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女性的工作能力在社會上越來越得到認可,再加上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很多女性即便懷孕生娃也不會丟下工作。孩子出生後,通常在產假休完後就回去上班了,部分家庭會請保姆來家照顧孩子。
寶寶追著保姆喊「媽媽」,媽媽心裡五味雜陳
前不久看到一個視頻:一位照顧了寶寶16個月的保姆即將離開這個家,當她邁出家門的那一刻,寶寶立馬追上去,朝著保姆離開的方向傷心地哭喊著:「媽媽,媽媽~」。
寶媽連忙放下手中的東西,微笑著拍拍手逗寶寶開心,並張開雙手示意抱抱,孩子立刻停止了哭鬧撲向了保姆的懷裡。看到這個視頻,未婚女性通常感動於保姆對孩子的愛護,而有了娃的媽媽心裡五味雜陳,糾結於從孩子口中喊出的一聲聲「媽媽」。
看到孩子追著別人喊「媽媽」,對於媽媽本人而言是多麼殘忍的事情啊。有人說,孩子只要保姆/奶奶很常見,等孩子長大了就會粘媽媽,事實上「大了就好了」只是表象,有些問題只是被隱藏了起來並沒有得到解決,奉勸大家不要想當然。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媽媽們需要知道:
作為專業的母嬰從業人員,保姆在照料寶寶和媽媽方面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不過保姆終歸是保姆,並不能完全代替媽媽,但如果與孩子建立起緊密聯繫的是保姆,在那段時間內的確會暫時代替媽媽。
這種情況下,當保姆離開時的那一刻寶寶將承受巨大的傷害,他會感受到剝奪了愛失去了愛,安全感的缺失可能將導致一段時間內作息不規律、哭鬧不止、需求變高,所以親生父母一定要保持和孩子之間的親密度,職場媽媽回家後一定要把娃擁到懷裡,把活交給阿姨,儘可能多的陪伴孩子。
小小的嬰兒雖然不會說話,也沒有自理能力,但每一次哭鬧都是他在表達情緒和需求,這時候媽媽一定要及時進行回應,讓寶寶感覺到自己被關注被照顧,這是建立親密關係的基礎。
雖然幾乎所有的母親天生就有判斷和回應寶寶需求的直覺,但母子之間靠得不光是心靈感應,還要靠肢體、聲音、眼神等方面的交流才能得到保證。
母乳哺育不只是給寶寶提供食物和營養,通過肌膚和眼神的接觸、氣味的交流,還可以滿足寶寶對安心、溫暖和愛的需求。而隨著吮吸動作的持續,還能促進媽媽的保護欲,發掘「母親的直覺」,可以說每一次的哺乳都是親子關係建立的過程。
職場媽媽如果白天有條件的話最好回家親自餵孩子,條件不允許就在公司背奶,但晚上回去後一定要堅持親喂,母乳時間儘量拉長,白天備下的奶是留到自己不在的時候交代給保姆餵給孩子的。
媽媽和寶寶同睡,彼此接覺對兩個人睡眠周期的建立都有利,另外小時候和媽媽同睡的孩子長大後更有自信、自尊以及安全感。如果寶媽白天工作太累晚上需要好好休息,那麼最好還是陪著孩子,等他睡著後再回自己屋休息。
各位寶媽,你家寶貝和誰最親?曾經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困擾?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