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5日電(記者顧錢江 李凱)以5日在京開幕的「海峽兩岸信息產業技術標準論壇」為標誌,臺灣和大陸IT業界開啟了制訂共同標準的合作之旅。「論壇只是一小步,但對兩岸產業合作來說卻是一大步。」臺灣華聚產業共同標準推動基金會副董事長許勝雄說。
以「技術標準」為題的這一論壇是首次舉行,也是兩岸IT業界在標準合作上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成員包括島內信息產業界許多領導性企業的華聚基金會,是此次論壇臺灣方面的主辦者。
在為期兩天的論壇上,許勝雄和來自臺灣的專家學者及企業界著名人士50餘人將同大陸方面的代表就AVS(音視頻編解碼技術)、TD-SCDMA(第三代移動通信)、移動存儲、高清晰度平板顯示等四個領域的技術標準議題,展開交流和探討。
演講者在論壇上頻繁引用術語,表明議題具有高度的專業性。許勝雄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強調,制定共同標準對兩岸信息產業來說,都是事關能否在知識經濟時代抓住機遇的大問題。
同時是臺灣著名企業仁寶電子董事長的許勝雄說,在IT產業界流傳著一條「341理論」,即研發只有3個月,銷售只有4個月,而後面1個月則是清理存貨。「知識經濟時代產品更新非常快,企業只有通過制訂標準,才能真正主導市場,」他說,「兩岸企業優勢互補建立共同標準,將真正創造雙贏。」
許勝雄分析說,臺灣電子信息產業起步較早,有很強的國際經營能力,在產品創新方面有豐富的國際經驗;但臺灣因市場小,電子信息產業無法制訂自己的標準。而大陸擁有龐大的市場能量,足以產生一個標準的規範並且能夠被執行。
他說,臺商參與大陸產業標準的制訂,將產生兩大效益:一方面,臺商通過了解標準制訂的方向和未來的需求,就可以進行產品的規劃,搶得市場先機;另一方面,臺灣企業在開拓市場和制訂標準方面的經驗要豐富得多,可以幫助大陸縮短標準制訂的過程,贏得寶貴的時間。
近些年來,臺灣電子信息產業廠商紛紛到大陸投資,已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許勝雄認為,建立共同標準,將使兩岸IT產業合作的水平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標準的設立是個非常重要的起步,接下來,兩岸產業的互利合作,共謀發展機制,以及開發潛力巨大的市場等後續延伸的效益,都可由此生發開來。」他說。
「海峽兩岸信息產業技術標準論壇」由臺灣華聚基金會,與大陸的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共同主辦。許勝雄比喻說,對兩岸標準合作而言,這個論壇就好比一塊「敲門磚」,而三個業界組織則打造了一個「溝通的平臺」,此後,就要由兩岸業者在實質的業務面展開細緻的對談與合作了。
許勝雄坦承,兩岸中國人共同打造屬於自己的IT產業標準,前途不可限量,但知識經濟是十倍速的時代,因此要懷著十分的緊迫感來推動這件大事。「我們已經蹉跎了那麼多的歲月,現在大家終於願意坐下來整合優勢,得加快腳步,兩岸才能抓住機遇。」(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