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論語》裡「君子」共出現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由此可見,孔子是非常喜歡從道德層面來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但是,到底該如何區分呢?其實孔子也很困惑,他感嘆道:「凡人心險於山川,難知於天」。
我們要去識別物體的真假就很難了,更何況是要去鑑別變化多端還善於偽裝的人類呢。有的人,外貌溫厚和善,卻面善心黑;有的人,貌似長者,實則是小人;有的人,外貌圓滑,內心卻剛直,等等。
古人總結了許多識人口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後我們反而不知道聽誰的為好。大浪淘沙,琢磨君篩選出了2句老祖宗的識人口訣,非常樸實無華,可以幫助大家區別一個人是君子是小人,是善是惡。
01第一句:弘一法師的識人口訣
弘一法師原名叫李叔同,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
他說:「我不知何為君子,但每件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知何為小人,但每件事好佔便宜的便是」。也就是說,利益面前,總是捨得吃虧的人,屬於君子;利益面前,喜歡佔便宜的人,屬於小人。其實,這種劃分君子與小人的方法更加實事求是,也算是就事論事。
曾國藩的識人標準也和這差不多,他說:「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則為小人」。所以說,我們不能憑藉自己的喜好來給人貼標籤,感情上先入為主,而是要客觀理性分析利益得失、是非對錯。
元代的中峰禪師也說:「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惡。由此可見,利於他人就是善,屬於君子行為;利於自己就是惡,屬於小人行為。這種評判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更加科學,而且也更加符合人類的多變性,時而君子,時而小人。
02第二句:明代思想家陳繼儒的識人口訣
明代思想家陳繼儒在《安得長者言》中寫道:「吾不知所謂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謂惡,但使人恨者即是惡」。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不知道什麼叫做善,我認為能讓人感動的事就是善;我不知道什麼叫作惡,我認為使人憎恨的事就是惡。這種判別善惡的標準,看似很感性,實則是頗有道理,因為善惡就是人們心中的一桿秤。
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對他人好與壞,給人的感覺如何,他人都是可以感覺得出來的。如果他人感覺高興,即便是善意的謊言,這也算是行善;如果你批評指責他人,即便是直話直說,惡語傷人了,也算是在行惡。
古語云: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由此可見,我們與人為善,就是在為自己多積累善報;我們若是奸惡待人,就是在為自己積累惡報。
所以說,區別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是善是惡,要看他使人感動,還是使人憎恨。真正內心善良的人,是不會「刀子嘴豆腐心」的;那些刀子嘴的人,本質上就是「刀子心」。
03結束語
《易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我們對於君子和小人,也要辯證看待。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君子和小人,只有相對的君子行為和小人行為。
看人的時候,就事論事,憑感覺來判斷,有時候更加準確。一個人是善是惡,是君子是小人,對照老祖宗的以上2句識人口訣,可以一目了然。朋友們,您覺得小人和君子的標準是什麼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精彩的評論,我會置頂鼓勵哦。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哲學、勵志、正能量、情感等方面的美文,歡迎點讚文章,並關注帳號。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