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英國BBC邀中國教師赴英講學 老師崩潰學生大哭
英國廣播公司(BBC)今年費大力氣拍了一部紀錄片,邀請5名中國中學老師到英國漢普郡一所頂級中學,對該校的學生進行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結果,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英國學生的不少舉動讓他們十分「抓狂」;而英國學生也無法適應高強度教學,被中國老師訓哭。中國老師表示,這些英國學生缺乏進取心,懶散無紀律,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英國的高福利制度。據悉,BBC2臺將於8月4日播放這部紀錄片。
哪種教學方法更有效?
事情的起因,是BBC啟動了一個研究項目——「中國化的英國學校」,他們在英國頂尖的公立學校博航特中學開設「中國實驗班」,不僅全天作息安排和中國學校相同,所有課程也都由中國老師來上,並且全程跟拍,錄製成紀錄片。
5名中國老師也是經過精挑細選。據這個「中國實驗班」的班主任、來自杭州的80後數學老師鄒海連(音)透露,他花了半年時間,才通過BBC設置的重重關卡。鄒老師回憶,BBC在選人時開出的3項基礎條件,攔住了絕大多數老師的腳步:第一,該項目要在中國基礎教育體系內尋找老師;第二,這些老師從事英語語法、數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學工作至少滿5年,少半年都不行;第三個條件是最難的,這些老師還要具備全英文教學的能力。鄒老師說,他的入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可以用英文上數學課。鄒老師還表示,BBC當時反覆強調,希望他在英國上課時,能用中國傳統的教學方法。
在紀錄片中,5名中國老師需要教導「中國實驗班」裡50位年齡在13至14歲的英國學生,而博航特中學的其他學生則跟往常一樣,由校內英國老師教導。在一個月後,兩組學生分別進行數學、自然科學的考試,來看看哪種教學方法更有效,結果會在紀錄片中公布。BBC希望通過這個研究項目,探尋中國高質量的基礎教育能否教好英國學生。
「英國學生思想開小差」
雖然語言不是問題,但中英學生的差別還是讓中國老師們大跌眼鏡。在這部紀錄片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一名中國老師面對一群思想開小差的英國學生大聲喊道,「聽我講」;「開動一下你的腦筋」;「不要說話,不要提問」。
來自南京的李愛雲(音)老師在紀錄片中直言不諱地說:「每次我給學生留家庭作業時,我期望他們能認真地聽我講,可現實卻是他們有人在聊天,有人在吃東西,還有人甚至在化妝。」
「有時候,我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然我就瘋了,」李老師說,「全班學生大概只有一半人在聽我講話,剩下一半人不知道在幹什麼。」
來自西安的自然科學老師楊君(音)也有同感,她說,有一次,一個女孩在課堂上突然大哭著跑出教室,原因竟然是這個女孩得知她的偶像、英國歌手澤恩·馬利克宣布退出樂隊。「在課堂上出現這麼情緒化的舉動,實在讓人難以理解。」楊老師說,「在中國,課堂紀律根本就不是個事,但在英國,這是最大的問題。」
此外,就連體育課也出現問題。紀錄片中,兩名英國學生無法承受中國式體育課的「高強度競爭性」,居然哭了起來。
新聞連結
英2/3學校招不到教師
晨報記者俞潔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英國教育部長尼克·摩根宣布,為了應對英國學校的「招聘危機」,教師下午5點後不許批改作業或發送工作郵件,這些時間應投入到備課中。
摩根指出,沉重的工作量佔用教師們太多時間,使教師們很難擠出時間備課,這也使教師的招募變得困難。摩根表示,一些學校想要處理好校內和校外工作量的平衡。在她選區內的德萊爾大學,教師們下班後,在家中或周末時,給很多人回覆郵件非常辛苦。
英教育部數據顯示,87%的教師就職一年後繼續堅守崗位。但是教師聯盟給出的數據是,五分之二的教師就職一年後離職。摩根對教師聯盟的數據不敢苟同,她認為教師聯盟總是拿教學的負面信息大做文章。
但值得關注的是,英國很多學校不惜重金打出廣告,以填補數學、理科這樣的核心學科教師的職位空缺。英國校長協會的調查顯示,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學校招不到有資質的教師。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