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為人處事,道德修養方面有很多標準,其中的核心思想是安貧樂道,導人向善。為了將他們理論推廣出去,還糅雜了道家的清靜無為理念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明代有人將這些智慧的閃光點整理成書,編纂了一部《菜根譚》流傳後世。開始的時候《菜根譚》很少有人了解,逐漸變成故紙在角落中泛黃蟲蠹。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有個叫遂初堂主人的人在寺廟中發現了這部著作,細看之後覺得它是幫助提升道德標準的寶典,出資贊助刊印這部著作。一直到近代這部書的知名度都高居不下,尤其書中貫穿的「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更成為很多人的座右銘。
《菜根譚》引出了「菜根香」,這幅清代畫家蔣廷錫的作品畫的就是這個主題。畫中描繪了一棵開花的大白菜生長在石塊旁邊,用這樣的畫面貼合「菜根香」的主題有些牽強。估計蔣廷錫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就在畫的上方題寫了兩首七言詩,一首範成大的作品,另一首是陸遊的作品,兩首詩都是描寫白菜作為家常烹飪食材,平常而不平凡,蘊含各種美好滋味。用詩的文學性提升作品主題的藝術性,這也是古代畫家常用手法。平淡無奇的事物不好畫,完全寫實沒有看頭,太過誇張又會失去天然美感。只能用這樣的辦法補足畫中氣韻。
蔣廷錫是清代康熙、雍正兩朝的著名官員,揚州畫派名家李鱓青年時曾經拜入他的門下學習工筆技法。蔣廷錫擅畫花鳥,喜歡用靚麗的色彩,像《菜根香》這樣質樸的題材不是很適合他。於是他在創作中想到了一個辦法,索性拋開色彩運用,直接用水墨描摹出白菜的平常感覺,然後通過畫花鳥的構圖讓白菜看上去好像園中仙草。白菜體型碩大,並且菜葉是白菜最漂亮的細節,不能擋住菜葉,但可以稍微遮一下。入畫的內容要有藏有露,有翻轉捲曲,細節多了才會看上去充實飽滿。
蔣廷錫對顏色很敏感,即便用水墨也畫出了墨色的細微變化。濃墨勾勒輪廓脈絡,淡墨渲染菜葉正面,水墨氤氳菜葉背面。通過對比的手段,畫出了白菜的水靈。不過有一點很遺憾,傳統畫家在創作中無法畫出光影變化,蔣廷錫雖然也在嘗試調整,但還是沒有完全區分出菜葉各個局部的特徵。蔣廷錫是當時的畫壇高手,他靈機一動又有了新的辦法,畫一棵開花的白菜。菜芯之中長出細長的花莖,枝頭開滿小如米粒的花朵。畫面構圖有了高低錯落,這下子蔣廷錫成功了。欣賞者的目光都聚集到了高處,誰還有心思究竟菜葉的色彩。
細心的讀者也許發現了,《菜根譚》成書於明代,流行於清代乾隆年間,這和蔣廷錫的作品有什麼關係呢?表面上看兩者沒有關係,但兩者體現的主題都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向善,如何提升道德修養。從這一點看,將兩者聯繫到一起,也沒有太大問題。
拓展閱讀
評書演義不靠譜,在正史中十八學士保唐王開創貞觀盛世
在創作中不想多走一步,只因性格謹慎細緻,王翬不應被稱為保守派
畫出高潔品行,心中不留遺憾,蕭雲從繪《山水冊頁》
水色炫彩,明亮鮮活,清代畫家周笠繪《花卉冊頁》四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