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父母都在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但往往並沒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業。孩子教育的成功,是父母事業上最大的成功。父親決定了孩子的人生格局,母親決定了孩子的人性溫度,家庭決定了孩子的品格教養。
最近極課家長公眾號後臺的一位粉絲給我們留言:
自己家的老大上高中了,老二馬上上初中。結果,這個假期,孩子們在家什麼都沒做,一直是父母忙前忙後,洗衣服,做飯,馬不停蹄,累得不行。
不知道各位家長們,你們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感受?
因此,極課家長在此總結了5種不同類型的家長行為。這樣的家長,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您中招了嗎?
德國父母為了教會孩子嚴謹,會讓孩子去體驗挫折的感覺,常常會說:「你得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而中國家長,在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時,充滿了焦慮,容易愧疚自責。
因為忙於瑣事陪孩子時間少,家長愧疚;偶爾對孩子發脾氣,家長愧疚。你是否對孩子疼愛到極端,你是否感到身心俱疲?
但這種付出,長此以往,很難得到回報。
當孩子碰到解決不了的難題,只會養成怪別人、找客觀理由的品性,無法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沒辦法進步的。
很多父母會把「聽話」當作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很多父母眼裡,孩子沒有按你規劃的人生走,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決定,就是「叛逆」。
很多家長有一個誤區,把孩子看為自己的所有物,自己和孩子不分彼此,自己的理想就是孩子的意念,於是把自己的想法加在孩子身上。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實則是在為孩子套上一輩子的枷鎖。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沒錯,但把期望當做執念就錯了。
想要去掌控孩子,看似為他好,為他鋪好前路,但也是堵塞了孩子的可能性。
教育的核心是「疏則通,堵則盈」,孩子若很難活出自我, 會覺得迷茫,會更加依賴父母,求助怎麼做。長期以往,是一個惡性的循環。
外國父母要求孩子:活出自我;中國父母要求孩子:活給別人看。
喜歡攀比的父母,總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放在天平上衡量,比別人低了就要立刻加碼。
在學校,和其他同學攀比家境、攀比學習、攀比誰報的課外班多,在生活裡,攀比誰過的好,誰家有錢。
不知不覺中,孩子成為參照物。教育通過言傳身教,孩子也只會將眼睛盯著分數,只懂得吹噓。不知道為何學,不懂得學以致用。
家長長此以往對孩子不滿意,對家庭不滿意,會影響孩子心情,影響家庭和睦。
同樣是教育孩子,當今的父母們精神上要緊張得多。
不斷地嘮叨,過度地管控……對孩子的擔心,是父母腦子裡繃得最緊的一根弦。
生存上過度保護,生活上事無巨細。造成的結果是,孩子既沒有生存能力,也沒有自理能力。隨著一天天慢慢長大,當真正父母不能庇護的時候,就會被生活教育。
「處處擔心,即是詛咒」。
雛鷹尚且知道把自己的孩子扔進風雨裡,讓它自己學會飛翔。但我們作為父母,卻不懂得放手讓孩子受一點苦,吃一點虧。
長痛不如短痛,孩子不經歷小風雨,遲早要吃大虧。要學會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不要心疼。摔倒了,讓孩子自己爬起來,他才會越來越勇敢堅強。
我們經常在不少家庭裡看到這樣的畫面。
父母為了孩子起早貪黑,晚上幫孩子洗衣,天一亮買菜做飯,送孩子上學,幫孩子背書包。帶孩子去公交,孩子坐著,父母站著。買了好吃的,孩子自顧自地吃,忘了身邊的父母。
如此種種操勞過度的父母,不禁感慨:我們對孩子是無私的,為什麼孩子卻越變越自私呢?
並且,自私的孩子有非常強的佔有欲望,想要的東西必須想盡辦法據為己有。
長大後,心中的私慾不斷膨脹,可能會為了得到某些東西就不擇手段,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說,操勞過度會間接助長孩子的匱乏感和自私慾,對孩子的成長弊遠大於利。而優秀的家長,尤其要在孩子獨立自理能力方面學會放手, 巧花心思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人生漫漫長路,需要靠孩子自己走,困難也需要靠自己解決。吃苦耐勞是人的立世之本,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註定難以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
孩子教育中有一個東西是萬萬不可缺的,那就是吃苦教育。告訴孩子,生活有甜,但是也有苦,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平時讓孩子多做家務活,積極參加勤工儉學活動,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一起去參加志願者活動,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鍛鍊自己的手腳。
為人父母,要讓孩子有一種不怕吃苦的精神,良好的精神品質才能夠為一個人贏得尊嚴,通過努力奮鬥,才能實現一個人的價值。
作為父母,不僅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和無條件地愛,更要有為之計劃深遠的智慧。愛需要自由的空氣,也需要放手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