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出土「昌平」陶鍋,引出一段歷史
王莽把730多個縣改了名
昌平陶鍋西漢時期炊具。1955年於遼陽市太子河區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出土。尖底,器形似缸,高身,紅色陶質,輪制,底部經過火燒複色。
口沿外肩部刻「昌平」二字,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遼陽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第二居住址的復原場景。
陶井管
紅陶釜
刻字的陶片
核心提示
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遼陽,曾有很短的一段時間被稱為「昌平」,這是王莽當皇帝時給改的名字。據史料記載,王莽在位時期,把全國730多個縣改了名,遼陽「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出土的刻畫有「昌平」二字的陶鍋就是實物證明。
文物檔案
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出土「昌平」陶鍋
「這是個很大的遺憾,遼陽古城的確切位置圖至今也沒能畫出來。」曾任遼陽市博物館副館長、已退休多年的鄒寶庫對記者說。
對於這座擁有3000多年歷史,以襄平的名字在古代遼東地區最早載入《史記》的古城來說,這的確是個遺憾。
「遼陽古城的遺址就在現在的遼陽老城區下面。」這是鄒寶庫通過多年的考古調查確定的。上世紀60年代,遼陽市曾經大規模建設人防工程,由於遼陽地處太子河衝積平原上,地面以下9米就可以挖到含水沙層,因此,有些簡陋的人防工程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經常發生塌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鄒寶庫仍然深入到剛剛挖出的洞穴中調查遺址、遺蹟。
「儘管很危險,但是收穫還是很大的。」當年,鄒寶庫採集到了一個陶井圈和一把青銅刀。此外,在當地的一次建築施工中,文物保護工作者在施工現場發現了一塊陶井管的殘部,經過研究和還原,這眼陶井的直徑有2.5米,這樣的一眼大井是什麼人在使用?
「可以肯定絕不是普通的老百姓,所以這裡是一座古城。」鄒寶庫說。
採訪中,記者提起「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鄒寶庫笑了:「為什麼可以確定三道壕遺址是個村落,而不是襄平城遺址,原因也在這裡。」
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位於遼陽市老城區以北,在它的周邊發現了多處漢魏壁畫墓,甚至在發掘的過程中,遺址的較上地層中也發現了年代略晚的古墓。
「不過,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出土了很多帶有文字的文物。」鄒寶庫說,「西漢末年,由於王莽改制,襄平曾在很短時間內被改作『昌平』,這個昌平不是北京市的那個昌平,這個有意思的事居然被那時的人們刻在了陶器上,留下了永久的證據。」
查看由我省已故考古學家李文信執筆、1956年發表的考古報告《遼陽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可以知道這個刻有「昌平」二字的陶鍋出土於遺址中的第二居住址。
由於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發掘完成後便實施了原地回填,現在人們想了解發掘的情況,也只能通過李文信先生留下的文字和圖片。
出土刻有「昌平」二字陶鍋的第二居住址在發掘時,人們發現,這是一處由三個時期的三個建築疊壓在一起形成的遺址。
最早的遺址處在最下層,距地表有1.7米,僅存一大段含有瓦片、陶片的灰土層,西端有一眼土窖井,當中出土了一個大陶甕,東端有小型灶址一座,被壓在中期居住址畜欄糞坑下面。
中期居住址位置偏東,在早期居住址上層保存有房址的黃土臺一段,分布有大量瓦片、陶片等遺物。李文信寫道:「此房址想是一種土牆、木柱、草瓦蓋頂的小房舍。」房址西端有畜欄一座,西側有土窖井一眼,做法是先掘一圓形豎穴土窖,再向下築一方形木壁水井。
晚期建築在中部,在最上層,壓在中期遺址的西北角上,保留有柱礎石6個,由柱礎石的位置,李文信判斷「房間不很大」。遺址上存有大量瓦片、陶片和石塊,因為這個建築距離當年的磚窯遺址很近,因此人們推測「可能與磚窯有關」;房後有土窖井一眼,做法與前文所述相同,區別在於井壁上部用長方磚圍砌,下接陶井管;東部稍遠處有一灰坑,有很多殘碎的磚瓦、亂石、灰土,在這一層遺址中不僅出土了刻有「昌平」二字的陶鍋,還出土了王莽錢「大泉五十」。就這樣,王莽在西漢末年篡位建立的大新政權雖然僅存在十餘年時間,卻在遼東大地上留下了印記。
襄平,屬遼東郡,西漢末年王莽將其改為「昌平」。 「王莽當皇帝以前已經有個昌平,當時的襄平跟那個昌平沒有任何關係。」鄒寶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