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拋出「兩岸互動新模式」(資料圖)
近段時間以來,被「缺電」問題弄得焦頭爛額的蔡英文當局似乎有意在兩岸政策上搞點動靜。繼陸委會用宣傳片向大陸喊話「兩岸和為貴」之後,蔡英文再次拋出「探索建立兩岸互動新模式」的話題,似乎有意為已陷入僵局的兩岸關係「解套」。
與此同時,島內相關輿論相當配合,將蔡英文擔任會長的「中華文化總會」舉辦首次活動以媽祖為主題、臺當局今年推動參與聯合國依舊低調不請「友邦」提案、臺教育部門拋出延攬包括大陸學者在內境外頂尖學者的「玉山計劃」等相關新聞,往蔡英文當局兩岸政策「釋放善意」上進行解讀。
客觀來看,蔡英文當局的這些言行動作似乎都是「識時務」之舉,它沒有使兩岸關係繼續惡化,沒有加劇兩岸關係緊張動蕩局面。但是這些看似「柔軟」、「頗具善意」的言行,由於仍舊沒有回答「兩岸關係根本性質」這道「必答題」,勢必無法使兩岸關係峰迴路轉,所以看不出誠意,至少稱不上真正善意。
改善兩岸關係的根本出路在於清楚回答兩岸關係是否「同屬一個中國」這個問題。只有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根本性質是「國內」、「非國與國」關係,才有可能使兩岸關係行穩致遠。
陳水扁過去8年的兩岸關係發展歷史證明,臺灣想走不承認「一個中國」、搞「兩個中國」、「一邊一國」的衝撞式「法理臺獨」根本走不通。而蔡英文執政一年多來的兩岸關係發展實踐則將日益證明,走迴避「兩岸一中」、偷偷摸摸搞「柔性臺獨」、「漸進臺獨」的道路同樣走不通。
一年多來,蔡英文當局雖然先後端出所謂「維持現狀」、「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九二會談」、「三新」等兩岸政策新論述,但是始終沒有回答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問題,始終沒有承認「兩岸是否同屬一中」這個核心問題,所以兩岸關係始終無法回到正確的軌道,始終無法擺脫僵持對抗的局面。
在此情況下,臺灣民眾的利益受到嚴重影響。用臺灣媒體的話說是「百業受害」。根據臺灣方面統計,今年1至5月,大陸民眾赴臺觀光約77.7萬人次,比去年同期減少48.4%;對臺投資總金額也較去年同期減少近千萬美元。與數字下滑相比更嚴重的是眾多臺灣民眾原本可以享受到的兩岸和平發展紅利已逐漸遠去。不僅所能享受到的兩岸經濟紅利不比從前,而且最在意的「尊嚴」在「臺聖斷交」、「臺巴斷交」、「臺駐奈及利亞機構遭驅逐」等政治現實面前也被踩得面目全非。
感受到臺灣民眾要求改善兩岸關係強大壓力之後,蔡英文近來似乎露出了緩和兩岸關係的跡象,所以也就有了上文所提及的所謂「釋放善意」舉動。但如果真的願意向大陸釋放善意,願意改善兩岸關係,其實不用遮遮掩掩,也不用搞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清楚回答兩岸關係根本性質這個問題就可以了。至於怎麼回答,兩岸各界其實已經指出了多條道路,就看蔡英文和她的團隊願不願意走。
第一條路:承認「九二共識」。既然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能夠用「九二共識」架起兩岸溝通的橋梁、開創兩岸關係發展新的局面,最簡單的辦法當然是用現成的「九二共識」就行了,用不著另起爐灶搞什麼新的共識,找什麼新的模式。
第二條路:講出「兩岸非國與國關係」。這條道路民進黨內一些務實派也已經認識到了,也有不少藍營人士積極遊說蔡英文把這八個字講出來。因為蔡英文既然把所謂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以及包含「一國兩區」概念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都講出來了,只需要最後的臨門一腳,把「非國與國關係」這幾個字講出來就可以了。有了這幾個字,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問題也就得到了回答,也就能夠消除大陸的疑慮,達成民共新共識。
第三條路:凍結「臺獨黨綱」。這條路是民進黨內一些人指出的道路。在民進黨上屆「全代會」前黨內的務實派曾提出過此類提案,但最終沒有獲得蔡英文認可,遭到擱置。今年9月,民進黨新的「全代會」即將召開,蔡英文如果有魄力,採納黨內這個提案,以適當的方式凍結「臺獨黨綱」,或許能夠為民共關係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總之,蔡英文當局若想切實改善兩岸關係,其實路有很多條,但無論走那一條都必須在「兩岸一中」這個攸關兩岸關係根本性質的問題上做出明確回答。如果只是「繼續玩文字遊戲」、搞「說一套做一套」、「口惠而實不至」的把戲,騙不了臺灣老百姓,更加不可能騙到大陸方面。
(陳桂清,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研究員,海外網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