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應倍受尊敬的老師,如今為何成了弱勢群體?這個問題值得反思

2020-12-12 騰訊網

不知道大家最近是否關注到發生在某大學校內的一件令人悲痛的事,一個學生由於在監考過程中用手機作弊被監考老師發現後沒收其卷子,並將其作弊行為發到年級群中。該學生因一時想不開選擇跳樓,最終沒有被搶救回來。這件事也引發了網友的熱議,不過令人覺得欣慰的是,從眾多網友的評論中還是可以看出來,如今的很多網友還是非常理智的。有一些網友覺得沒收卷子是教師的職責,該生心理比較脆弱,和教師並沒有什麼關係。但是網上還是會有一些指責教師的聲音,稱教師這樣做是不對的,當該位考生在教室內哭了將近半個小時的時候,教師應該上前安慰學生。

好在最後學校也判定這位監考老師並沒有做錯什麼,但是在面對網友的一些指責的時候,想必這位教師的心裡也不會好受。考試本來就應該是公平的,當學生無視規則作弊的時候,老師的確只是做了他本應該做的事。如果因為這件事讓很多老師在看到學生作弊的時候,卻不敢揭穿,這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看到這件事之後,小編不禁覺得原本應該備受尊敬的老師,如今為何卻成為了大家眼中的弱勢群體呢?並且很多老師表示即使班上有很調皮的學生,作為老師也不敢對學生過分嚴厲。就害怕學生一時想不開,要是出了什麼事情老師是脫不了干係的。在以前教師的地位很高,即使有學生在學校調皮,家長也會和老師強調對自己的孩子可以嚴厲一些。那時候的家長更相信嚴師出高徒,然而現在時代不一樣了。老師反倒成了弱勢群體,對學生不敢打不敢罵,甚至嚴厲一點都要被學生和家長投訴。為何現在老師的地位越來越低了?其實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的獨特身份

教師也只是學校的一個工作人員,與其他工作人員出賣體力不同的是,教師需要向學生傳遞知識。但是教師的身份比較特殊,一方面教師作為學校的一個工作人員,需要滿足上級領導下達的要求。現在很多老師除了教學工作之外,領導隔三差五的就派教師到其他學校交流和學習。而且有些學校領導還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做出了規定。而對於學生來說,教師本應該是他們的長輩,教師理應受到學生的尊重。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的,現在很多老師真的是從心底裡害怕學生惹事。當學生犯錯之後,教室不知道自己究竟該不該管,如果管了之後,學生做了傻事,或者學生的家長來學校鬧,怎麼辦呢?

很多家長並不理解教師,現在的網絡這麼發達,教師很容易就處於一個不利的地位。比如前段時間廣州市的一位家長惡意誇大事實,稱孩子的班主任在明知孩子有哮喘的情況下,罰孩子跑圈,並且稱班主任還收了自己六萬元的「照顧費」。但是最後證明雖然班主任的確罰孩子跑圈,但家長所說的大部分都並不是事實。

二、教師的工資比較低

在如今這個社會,有錢人的地位要比窮人高很多。教師的工資近幾年來雖然有小幅上調,但是總體上來說薪水並不高。尤其是一些比較偏遠的地區,教師的工作環境不但差,薪水與那些大城市的教師相比,也差了不止一倍。很多教師緊靠著每個月的工資,並沒有辦法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不得已才選擇做一些副業,爭取有第二份收入來源。

三、教師已經淪為應試教育下的受害者

在如今的應試教育體制下,每一個孩子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們也是一味的追求提高孩子的成績,而不顧方法。在家長眼裡看來,老師只不過是讓孩子成績提高的一個「機器」,又何談尊重而言呢?如果孩子的成績沒有提高,家長第一時間想到的並不是孩子在學校沒有努力學習,而是老師的教育方法有問題。老師本來應該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者,如今卻是做好了「授業」,這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老師不得已做出的選擇。

尤其是一些中小學老師,社會地位更低。如今對於這部分老師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如果不能夠給他們提供一個好的環境的話,又如何吸引大家成為中小學老師呢?

相關焦點

  • 讓家長批改作業,老師的職責是什麼?學生家長為何是「弱勢群體」
    很多家長在面對學校各種要求時,缺乏了說「不」的能力,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更擔心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家長成為了教育關係中的「弱勢」群體。 因此,家長這個角色,如果不加以改變,不僅僅將會影響教育,也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誠然,對於監督孩子學習來說,家長有著自己的責任,但是在批改作業方面,卻應該是老師的責任。
  • 本該受人尊重的老師,為何在文明社會變成弱勢群體?
    在我的印象中,做老師,是多麼偉大的一件事啊,那是有多大的勇氣才敢踏上這三尺講臺為人傳道授業解惑,敢於面對一生可以望得到頭的清貧。可是當我做了四五年的老師後,我明白了,我懂了這位老師的選擇。我帶著憧憬來到了教育行業,我聽信了嚮往,以為這兒能找到想要的詩與遠方,我以為雙休是基本的,到點上下班即可,再加上寒暑假這個誘人的條件,使我義無反顧的來到了教育行業。這條路我走得有些磕磕絆絆,從陽光自信的我變成幾欲輕生,抑鬱症的焦躁者。我從不知道原來有一天我會得抑鬱症,檢查結果出來的那天,不敢置信,我以為是拿錯了。
  • 關注班級裡的弱勢群體,老師如何做??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班級裡的弱勢群體,肯定有的家長第一次聽到這個詞語。班級裡的弱勢群體,主要包括三大類:學習成績不好的後進生;身體有殘疾或過於瘦小和肥胖的孩子;家庭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這三類追根揭底最後都是因為出現不自信,自卑等等心理健康問題,我們不應該歧視他們,要切實尊重他們,了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用我們的愛去彌補他們缺失的愛。
  • 寒竹:「弱勢群體」不能成擋箭牌
    比如,當醫生和患者家屬發生衝突時,雙方都會自稱是弱勢群體而指責對方是倚強凌弱;當違章攤販遭到城管的處罰時,通常會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而受到了不公正處理,而城管在執法時有時也會挨罵挨打,常常也稱自己是最委屈的弱勢群體。據一些民意調查,一些掌握公權力的政府公務員也認為自己屬於弱勢群體。但究竟什麼才是弱勢群體?
  • 現在的老師屬於弱勢群體嗎?
    所謂的弱勢群體,是指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由於群體的力量、權力相對較弱,因而在分配、獲取社會財富時較少較難的一種社會群體。因而他們處於較貧困狀態。那麼老師屬於弱勢群體嗎?個人認為當前的老師也算是弱勢群體。道德綁架就像一道道繩索,困住了很多老師。所以老師這個群體大多是膽小的、懦弱的、不想出風頭的,就算有點什麼委屈,也都默默忍受了。如果不忍受,可能被摧殘得會更厲害。看看網上被暴露的老師,哪一個不是第一時間就被處理了。但看看其他人犯錯,為什麼久久不見處理決定呢?
  • 反思:如果自身就是弱勢群體,如何幫助弱勢群體?
    機構中,大家永遠在談論事情該怎麼做,不會關注工作人員的感受,我覺得這可能是如今公益機構的共性問題。益態氮:機構如何提升對人的關注?答:公益機構需要加強內部文化建設,文化中要融入對人的包容、尊重和理解。不要為了工作,把機構內員工搞的身心疲憊,員工以這樣的狀態繼續工作,其本身就成為了弱勢群體,還如何幫助項目中的弱勢群體呢?益態氮:公益工作中,收穫是什麼?遺憾是什麼?答:收穫的可能是友誼吧,在工作中會接觸到很多NGO小夥伴,這些友誼保留了下來。遺憾稱不上,只能說期待著公益行業在管理上更人性化、規範化。
  • 聾人是不是弱勢群體?梅老師的絕筆信
    從聾人是」「弱勢群體」說起聾人只是聽不見,說不好話;但頭腦完好,並沒有喪失勞動能力。由此稱其為「弱勢群體」,是不妥當的,不科學的,值得商榷。聾人普遍文化低,全國大概有70%的人其表現在,寫不通文句,看不懂書報,看問題簡單,很少會分析問題;手機聯繫,依賴視頻,很少用文字;稱其為"文化落後群體"還差不多。我國的聾人教育,已有百年歷史。長期以來,著眼於教學說話。
  • 老師和學生,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
    近期,發生的幾起「師生衝突事件」引發廣泛關注,也再一次把「師生誰更弱勢」這個話題拋出來。一是山東日照一位女教師用課本抽打逃課學生被解聘、納入「信用記錄黑名單」,輿論紛紛為老師鳴不平,認為教師的懲戒權沒有得到保障,不少老師都嘆息道「我們都是弱勢群體」。
  • 「82年生的金智英」:一個在男權社會中艱難生存的弱勢群體
    王小波先生在一篇雜文中說:科學和藝術的正途不僅不是去關懷弱勢群體,而且應當如去冒犯強勢群體,使最強的人都感到受了冒犯,那才叫做成就。這部電影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其冒犯了以男性為主導的強勢群體。塔可夫斯基說:詩人不描寫世界,而是發現世界。
  • 為什麼有人會說:「教師,是新一代弱勢群體?」真的是這樣嗎?
    為什麼有人會說:「教師,是新一代弱勢群體?」真的是這樣嗎?教師,對我們來說一直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恩師、貴人。沒有教師這個群體,可以說有很多家庭孩子讀書識字都成困難。而教師,對於更多人來說,也是一份嚮往的職業。
  • 我們家孩子是班級弱勢群體嗎?一起了解什麼是班級裡的弱勢群體。
    班級是一個群體,由每一個學生組成,任何一個群體都有強弱之分,班級裡總會有一些落寞的學生,他們沉默,茫然,不知所措,想要改變現在的弱勢狀態,我們應該清楚的了解什麼是班級裡的弱勢群體。 大致可以分為這三類: 第一類,成績弱勢群體所謂的成績弱勢群體,就是我們常說的成績差的「差生」,後進生」。
  • 教育界三大弱勢群體:男教師、老教師、副科教師……
    (本群為教師群僅限教師加入)在大數據調研《中小學教師職業現狀》顯示:倍感壓力的教師群體中,男教師、老教師與副科教師堪稱教育界三大弱勢群體。按照社會上的職業屬性劃分,人們常常會對某類職業進行性別預設,如警察、護士。如今,教師職業中,男女比例也存在嚴重失衡的現象。不僅新晉教師中男性人數在減少,而且在職教師中男性還紛紛逃離。
  • 小學老師辭職:老師不是神,誰來拯救這個弱勢群體?
    關於這次網上熱傳的老師辭職的問題,我在朋友圈已經看過很多次,幾乎我的朋友圈在那一天都被刷屏了,因為我的職業也是教師,我的朋友圈的朋友也大都是老師,這件事導致的結果讓我們當老師的特別心驚膽寒,每一個轉發的老師都是心有戚戚,是不是我們哪一天一不小心,也會面臨著這種情況,到時候不說我們的付出與回到成不成正比
  • 學生習作|家長不該是微信群裡的「弱勢群體」
    近期,「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的話題衝上熱搜,點燃了焦慮的中年家長群體。在一個家長退群後錄製的視頻裡,他大呼「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家長退群之所以能引發廣泛關注,歸根結底是家長老師間的責任分配出現了問題。
  • 住房弱勢群體如何融入社會?
    可見,住房面積小、質量低,已經成為老百姓生活中的一大問題,幫助住房弱勢群體解決住房問題迫在眉睫且任重道遠。近年,報端不乏因為住房問題難以解決而發生衝突的報導,長此以往,住房問題漸漸擴大成為了社會問題。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弱勢群體的數量已遠遠超過十幾年前的數字了。住房問題的產生讓我們更多關注到了住房弱勢群體的存在,而此群體的社會融入困難問題又危及著社會的安穩。  值得明確地是,市場住房供需失衡是造成住房問題的主要原因。在當下的中國,住房需求人數遠遠大於住房數量,這也是房價高居不下的原因。
  • 被老師體罰吐血事件大反轉:老師成為弱勢群體,是這個社會的悲哀!
    廣州市方圓實驗小學一年級五班副班主任兼語文劉老師體罰6歲孩子至吐血送至搶救。在家長已告知孩子有哮喘病的情況下,劉老師仍然對其進行體罰,罰孩子跑步10圈,孩子後來在車上大口吐了很多血,高燒引發神經受損,留下手抖的後遺症。家庭此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培養孩子練習小提琴演奏,如今已全部白費。此前劉老師甚至向家長索要一年六萬元的照顧費,並收了很多高檔禮品。
  • 弱勢群體如何走進「春天裡」
    也要看到,不管是經濟的貧困,還是發展能力的貧困;不管是不斷蔓延的「弱勢感」,還是切實存在的貧困人群,弱勢群體的產生,是我們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一個問題,也是必須通過加快發展才能逐步解決的問題。社會結構怎樣的變動,導致了弱勢群體的出現和變化?如何在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下認識弱勢群體的存在?如何更好地面對社會轉型期帶來的各種問題?
  • 是誰把耳蝸寶寶定義成了弱勢群體?
    但是,是否應該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監考老師呢?耳蝸寶寶到底是否受到了歧視呢?或者說耳蝸寶寶到底是不是弱勢群體?如果是的話,又是誰把他們定義成了弱勢群體?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我們討論這一系列的問題之前,先要來說說,大家盡最大能力,及早為孩子做耳蝸手術,並不辭辛苦地帶孩子康復,然後盡心竭力地讓他們進入普校到底是為的什麼?
  • 專家建議普惠金融應幫助弱勢群體形成「造血」能力
    同時,普惠金融還應幫助弱勢群體形成「造血」能力,構成金融機構穩定的還款來源。通過聚合模式服務小微企業會上發布了「建行·新華普惠金融-小微指數」第四期成果。「但是,現在市場上沒有一家從業機構有以上說的所有的能力,缺乏一種或幾種能力,融資難的問題就解決不好。」對此,趙容奭認為,可以通過聚合模式,即建立開放平臺,共同提供服務解決這一問題。「雖然一個機構不具備全部的能力,但每家機構都有自己的優勢,能解決一部分問題。
  • 宋保振 | 「數字弱勢群體」權利及其法治化保障
    相比之下,由於「隱性數字弱勢群體」的隱蔽性和時新性,該群體相對「顯性數字弱勢群體」更值得關注。當前諸多學者也是從此角度出發,探討數據侵權和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因而這也構成本文研究的主要類型。作為傳統弱勢群體的新類型,「數字弱勢群體」現象因智慧社會建設進程愈加凸顯,是智能化時代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