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通過搜狐網和民意中國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6.7%的受訪者願意向陌生人傳遞善意,其中27.8%的人表示「非常願意」。54.2%的人提出,善意是相互的,公民應該加強對陌生人的信任感。
儘管社會上仍存在一些精神冷漠、人際猜疑,甚至還出現過「小悅悅事件」之類的公共冷漠,但冷漠掩不住人們內在的善根,在本性中、在更多公共行為中仍有更多善意、善良和善解人意。給困境中的人送去溫暖,讓他們得到及時救助,更能見證社會發展的本質,見證人與人之間的真誠。
作為良性精神的善意,可以積極傳播,此類新聞在媒體上也頻繁出現,武漢一名老人突然在街頭暈倒,過路者紛紛伸出援手;揚大附中17歲中學生不小心撞壞一輛轎車後視鏡,見車主不在就留下一張紙條致歉並寫下聯繫方式。
正面能量引來的是正面能量。把積極振動頻率吸過來,得到的必將是溫暖的回報、充沛的愛心。釋放善意,必將為自我帶來精神溫暖。得到更多正能量的反饋,我們就能得到更多慷慨發展和進步。
善意也是一種美好的精神撫慰劑,促進社會良性精神的傳揚,讓內在更清明、更坦蕩、更快樂。調查顯示,向陌生人傳遞善意,61.7%的受訪者表示可以「喚醒人們心中的善意,減弱身上的戾氣」,50.0%的人表示可以「增加對陌生人的信任感,待人處事變得輕鬆」,48.6%的人認為「可以增加生活的幸福感」,47.0%的人認為會「降低社會成本」,就是最好的證明。
更多人積極行動起來,讓釋放善意成為一種公共精神,社會就能得到更慷慨的發展和進步。
(作者為河南省開封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