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聚焦中西方教育差異的BBC紀錄片,值得每一位家長觀看

2020-12-11 兜媽愛叨叨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中西方不同教育模式的對比碰撞,是人們探討已久的話題。

儘管過去對中國「填鴨式」教育的批判一度甚囂塵上,但近年來也漸漸出現對西方「散養式」教育的質疑。英國BBC廣播電視就曾聚焦於此,拍攝了一部名為《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的紀錄片。

在紀錄片中,5名優秀的中國老師前往英國南部的漢普郡,在當地一所中學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教學實驗。

5名老師的教學能力在自己任職的學校中已經得到過證明,帶出來的學生各個成績優異,管理的班級升學率也很高。可以說,幾位老師在中式教學環境下是「所向披靡」的。

而這次教學實驗,就是探尋同樣的方式是否能對西方學生起到同樣的作用。

要接受這次中式教育模擬的,是一批九年級的孩子。他們年紀最多不過十幾歲,被組成了一個人數為50人的班級,被中國的老師們全面接管。孩子們的作息和活動安排完全與中國學校一致,連統一的校服和升旗儀式都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

實驗一開始,老師們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當老師們開始講課和布置作業的時候,只有十幾個人願意配合。剩下的人則多半在聊天吃零食,甚至有女生直接在課堂上化妝打扮。

在這裡,老師們身上天然的權威對學生不起作用了。孩子們自由散漫,與老師互不理解,也宣稱自己討厭這種把人當做機器人式的管理。還有的孩子認為在這樣的課堂上,他們除了記筆記和丟掉腦子聽老師講話什麼也學不到。

對於老師來說,英國的孩子們作為中學生顯然也是不合格的。他們在課堂上表現惡劣,測驗成績也十分不理想。很顯然,中國式教育與西方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激烈衝突。

中式教育:激烈競爭下的雞血式育兒

模擬教學進行到後期,中國老師總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時,提出他認為英國的高福利政策使得孩子們喪失了努力進步的動力。

不可否認,與地廣人稀的西方國家相比,整個東亞世界的人口都高度密集。國家的生產總量雖已躋身世界前列,一旦分攤到人均,排名就呈現陡坡式下滑。

為爭奪緊迫的資源必然會出現激烈的競爭,整個社會都呈現「你追我趕」的前進勢頭。「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成為家長們掛在口頭、放在心中的一句話。為了孩子們能夠得到優質稀缺的教育資源,家長們開足馬力搶破了頭。

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現有的基本國情,使得對成績的直接量化成為人才選拔最公平最有效率的途徑,應試教育由此催生。唯分數論擁有了生存的土壤,也成為驅使家長和孩子們不停向前的原始動力。

現在的孩子從一年級就要開始上補習班,每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家長也就跟著失去了休息時間。

儘管社會各界和教育部門一直倡導給孩子減負,教學方式和考核模式不要呆板單一,要豐富多樣。甚至各地的高考形式也一再地摸索改革,但孩子們身上肩負的壓力,似乎永遠只會換種形式出現,而始終不會缺席。

西方教育:階層差異下的佛系育兒

西方教育是注重孩子幸福感的教育,是「Have fun」式的快樂教育。誠然,每當大家將中西方模式進行對比時,這些論點都會成為用來攻擊中式教育的武器。但是,事實當真如此嗎?

隨著近年來留學風潮興起,「海歸」和「留學生」的含金量漸不如以往。部分素質較差的留學生更是讓很多人認為,留學不過是學生在國內應試教育失敗後跑到國外鍍金罷了。

西方教育輕分數、注重綜合素質發展的觀念已經在大部分人心中根深蒂固,好像留學生輕輕鬆鬆就能拿到文憑一樣,其實不然。

課業輕鬆、注重綜合實力,輕負擔的教育模式確實普遍存在於西方基礎教育中。不過作為資本主義國家,西方國家階層壁壘分明,最好的資源事實上都掌握在精英階層手中,包括教育。

固然比起中式單一的教學結構,西方教育更輕鬆豐富,但基層民眾在這種教育模式的培養下,出現基礎知識方面的落後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奧數大賽的優勝者被東亞國家包攬已不是新聞。

西方的優質大學,其教學強度和競爭之激烈與中國相比完全不相上下,甚至更為嚴格。他們的大學大多採取寬進嚴出,以嚴苛的標準要求學生,不合格就不予以畢業,完全不存在所謂的「清考」。

且西方國家的優質大學普遍收費高昂,事實上是平民階層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道門檻。家境普通的學生想要完成學業,就只能申請助學貸款。許多人在畢業後數年內的收入都要用於償還貸款。

也就是說,精英階層比起平民階層,能夠擁有更多的教育資源。他們自幼接受的教育,也與平民普世的教育有很大區別。

碰撞與交融

其實,兩種方式孰優孰劣,至今仍得不到統一的回答。

但可以看到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的不斷進步,中國的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對新的教育模式展開探索和嘗試。

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漸漸成為家長重視的一環。社會對孩子們的評價標準雖仍以分數為主,卻也開始重視孩子各方面的綜合實力。「高分低能兒」、「小鎮做題家」作為唯分數論的產物,也引起社會各界的反思。

而西方國家也有部分教育學家,開始質疑和反思固有的教育模式。

或許在可預見的未來,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能在碰撞與對話中,探索出適應自有國情的更好的發展方式,以更開放、平和、廣博的形態握手言和。

看過了對於兩種不同教育模式的討論,大家覺得哪個更好呢?平時教育自己家孩子的時候,你們又是偏向哪種更多一點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哦~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6部最值得老師觀看的教育紀錄片,每一部都給你極大啟發!
    而且片中的每一個場景你似曾相識,出現的人物或許跟你有著某些相同之處。今天,就給大家整理了6部很具代表性的教育紀錄片,收藏了,留著假期看吧! 整部紀錄片分為六集,每集五十分鐘,選取了中國社會不同的高考人群,從不同角度向我們展現了在高考面前不同群體的不同表現。
  • 日本「硬核」的幼兒教育,素質教育一覽無遺,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
    雖然父母的身份是不需要資格考試就能夠實現的,但是不得不說父母教育確實一門值得家長們不斷探索和學習的課程。大人們想當然地以為在孩子入學後,學校的教育輸出能夠被孩子們所接納和理解,但是事實上,在不恰當的教育引導下,孩子所獲得的教育引導很有可能是有偏差的。
  • 導致中西方教育差異的原因,你知道多少?
    中西方教育的差異與其各自的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文化差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它主要以人倫為出發點,以禮義為核心。受此文化的影響,在西方學校裡,老師的角色就是一個諮詢者或者顧問,無論在課上還是課下,老師和學生的關係都是平等的;同樣在家庭裡,家長都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在給孩子做決定的時候都會徵求他們的意見和興趣。二、社會環境的差異。
  • BBC紀錄片引發討論 教育模式勿「以偏概全」
    在這部紀錄片裡,5名中國教師被招募到一所英國公立學校對50名英國中學生進行「中式教育」,一個月後對這些學生進行測試並與其他英國學生進行比較。師生間經歷了一系列的文化碰撞和衝突。結果是「中式教育」下的這50名學生幾門考試的平均成績均高於英式教育下的其他英國學生。那麼這是否就能回答中英基礎教育模式孰優孰劣的問題呢?
  • 為什麼貧窮,這4部教育主題紀錄片值得觀看!
    一位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面臨一次重大的抉擇。是留下還是離開?公車站前滿是擁擠的年輕人,地鐵裡一張張疲倦的面容訴說著真實的差距。年輕人和遊客一起在天還未亮的時刻湧進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這裡是這個國家強壯有力的心臟,然而卻給不出任何答案。
  • 中式教育將會走向何方?從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談被「妖魔化」的中式教育
    中式學校》再次把中西教育差異的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BBC大費力氣邀請了5位中國的中學老師到英國的漢普郡教學。結果,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英國學生的不少舉動讓他們十分「抓狂」;而英國學生也無法適應高強度教學,甚至被中國老師訓哭。「究竟是中國式教育太嚴苛,還是英國學生太懶散」,一時引爆輿論,成為熱議焦點,由此也引發了一場關於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大討論。
  • 這部紀錄片爆火!這些歷史故事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看
    來源:中國教育報近日,紀錄片《中國》
  • BBC紀錄片對中式教育的影像構建
    本文試圖從紀錄片文本出發,探究這部紀錄片對中式教育及中國教師進行影像構建的策略,又構建出怎樣的關於中式教育及中國教師的形象,並試圖從文化差異的角度評價這種影像構建。試驗項目進行的一個月中,BBC全程跟拍,最終製成了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據BBC新聞發言人介紹,這部紀錄片的初衷在於展示中英兩國教育的不同,「多年以來亞洲國家在核心課程中打敗英國,我們希望探索中式教育中的一些方法是否可以轉化到英國學校的課堂上。
  • 濟州島推國際教育,BBC紀錄片後的冷思考
    濟州島·藍鼎名勝公園,緊鄰另一核心工程「英語教育城」,享有無與倫比的便利條件,是中國家長選擇濟州島留學的上佳之選。 最近,英國BBC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將來自中國的5名教師請到英國漢普郡一所頂級中學,並在學校內設立一個短期的中國班。
  • 這部紀錄片爆火!這些歷史故事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看|教育光影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李軍 紀錄片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與豐富有趣的內容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其實父母在家也可以與孩子共同觀看紀錄片,一部好的紀錄片甚至能夠比書籍更加引起孩子的共鳴與深思,豐富孩子的知識,激發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
  • BBC紀錄片揭露中式與英式教育的差異:看完你還想讓孩子出國嗎
    但假如臺下坐的是一群金髮碧眼的外國學生,那情形可就不一樣了,中西教育方法的差異,挑戰著校園秩序與人們的認知。正如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中所說的那樣:「這是一場通向未知的旅行。」當中國老師說出這句話時,來參加會議的家長們都陷入了深思。比起紀律問題,還有更不能忽略的現象:中西學習方法的差異性。雖然實驗只有短短四周,但中西教育思維的碰撞卻無時不存在。以體育課為例,在英國體育是選修課,只為強身健體而存在。英國家長認為:我的孩子為什麼要跑那麼快呢?我又不想他做運動員。
  • 耗時4萬小時 BBC拍攝360°恐龍紀錄片
    guides/bbc.co.uk  2013年,一位牧民在阿根廷丘布特省一個叫La Flecha農場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骨骼化石。creativereview.co.uk  於是BBC決定做一部紀錄片。  兩年過去了,這部耗費4萬小時製作而成的紀錄片終於開始上映播放。  近日,BBC又在YouTube上線了一段關於該生物的紀錄短片。生物學家David Attenborough作為片中解說,向世人揭示了這一世界上最大恐龍的骨結構等信息。  然而,當你真正觀看這一部紀錄片時,你可能沒辦法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Attenborough的科學解說上!
  • 研途遊學丨解讀: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差異
    Hello,各位家長,研途君系列講座又開課啦!研途君經常會被家長問到的一個問題,如何為孩子做完整的學業規劃?在此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中西方教育從理念到模式,這之間的區別到底在哪?同樣,今天我們有請到資深國際教育解讀人 — Diana 老師,她將會有很多的故事和心得來分享給各位家長。
  • BBC紀錄片「出圈」5年後,鄒海連說,我不贊成國內課堂的「滿」
    現在人大附中杭州學校擔任副校長的鄒海連,就是這部紀錄片的主角和親歷者。記錄片裡的「中式班級」,在之後的測試中優勝。但是,鄒海連認為:「一場考試的勝利,並不足以說明,英國的教學方法不如中式教學」,在他看來,英國課堂學習中,注重對學習興趣的激發、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是非常值得借鑑的。 最近,記者約到鄒海連專訪,請他結合自己對中英數學教育的親身感受,談中西融合數學教育的理解與經驗。
  • 9.9分,被這部紀錄片美哭了,BBC出品 必屬精品!
    英國廣播公司BBC出品, CCTV9、企鵝影視 參與合作的最新自然歷史紀錄片 這部開播第一集即獲得高達9.9評分的 《七個世界,一個星球》 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神仙巨作?
  • 10部適合兒童觀看的高分BBC紀錄片
    周末的時間總是很短暫,可是很多家長都希望能帶著小朋友見識更多美麗的世界,但是每個周末都來一場短途旅行顯然不現實,那麼怎麼做才能兩全其美呢?   《藍色星球》、《冰凍星球》、《黃石公園》這些鼎鼎大名的紀錄片,你一定或多或少聽說過。觀看紀錄片,就仿佛人的身體和靈魂同時在路上,豈不是兩全其美?
  • 當代爸媽的教育焦慮良藥,這部豆瓣9.2分教育紀錄片,值得一看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它悄然上線,沒有經過過多的宣傳,卻憑藉口碑吸引了眾人的關注。它就是豆瓣9.2分國產教育旅行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當代爸媽,不管是將孩子留在身邊,還是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 薦影| BBC:我們拍這部紀錄片,只要人們去反思,問一句為什麼!
    一位女同學嘆氣道:「所以很糾結啊,我們家現在一年光孩子的教育支出都是20萬往上走,幼稚園一年8萬,還有其它七七八八的興趣班,沒一個便宜。馬上又要讀小學,換學區房差價好幾十萬。你們說,如果清華北大都買不起房,我們現在投入那麼多在教育上,是不是還不如直接把這筆錢留給孩子?」
  • 這部BBC紀錄片詮釋得太詳細
    文|全文共1841字,閱讀時間約3.5分鐘最近重看BBC紀錄片《嬰兒的秘密生活》,感觸頗多。除了被紀錄片中的小寶貝萌到之外,我認為,這部紀錄片,還是新手媽媽了解新生命的寶貴資料。整部紀錄片用嬰兒的視角展開,揭示在生命最初的幾年,我們的寶寶到底是如何生活的?在觀看中我發現,之前很多粉絲私信的熱點問題,都能在這部紀錄片中找到答案,實在是不可多得的育兒寶典。
  • 11部頂尖不同類型紀錄片,讓孩子暑假在家也能「觀看」世界
    今天給家長和孩子們帶來的是一些關於人文、自然宇宙、藝術等不同領域的頂尖高分紀錄片絕對可以承包孩子的整個暑假!極佳的歷史場景再現、悠揚蒼涼的配樂、口齒生香的解說詞,讓這部紀錄片在豆瓣上的評分接近滿分。總體來看,這部紀錄片不浮誇、不空洞,客觀嚴謹之餘,也不乏生動有趣,給孩子展現了真實的絲綢之路。一句話推薦:絲綢之路的縮影,歷史大劇一樣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