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能夠有歷史上的成就,很大一部分要歸結於他那厲害的「識人術」。在曾國藩留給後世的書信中我們:想知道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主要看這2點,一看一個準。
看志趣
曾國藩在給後輩歐陽勳的書信中說:「凡人材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軌,而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矣。」
意思是說,想要知道一個人是不是君子,一定要看對方的志向和興趣。志向卑下的人安於流行、平庸、鄙陋的習慣,且日漸趨於汙濁和卑下。志向高尚的人則仰效古代先哲博大胸懷和賢明的軌跡,因而日漸走近崇高和明理。
從我們的生活中看,事實的確如此。那些喜歡早起、愛讀書學習、健身遠動的人往往會走上坡路,相反那些喜歡吃喝玩樂,貪圖物質享受的人,每天過著如阿鬥一樣的安逸生活,實則是在消磨自身元氣,是人生走下坡路的跡象。
看獨處時的想法
曾國藩《挺經》中寫道: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
意思是小人在獨處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不好的念頭,時間一久,積累得多了,就容易肆意妄為,自然而然就會做出不好的事情。
為此,曾國藩提出「慎獨」的要求,意思是人們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嚴格自律,不能因為沒人監督而做出違背原則的事。
如果在獨處時,也能做到在思想、言語、行為的謹慎,就可以問心無愧,對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質問。長此以往,內心便會安穩而平靜,這正是君子所需要和能夠做到的。
所以說,參照曾國藩識人口訣,看人時,我們要看一個人的志趣以及獨處時的想法,就能知道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
不得不說曾國藩的這個識人術,真的是幫助了他很多。
曾國藩作為晚清的「半個聖人」,他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具有借鑑意義。30歲之前,桀驁不馴,許多人、許多事都看不慣,跟同僚相處也是以自我為中心。但是後來進入官場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作風,最終成就晚清中興第一名臣。
如果你想了解個人能夠多關於曾國藩這個晚清名臣,想學習他的識人之術,軍政謀略和從政學問,又或是對中國動蕩的晚清時期感興趣,都可以來看看《曾國藩全書》這本書。書中有他在一個時代中所擁有的容納百川的胸襟和氣魄,從中我們可以學習他的處世智慧,對提高自己的內涵修養、發展自己的前途未來,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