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獲得成功,需要一個人掌握兩種能力。第一種就是自發的努力,這是成功的基礎,也往往是一個人最容易能夠做到的事情。第二種則是對於他們的察識,這種能力在古代被稱之為「識人術」,和努力不同,很多人對於「識人術」都不夠重視,甚至有些人還對這門學問非常的排斥,因為在他們眼中,「識人術」是以貌取人。
可是在真正的生活中,一個人面對的最大阻礙,有時候就是遇人不淑,因為不論我們做什麼樣的事情,都需要和別人進行合作,往往有時候我們已經做到了盡善盡美,可卻因為被人的算計或者敷衍,到最後只能夠功敗垂成。古代的大智慧者鬼谷子有過一句話「寧為白丁,莫要心盲」,意思就是,一個人哪怕是一個字都不認識,也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是在社會上,要能夠做到靈心通目,對於接觸到的所有人,又要能夠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樣才能夠在生活中不受別人的欺騙。而對於「識人術」來說,一般是有這樣的兩句口訣,只要能夠熟知於心,那麼就能夠在社會上,對別人一看一個準。
一、遠使之而觀忠
都說人心隔肚皮,因此對於一些不靠譜的人來說,他們的臉上並非寫著「不靠譜」三個字,反而因為他們會有意的遮掩自己的本性,會表現出比其他人更憨厚可靠的樣子。如果不懂「識人術」,那麼對這樣的偽裝者,我們常常會受到他們的欺騙,當在利益攸關的時候,他們就會現出原形,令我們損失慘重。因此聰明的人,想要打量一個人的賢良奸偽,就會特意去委託身邊人到遠離自己的地方辦事,只有拉開了距離,這樣才能夠卸下一個人的防備,也能很明確地看出人的本性來。
曾國藩便是一個「識人術」的集大成者,他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用人的難題,不過曾國藩總是有各種方法讓把一個人顯露出原形來。有一次曾國藩駐軍河南,軍營外來了一個年輕人要求見曾國藩,說他是湖南的同鄉,曾國藩的下屬把這個人領進了大帳,在看了年輕人的族譜之後,曾國藩安排下人準備飯菜款待年輕人。吃飯的時候,年輕人告訴曾國藩,自己並不是偶然路過,而是專程從老家趕來投奔的。
等到吃飯後,曾國藩告訴屬下,準備一些銀兩,讓這個年輕人去營外三十裡處購置木材,以備軍用。屬下很納悶:「軍中木材都是調用,為何要買呢?」曾國藩又吩咐說:「到了地方後,然後藉口離開,暗中觀察」,屬下這時才恍然大悟。二人到了地方後,將士藉口有事要辦,留下年輕人自己處理購買木材的事物,果然看到年輕人從木材商收取了回扣。回到軍營後,曾國藩聽到了回報,便給了老鄉一些盤纏,打發他回家繼續種地去了。
二 、近使之而觀敬
和一個人拉開距離,這是要觀察他的本心,然而有些人雖然內心沒有花花花腸子,也一樣不適宜做合作夥伴,這是因為很多人的脾性不好也一樣能夠壞事。因此對一個人的觀察,還要通過和他可以的親近,消除他的陌生感,讓他能夠顯露出自己的性格,這就是一個人的本性。和本性不好的人相處,就會失去做事的激情,有些人內心沒有什麼壞思想,但是嘴上卻常常尖酸刻薄,和這種人打交道只會給自己添堵,生活中會出現很多不必要的閒氣,以至於天長日久後,不論是怎麼樣的雄心壯志,都會消弭於無形。所以從和一個人近距離的接觸中,可以通過他不經意流露出的細節:對於一種事物的觀點,或者是面對矛盾和紛爭時所變現出來的態度,這些細節的東西就能夠看透一個人的性格。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面對朝中的大臣們,他非常的沒有安全感,因為做了皇帝,所有人在自己面前都是忠心無比的樣子,根本就得不到能夠正確判斷的依據。朱元璋不愧是草根出身,為了能夠察明大臣,他想出了微服私訪的方法,那就是偷偷去大臣家中,看他們在家人面前的做派,這就是他們最真實的面目。有一次,聽說羅復仁是個很清廉的京官,朱元璋便趁著空閒的功夫,穿上布衣離開宮城,打聽到羅復仁的住處,當朱元璋來到羅家時,羅復仁正踩著梯子休整被大風摧壞的屋頂,這樣的真實讓朱元璋十分感慨,回去後馬上下令賜給羅復仁一座府邸做家宅,而羅復仁這個時候才知道自己通過了朱元璋的「私密」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