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父母即便要離婚,也要等孩子高考完再離!——《高三》
原創 |書影君
全文共 2400 個字,閱讀大約需要 5分鐘。
又到一年高考季。
今年因疫情而推遲了一個月的高考,依然寄託了無數學子和家長的期盼和夢想。
因為無論如何,高考依然是我國現階段,普通百姓尤其是農家子弟實現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唯一有效途徑。
社會對高考的關注度高,反映高考的影視作品也就不少。
而最能打動我的,依然是一部2005年拍攝的國產紀錄片《高三》。
本片的導演周浩,是國內紀錄片領域內大神級的人物。
原為新華社、《南方周末》攝影記者的他,拍攝過一系列反映真實中國發展歷程的優秀紀錄片,比如《龍哥》《中國市長》《書記》《差館》等等。
周浩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性。
無論被拍攝者的身份多麼敏感,被拍攝場景多麼需要避諱,他都可以令自己的攝像機鏡頭如空氣般被對方忽略,從而拍攝到最隱秘最真實的社會場景中。
縣委書記與商人喝酒甚至交代秘書處理他人的行賄財物、市長在電梯裡被妻子斥責以及斥罵下屬等等。
這些原本不會出現在紀錄片鏡頭中的敏感場景,都被周浩神奇地記錄了下來。
《高三》這部紀錄片也不例外。周浩通過他的鏡頭,真實地記錄了一個高三畢業班的同學和老師,是如何度過這最艱苦也最難忘的一年。
福建省,龍巖市,永平縣一中。
36歲的王錦春老師,被學校指派擔任2005屆高三(7)班的班主任。
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周浩的鏡頭將跟隨王老師和他的一班學生,共同體會圍繞高考所產生的所有喜怒哀樂。
王錦春老師深知,他們所在的武平縣,既不通鐵路,也沒有高速公路(2005年時),更沒有什麼資源。
學生們大多出身農村家庭,是家中唯一的高中生。他們實現階級跨越的唯一途徑,就是考大學,並儘量考上更好的大學。
對於這一點,學生們那質樸勤勞的父母也深以為然。他們不如王錦春老師總結的那麼透徹,言語樸實但卻直擊要害。
一個學生的家長,每天早晨5點開始幹活,一直幹到晚上8點,一天能賺12元。
頭戴草帽的學生母親對周浩說,「農民太苦了,希望她考上大學,將來為政府、為共產黨做好事。」
而另一個學生的母親說,「女兒只要想學,家裡就一直支持,哪怕最後把房子賣掉,也要支持。」
中國家庭中對子女教育的資源投入,最捨得也最巨大,這其中代表了中國父母最為樸實的心態:希望子女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實現自己社會地位的階級躍升。
這段時間,涉及高考的負面新聞被炒的很熱。
比如演員仝卓篡改應屆生身份參加高考、山東農家女陳春秀被冒名頂替上大學、山東清查出242起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等等。
這些事件為什麼會激起社會公眾情緒的強烈反應?
就是因為,高考制度是涉及社會公平的最後底線,也是「努力就有收穫」這句話唯一可以實現的地方,它帶給了中國百姓一種可以預期的安全感。
而在高考制度中能做文章、鑽空子的人,或多或少都擁有一定的社會資源和背景,說白了就是非富即貴。
這些「權貴」們觸犯高考底線的舉動,如同是在窮人碗裡搶飯吃,對方能不找你拼命?
紀錄片中,有學習成績優秀的班幹部,也有逃學上網的差學生。
鍾生明和陳斌,是最令王錦春頭疼的兩個差學生。
兩人每天早晨都會躲在宿舍睡懶覺逃課,而一到晚上就翻牆出學校,到網吧打遊戲。
王錦春開始很氣憤,把他倆從宿舍趕到教室後,甚至對著鏡頭罵出了「很賤,這個人」這樣的髒話。
但顯然兩個人對學習已經破罐子破摔,無論王錦春如何軟硬兼施,但他倆依舊我行我素,最後甚至乾脆整天逃課。
在一次嚴重違反校規後,教導處無奈叫來了兩個人的家長,並給了處分。
面對學校、老師、家長的「三堂會審」,陳斌還能識趣地站起來示弱道歉,而性格暴躁的鐘生明一直沉默不語。
被老師逼問急了,大吼一聲「隨便學校給什麼處分」,便轉身跑出了教導處。
事後,周浩和他聊天,鍾生明則興奮地談起了他打網路遊戲《大話西遊》的戰績,以及轉化為真金白銀的近萬元收益。
對於這樣油鹽不進的「死皮」學生,王錦春最終也無計可施,只能搖頭嘆氣。
這是王錦春內心最為痛苦的地方。
作為過來人,他能看到兩個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但可惜的是,兩個孩子卻看不到。
王錦春為學生操碎了心。
不但每天要和打雞血似得給孩子們加油打氣,還要時刻注意每一名學生的心理狀態。
隨著黑板上記載距離高考天數的數字不斷變小,學生和王錦春的壓力都逐漸增大,許多孩子不同程度出現了身體和精神的不適症狀。
有的學生整夜做噩夢、有的學生心神不寧,而一個叫張興旺的學生,乾脆在距離高考11天時給王錦春留下一封信,表示對學習厭倦,要棄考離開學校。急壞了的王錦春趕忙去車站、家中尋找。
王錦春需要面對不同情況的學生,去針對性地進行疏導、安慰、勸解。
他既需要早晨把逃課睡覺的差學生從宿舍拽到教室晨讀,還需要把晚上十點還「賴」在教室學習的學生「趕」回宿舍休息。
他和談戀愛的同學討論愛情和學習的關係,安慰開導喝醉酒的同學鼓起勇氣,去準備退學的學生家中勸解對方堅持,還對有考試恐懼症的學生打氣鼓勁。
在高考當天,王錦春前一晚上沒有睡好,凌晨兩點才睡著,五點就醒了。他手寫了滿滿兩頁的高考注意事項和勵志詞語,站在桌子上對著學生亢奮地大聲疾呼,以至於嗓子最後都喊啞了。
王錦春為代表的中國普通教師群體,應該得到我們的尊敬。
《高三》這部紀錄片,場景寫實性和現場感極高。
王錦春訓斥甚至辱罵差生、女生在宿舍談論男生、差生翻牆去網吧打遊戲、一幫學生聚餐後飯錢湊不夠而逃跑、政教處訓誡違反校規的學生、兩個學生因談戀愛被老師談話、校黨支部召開入黨積極分子大會等等場景隨處可見。
永平縣一中的學生和老師,仿佛已經習慣了周浩和他的攝像機,無論多麼私密或令人難堪的場合,對他都不避諱,使得該片具有一種難得的生活質感和文獻價值。
這也是我喜歡紀錄片的原因。它的存在,使得人群思想的變遷、城市社會的發展都被影像忠實紀錄下來,並不斷影響著後代的人。
《高三》這部紀錄片拍攝的2005年,高考報名人數867萬,是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考試報名人數最多的一年。
而2020年,高考報名人數為1071萬。
祝各位高考學子,今年都能金榜題名,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精彩世界。
-END-
【作者簡介】
書影君,一個不懂法律的心理諮詢師不是好影評人。
把電影讀成詩,將文字變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