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北行幼兒園,參加了慶「八一」建軍節文藝活動,當我上臺頒獎時,小朋友們清脆的「謝謝老師」並深深鞠了一個躬的舉動,讓我真正感到了教育的溫暖。
我總認為,如果教育是一朵花,成績僅僅是其中的一個花瓣,而正確世界觀的形成、良好習慣的培養、健全人格的塑造等,很多時候都比考試的分數,要重要得多。
比如說禮貌。
我注意到,這些孩子的鞠躬行為,並沒有得到老師或家長的授意,完全是一種自覺行為,就像起床後洗臉一樣自然。這很難得。
有人說一個人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八歲左右,我深以為然。因此,從幼兒園開始,對孩子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正是大好時期。一些學校和家長為了孩子能考個高分,在幼兒園就強化識字和算數,漠視良好習慣的養成,逐漸養了一個只會做題的巨嬰卻渾然不覺,實在是教育的悲哀。
培根說:「舉止彬彬有禮的人,一定能贏得好的名譽。」陌生人見面,禮貌是第一眼就能看到的行為,這個時候舉止得體,各個細節都能處理到位,自然能得到對方的稱讚。當然,也有一些舉止粗放沒有禮貌的人,這種不自重的結果,就是別人也放棄對他的尊重。
在芸芸眾生中,太多的人並沒有長時間深層次交往的機會,因此,第一次接觸形成的印象,往往會決定以後的發展方向。
有人認為生活中大大咧咧的人,都是真性情的人,卻不知道,這些不注意細節的人,是最靠不住的人。關鍵的時候你讓他辦事,他不是不上心,而是粗放形成了習慣,沒有了那個能力,或者辦砸或者辦不成,絕對不會讓你省心。
大事都是由小事組成的,小事都還做不好,沒人敢交給你大事。即使你再三表示你有這個能力,別人也不會相信。這個世上有那麼多細心的人可用,為什麼非要找你這個粗枝大葉的人?
從小培養孩子有禮貌,在一些細節上反覆鍛鍊,慢慢就成為一種很自然的習慣,長大後就會成為一個彬彬有禮的人。
伊莉莎白說禮貌是「一封四方通用的自薦書」,也確實說到了問題的深邃。你對人有禮貌,也容易獲得別人對你有禮貌,然後彼此有了好感,接著交往進一步加深,這便融入了社會,成為一個和諧的人。
從娃娃開始,進行禮貌教育,很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