為英國高福利造成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學生紀律性差等問題,這也引發了很多討論。
  • 【媒體報導】媒體對官渡教育的報導11則
    本報訊 記者蔡曉磊報導 近日,官渡區全體中學數學教師通過視頻觀看了優秀教學課件。官渡區初中數學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和教壇新秀選拔賽經過角逐,產生了一批優勝者。北大附中雲南實驗學校的賈鳳華和冠益中學的程茗龍兩位教師,在關上實驗學校將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了展示。藉此機會,官渡區全體中學數學教師通過本校視頻,觀看了兩個教師的課堂教學。通過這樣的活動,官渡區教育局旨在以賽促教,在老師們中掀起鑽研教材、教法的學習之風,引起學校、教師對課堂教學重視。
  • 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導為何可信度這麼低?
    於是,我對那位中國同學說,就這樣一條報導,也可見他們的報導並不嚴謹,沒有多麼可靠。這條算是有點失實的報導,表面上看,只是一種客觀的報導,沒有特別明顯的傾向性報導。說完全沒有傾向也不現實,但至少這則報導傾向性不是特別地強烈。所以,我還是認為只是這份大報消息來源的失誤吧。但是對於其他西方的報紙,問題可能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 真實詭案!揭秘媒體大肆報導的香港真實詭事之「狐仙殺人事件」
    揭秘媒體大肆報導的香港真實詭事之「狐仙殺人事件」尋覓上一期我給大家講的是「黃仙攝魂」,讓大家初步的了解到了東北的「五大仙家」之一的「黃仙」。那麼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講曾經震驚全國的「狐仙殺人事件」狐仙,通俗點兒說就是狐狸精!據說在道教衰微之後,作為東北「五大仙」之一被民間供奉的一種法力高強、還可以化作人形的大仙!
  • 教師工資有多高?各地一線老師收入匯總,真實情況讓人心酸!
    當然肯定是有朋友不會相信的,咋們一起來看看全國各地一線教師的真實情況吧:每月卡上2800元,兼職自媒體每天收入三毛錢,每月收入10元左右,加卡上工資一起,每個月總收入2810元。一線教師總結: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地方的網友的情況,我們也可以發現,不同的地方差距非常大,經濟水平一般的地區,2000到4000千應該是絕大多數教師的收入。
  • 關於網媒報導硯山縣因財政困難暫緩發放教師每月獎勵性績效補貼的情況通報
    硯山縣天氣預報:9月19日 多雲間陰有小雨 18到21℃關於網媒報導硯山縣因財政困難暫緩發放教師每月獎勵性績效補貼的情況通報針對2020年9月17日有關網絡媒體報導「教師每月津貼被扣2000元,雲南硯山縣:財政困難暫緩發放」的新聞,硯山縣迅速組織有關部門核實情況,現將相關情況通報如下。
  • 媒體介入科學的邊界問題——淺議中國媒體科學報導的困境與突破
    真實性是新聞報導的生命,而客觀性往往是實現新聞真實性的必要手段。相比於其他領域的媒體報導,科學報導更為追求嚴謹、細緻和準確,對於新聞報導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有更高的標準與要求,但是當前的許多科學報導卻面臨著「局部真實」與「虛假客觀性」的質疑。 一方面,某些科學報導關注的「事實」不是整體的事實,而是片面局部的真實。
  • 龍南縣供電公司開展電網「圖實相符」專項整治工作
    原標題:龍南縣供電公司開展電網「圖實相符」專項整治工作   9月4日,在龍南縣汶龍鎮10千伏井汶線附近,縣供電公司的檢修人員正將配網一次接線圖、地理接線圖與現場情況進行詳細核對,確保配電網設備一次接線圖、地理接線路圖與現場實際相符,並由此展開了電網「圖實相符」專項整治工作。
  • 與真實報導相比,在推特上發布的虛假新聞報導傳播速度更快,更廣
    一項研究發現,與真實報導相比,在Twitter上發布的虛假新聞報導傳播速度更快,且波及範圍更廣。新的研究還表明,對傳播虛假新聞負主要責任的是人們——而不是自動化機器人,有時被稱為「機器人」 。該研究由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完成。Science刊物報導了研究結果。 這是研究社交媒體對真假新聞傳播作用的最大努力之一。Twitter與該研究合作。 該公司授權MIT媒體實驗室訪問其數據並為該項目提供資金。該團隊研究自2006年服務開始以來在Twitter上發布的故事。
  • 多國媒體與總臺合作 報導中國疫情防控
    多國主流媒體持續關注中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並通過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合作進行報導。俄羅斯國家電視臺2日晚黃金時段播放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其製作的獨家報導,報導展示了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社會和人民生活的真實情況,以及中國政府防控疫情的相關措施。俄羅斯主持人表示,如果不是中國採取了嚴格的防控措施,那麼此時全世界的防疫形勢將更加嚴峻,相信中國一定能夠取得這次抗擊疫情的勝利。
  • 美國媒體報導:FBI在4大搖擺州發現拜登50萬張假選票
    就在全美18州對4大搖擺州提起選舉違憲訴訟之際,美國媒體報導,聯邦調查局(FBI)在這4搖擺州的刑事調查中發現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的50萬張假選票。
  • 媒體報導新冠疫苗都有哪些坑?
    在聚光燈下,由於疫苗的研發和使用是一塊專業性極高且不確定性很強的領域,關於新冠疫苗的新聞報導,出現了良莠不齊的情況。資深健康報導記者加裡·施維策在接受ABC下屬機構KSTP採訪時表達了相關的顧慮,認為與新冠有關的激增式研究結果很可能會導致流行病虛假信息的傳播。對此,他使用了「災難預警」這一說法。
  • 媒體報導應是探照燈而非哈哈鏡
    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記者劉晶瑤、易豔剛)7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媒體報導應是探照燈而非哈哈鏡》的評論。被租客帶走失聯的杭州女童已確認遇害,但有些媒體仍沒打算「放過她」。7月15日,有報導稱女童家人準備將其遺體火化後海葬,在網上引發爭議。女童父親當晚發了一條朋友圈澄清,並強調「有些媒體請不要在我沒確認情況下擅自做主發布一些沒確定的信息」。
  • 中國外宣媒體與外國媒體對中國霧霾問題報導模式對比研究——以...
    2.報導重點區域分布 國際視野中,印度、新加坡、日本、蒙古幾個亞洲國家和英國是兩家媒體在報導中國霧 霾問題時所聯繫與比較的對象。具體而言,紐約時報網將中國霧霾問題與國際情況聯繫的比 率更高,在與印度比較方面明顯多於人民網;人民網則在與日本、英國(倫敦)、蒙古的比 較上數量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