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發稿前,新冠肺炎全球累計確診人數已超過3000萬,該疫情已然從年初的黑天鵝事件演化成如今絕大多數地球人耳熟能詳的事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疫情未來發展態勢的關注逐漸都聚焦到了疫苗上面。
在9月4日世衛組織舉行的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上,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表示,全球已有超過30種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9種新冠疫苗處於三期臨床試驗階段。
在聚光燈下,由於疫苗的研發和使用是一塊專業性極高且不確定性很強的領域,關於新冠疫苗的新聞報導,出現了良莠不齊的情況。資深健康報導記者加裡·施維策在接受ABC下屬機構KSTP採訪時表達了相關的顧慮,認為與新冠有關的激增式研究結果很可能會導致流行病虛假信息的傳播。對此,他使用了「災難預警」這一說法。
那麼,媒體在報導新冠疫苗的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又有哪些可以主動避免的錯誤?本期全媒派編譯全球深度報導網總結的疫苗學者、專業報導人員的經驗,一起了解疫苗報導要點須知。
一、新冠時期的疫苗專題報導
在海外,隨著新冠疫苗研製持續取得進展,疫苗專題出現在了各大媒體的首頁或欄目版塊下。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等都開闢了疫苗專題,追蹤疫苗的研製情況,以整個版面來科普疫苗的相關信息和最新進展。
《華盛頓郵報》新冠肺炎疫苗專題,圖片來源:《華盛頓郵報》。
《紐約時報》新冠肺炎疫苗專題,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衛報》新冠肺炎疫苗專題,圖片來源:《衛報》。
除了傳統媒體,對疫苗進行專題報導的還有醫學相關的專業性網站平臺:
如專注於傳染性疾病知識傳播的網站Contagious Live Infectious Diseases Today,網站中設置新冠疫苗專欄COVID VACCINE RACE,刊登有關疫苗的試驗進展階段消息:
圖片來源:Contagious Live Infectious Diseases Today
專門針對新冠開闢的網站CORONAVIRUS TODAY中,也有相關的欄目:
圖片來源: CORONAVIRUS TODAY
事實核查機構同樣也關注疫苗報導的正確性。Factcheck.org便開設了新冠疫苗Q&A專欄,用於回答讀者的一些基礎疑惑。
圖片來源:CORONAVIRUS TODAY
二、疫苗報導的注意事項
由於相關報導涉及到較多的專業知識,在報導過程中,對疫苗研製的基本流程與含義有一個清晰的理解,便成為了很重要的環節。全球深度報導網綜合整理了五位醫療領域內的專家學者和資深記者的意見,給出了五條具體的報導建議。
這些專家分別是:學術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主編霍華德·鮑希納、在線新聞機構STAT的高級傳染病和全球健康報導記者海倫·布蘭斯韋爾、費城兒童醫院傳染病科的主治醫生、疫苗教育中心主任保羅·奧菲特、POLITICO Pro網站跟進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新聞的資深記者扎卡裡·布倫南和HealthNewsReview.org網站供稿人、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副教授施維策。
記者需對臨床試驗各階段的意義有清晰認知
疫苗的研製包含了多個階段,最初的一期試驗通常是以20至100名健康志願者作為測試對象檢驗疫苗的安全性,並不能體現疫苗對治療病症的有效性。
「臨床試驗的第一階段並不能體現疫苗的有效性,而是被用來確認疫苗安全性和使用劑量的,」 布蘭斯韋爾表示,「第二階段的測試開始對疫苗的有效性有一定的指示,而第三階段測試往往能給出明確的有效性結果。」
布蘭斯韋爾指出,部分競相生產COVID-19疫苗的公司已經通過新聞稿而不是科學期刊發布了有關自身疫苗試驗的信息。這一方面也是由於資本市場對於疫苗信息的關注。Moderna公司發布疫苗進入一期試驗的消息當天,收盤股價上漲了20%。然而,第二天當人們意識到一期試驗並不能說明太多成果時,其股價又下跌了10%。
施維策注意到,目前出現了不少過度樂觀、捕風捉影的疫苗研究結論報導,哪怕是在動物身上做的一些研究,也都不被放過。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5月份發布的 「試驗性ChAdOx1 nCoV-19疫苗能保護猴子免受COVID-19肺炎的感染」。該文章實際上當時未經過同行評議,屬於「提前披露」的內容。
正常的科學期刊發文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審議和同行評議,但為了讓信息更好地流通,以最高效率開展新冠的相關研究,很多相關文章進入了「提前披露」的渠道。
在《美國醫學會雜誌》7月發表的一篇關於報導「COVID-19的挑戰」的文章中,施維策和《美國醫學會雜誌》副主編理察·塞茨表示,基於單一研究結果的新聞報導中應該同時強調,單項研究結果很少能被證明是具有決定性的。記者應該諮詢該領域的其他專家,並在有關研究的新聞報導中納入他們的觀點。
讓讀者了解新冠疫苗可能帶來的各類作用
「人們應該對接種疫苗後可能至少會短期不適做好準備,」布蘭斯韋爾表示,「提前公布這些信息,可以有效預防日後不可避免的社交媒體討論帶來的危害與不信任,否則,那時人們會抱怨接種了新冠疫苗後的感覺有多麼糟糕。」
醫療專業人員和科學家們目前正在努力解決公眾對新冠疫苗安全性的擔憂。美聯社和芝加哥大學研究機構NORC在5月份對1000多名美國成年人進行了調查,其中31%的受訪者表示不確定是否會接種COVID-19疫苗,20%的人表示不會接種。
「調查顯示,人們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發的疫苗充滿疑慮,而這是可以理解的。」 布蘭斯韋爾說。
關於新冠疫苗早期試驗的現有報告顯示,許多參加試驗的人出現了持續數天的輕微副作用。
例如,今年7月,《柳葉刀》雜誌發表了候選疫苗AZD1222的早期研究結果,牛津大學詹納研究所的Pedro M. Folegatti和他的合著者在《柳葉刀》中的文章表示,參與這項研究的人在注射後的幾天內出現不適、肌肉疼痛和噁心等副作用的可能性很高,但結果也顯示這些併發症隨後會逐漸消退。
顯然,考慮到疫苗本身並不十分確定的預期效果和潛在副作用,媒體在報導相關信息時,特別是在公布重大進展時,有必要向讀者說明這些問題。
向讀者解讀疫苗測試人口的統計信息
學術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主編霍華德·鮑希納說,在報導臨床試驗結果時,記者應該注意測試群體的組成。
「例如,進行測試的人都是哪些?是20到40歲的健康人士嗎?如果是這樣,那麼這項試驗的結果可能不適用於60至80歲,或健康狀況不好的成年人。」
在醫學期刊中,這一人口統計信息通常出現在研究報告的表格1中。
告知讀者現有疫苗研究報告的局限性
為了加速有關消息的流通共享,主流醫學期刊正在發表一些初步階段的研究報告,其中甚至包含一些第一階段測試的報告。
鮑希納表示:「因為正處於緊急情況,現在發表的一些研究是我們在其他時間不會考慮發表的。」
記者和讀者也應該認識到,研究人員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完全了解疫苗的副作用,臨床試驗則提供了治療安全性相關數據的初步收集。
同時,鮑希納也警告說,僅報導醫學研究的總體結果並不能讓讀者全面了解真實情況。在醫學領域,研究人員最常用的概念為95%置信區間。
置信區間,縮寫為CI,95%為醫學中最常見的取值。一名來自國立衛生研究所的受訪者這樣解釋95%置信區間:「如果一項研究是95%可靠,這意味著如果研究人員在整體人口中反覆抽樣做同樣的研究,他們得到的結果有95%的可能在相應置信區間。」
「這對人們來說是一個很難理解的概念,但它確實很重要,」Bauchner說,「對於疫苗的有效性,我們暫時沒有一個100%明確的答案。我們只能設置一個可以信賴的範圍,並試著表達這個範圍正確的可能性有多大。」
對於這些專業名詞或信息的解釋,也是記者不能忽視的。
建立專家資源網絡
POLITICO PRO的布倫南建議,報導新冠疫苗的記者要獲得儘可能多的觀點,並準備好分析公司提供的數據。
「與疫苗專家交流。找一個能和你解釋附錄或補充材料中的表格和數字意義的人,」 布蘭斯韋爾說,「記者更關注文字部分,但疫苗試驗結果的關鍵信息在數據中。有時候,數據能揭露出語言無法描述,或者是被輕描淡寫的東西。」
三、疫苗報導的可參考資源
每個國家都會有一些公開的資源庫,可供媒體在報導專業內容時進行參考。國外報導健康醫療領域新聞的記者,如果要跟進新冠疫苗研發進度,可以利用的公共資源其實不少。
例如,衛生保健記者協會會定期舉行網絡研討會,並發布文章以幫助記者報導疫情。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有一個免費的在線短視頻課程,涵蓋包括疫苗研發在內的新冠基礎知識。
今年早些時候,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奈特美洲新聞中心開設了一門名為「新冠報導的現在和未來」的在線課程,這門課的材料是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創建的,可以在該中心的網站上找到。除英語外,該課程還提供西班牙語、法語和葡萄牙語。
HealthNewsReviews.org提供了許多關於醫學報導的資源,包括提示單,比如一個標題為「分析研究、醫學證據和保健主張的提示」。
費城兒童醫院會在其新冠疫苗問答網頁上簡要介紹有新冠疫苗的主要問題。
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提供了有關新冠疫苗「曲速行動」倡議的信息,包括與相關公司籤訂協議的時間表。
綜上所述,在等待新冠疫苗的日子裡,聚焦於研發進展的媒體,承擔了發布出更專業內容的使命,同時面臨著諸多潛在的報導失誤風險。公共衛生領域的大事件所帶來的系列話題,也是對過去幾年媒體行業進行的編輯部改革、技術迭代和跨專業人才儲備的一次集中考驗,而無論如何,信息共享的真實可靠,都應該排在信息共享的速度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