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課堂中做到對學生的德育?

2020-12-16 鈺生寒

最近在看關於教育的書,在書中不難發現,我們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把德育放在了非常重要和非常高的地位。其實也非常好理解,對於學生而言,做事先做人,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學得越好可能就會錯得越深。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為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在學校中可以開展非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比如:每周的升國旗活動,國慶節的國旗進校園活動,建黨詩歌朗誦和知識競答等等一系列的活動,這些活動都可以對學生起到非常好的教育活動,但這些畢竟是在課下,每年進行的次數不能太多,否則會嚴重影響一個學校的教學,所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充分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每位教師都應該是德育能手。德育的進行絕不只是班主任或者某個學校部門的工作,他應該是所有教師都應該掌握和熟練進行的教學工作。對應每一學科的學科素養,每一節課都應該給學生傳達相應的思想、知識以及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就要滲透相應的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在講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一節的過程中,除了要把基本的知識講解清楚之外,還要向學生滲透我們為什麼不能浪費糧食,在這兒的時候很多學生會拿牛頓定律說:「即便我吃不完的東西,能量也沒有消失啊,因為能量守恆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就知道了,雖然能量沒有消失,但是這部分的能量我們就利用不到了,它無法向著我們可以控制的方向進行了,這也就是浪費,所以我們還是不能浪費糧食。在講到《生態環境的保護》的時候,更是要讓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其他學科的講解中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有把德育放在平時,滲透在教學中,才是長久之計。

課堂中德育的進行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大部分的這種教育還是需要滲透到學生的思想當中去,這種滲透體現在老師的語言、態度和價值觀當中的,教師想給學生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通過基本知識加外展的方式滲透。在生物課本中有關於病毒的講解和介紹,病毒的結構非常簡單,沒有細胞結構,是由蛋白質外殼和核酸構成。雖然在無機環境中並不表現出生命特徵,但是一旦進入到特定細胞,就會大量繁殖,並破壞宿主細胞。講解結束之後就可以實時說出飯前洗手和保持個人衛生的重要性,同時提醒學生,做這些同時也是為了防止一些致病菌。從而對從學生產生更深的理解。教師還可以採用直接告知的方式。在歷史的近代史講解中,中國經歷了很多的屈辱,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向學生直接說明「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不斷強化自身、提升自己,才有可能不斷向前,不被欺辱,同時告知學生沒有國哪兒來的家,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我看來,德育必須融入課堂,不能流於形式,更不能為了完成任務而開展活動,只是佔用學生時間而完全沒有實際效果,堅決抵制形式主義。

德育不可忽視,更不可胡亂作為。我們一定要明確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從「根」出發,切不可本末倒置。

相關焦點

  • 高職英語課堂中德育滲透的探究分析
    但從當前的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來看,往往非常側重於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而教育中常會過於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提升和技能培養情況,忽視了對學生品德及素養的培養。高職英語不僅是高校教育的基礎性課程,還具有受眾面廣的特點,這就需要廣大英語老師加強對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研究,要在教學中潛移默化的滲透德育教育內容,以此來為學生們的全面性發展而奠基。
  • 淺談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只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層挖掘,反覆揣摩,就不難發現其中所蘊含的德育素材,它們一旦被開採挖掘出來,加以利用就能美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初中化學教材許多內容思想性較強,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聯,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為教教材而教,而應在教學中認真挖掘教材的思想內容,結合實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師生共同進行恰如其分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 德育進課堂 潤物細無聲
    第一,課堂是具體教學內容的實踐平臺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人才的培養質量。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每門課程的講授中都要承擔起育人的職責,完成德育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雙重使命。各門課程之間需要通力協作,共同推進有效的德育教育。教師要堅持育人為本,遵循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能力。
  • 探討丨校園文化中是如何理解「德育」的?
    德育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是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的:「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落實「德育為首」的教育觀念不僅限於課堂教學或德育活動,更要讓德育的內容、觀點、要求匯聚成時刻籠罩著學生的德育氛圍,時時、處處感染引導學生,切實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文化即「以文化人」,即教育人、影響人和感染人,其目的在於提高人的素質,塑造人的心靈。
  • 「社會大課堂」匯入「德育小課堂」
    這是湖北省洪湖市第一小學學生親近大自然、了解洪湖溼地時的一個情景。「綠色之戀,保護環境愛家園;紅色之旅,沐浴陽光傳薪火;金色之光,燃燒激情樹理想。洪湖市中小學持續10餘年實施『三色』教育,將『德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走出一條思想道德建設的特色之路。」洪湖市教育局局長邱正東說。
  • 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德育的策略淺析
    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有助於教學的高效開展,有助於人才素質的全面提升。在教學中落實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將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活潑起來,讓小學生充滿學習激情,突破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而造成的學習活動開展不深入的困境,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將德育內容融入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師的教學水平自然有了更大的發展。
  • 「數字德育」: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數字德育』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是北京市東城區「現代信息技術在德育中的應用」暨數字德育課題研究的主題。數字德育課題於2004年3月啟動,在依託於數字德育網絡平臺、拓展德育途徑的理念引領下,通過行政保證、實驗校先行的方式,實現了預實驗階段的運作。
  • 沂源縣實驗小學聯網新華社創新德育課堂
    微電影《一生有信》講述了「萬嬰之母」 林巧稚、「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民營企業家宗慶後、中國海軍航空兵飛行員王偉的書信故事,感人至深;電力雄鷹的故事,驚心動魄;校園內外守秩序、公共禮儀伴我行,讓學生明禮守信。把德育課堂帶進教學課堂,在班會課穿插德育課堂。
  • 義務教育階段中重度智障學生有效德育策略的探討
    平時我們所說的德育,就是學生在學校裡課堂以外的事情,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同樣也用德育的概念來概括和解釋特殊學校裡學生的課下教育。作為德育核心理念的建構者梁敏儀校長在很早的時候就提出過,特殊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要充分利用學生在學校的所有時間段,尤其是德育這個「隱性課程」,上課之外,所有的邊邊角角的時間都要利用起來。
  • 渭南臨渭區育紅小學:開展「1十X」本真教育之數學課堂中的德育教育...
    教育家赫爾巴德曾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只是沒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數學教學,不僅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滲透德育教育,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為了在數學教學中進一步滲透德育教育,我校開展了「1十X」本真教育之數學課堂中的德育教育。
  • 五大探索讓德育走進學生心靈
    長期以來,思明區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斷探索把德育融入課程、文化、育人、實踐等載體,讓看似枯燥的德育工作落細、落小、落實,在孩子身上開出燦爛的德育之花。管中窺豹,探尋思明區德育工作的一些破題之舉,或許將對如何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起到借鑑意義。
  • 鄔小波: 打造紅色鎮中品牌,做好學生發展引路人|新時代德育模式創新論壇
    「上好思政每一課」,要把思政課程作為主陣地,發揮思政課教學效能,搞好「第一課堂」教學,發揮主渠道作用。此外,我們還常態化開展業餘黨校、主題班會、德育小課,鞏固思政課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創辦的鎮海中學業餘黨校,累計培訓了3000餘人,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 德育先行須喚醒學生主體性
    近日,教育部在上海召開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系統謀劃「十四五」德育工作。自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以來,五育並舉,德育為先,德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不過在加強對德育的關注、創新德育方法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到德育中存在著一個顯著矛盾, 就是德育的主導者——老師有時會忽略德育主體學生的主體性感受,沒有站在對方立場上思考德育的實效性。
  • 淮北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 校園」德育牆「引導學生積極向上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淮北市多年來重視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創新開發「德育牆」,重溫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造了良好的教育環境,在潤物無聲中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高了學生道德文化修養。
  • 「淺談」關於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的若干問題
    認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階段、有順序。根據小學生知識差距,心理差異,年齡跨度,一般分為低、中、高三個階段。低年級,通過入學教育中「升國旗」、看圖學詞學句中「北京天安門」等教材,讓學生明白國旗代表我們國家,升旗時行注目禮,是對國家的尊重,對祖國的熱愛。
  • 家校社合力繪製德育「活」地圖
    近年來,寧波整合全社會的育人資源,把德育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統籌推進中小學德育綜合改革,形成了以德育課程、學科課程、文化課程和實踐活動組成的課程體系,結合學生年齡特點梯次推進。在推動德育綜合改革的過程中,寧波牢牢抓住「德育課程是貫穿始終的靈魂」這條主線,推動中小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提升,針對不同學段學生分層分類開發愛國主義校本讀本,打造愛國主義課程體系,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回應時代關切,激發學生心靈的共鳴。同時,各學科課程和文化課程與德育課程橫向貫通,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要求。
  • 學生如何在課堂上做到認真聽講?
    上課不認真聽講、走神、溜號、好動已經是現在課堂中常見的現象,也是家長和老師苦惱的的問題,是這些孩子笨嗎?還是意志力差?還是老師講得沒有興趣呢?2、我們研究發現,學習興趣的下降往往是衝討厭某個學科老師開始的,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對老師的要求,我們同學選擇性比較小,所以無論如何,要認識老師講課的重要性,要適應老師的講課方式。
  • 探討傳統文化中的「五倫八德」理念與中學德育教育
    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學校開展的德育工作大多只注重理論和形式,德育目標較高且抽象,不符合中學生的發展特點;長期存在的「應試教育「傾向,使學校忽視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只在形式上響應國家政府的號召,並且是一味的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灌輸,使學生很少參與到道德實踐活動中去,德育教育根本沒有實效性的影響。第二,家庭教育的缺失。現今社會中,大多數的家庭教育表現為功利主義的薰陶明顯多於道德的培養。
  • 北京市通州區德育教學備考交流會在通州六中舉行
    首先,相校長深情地回顧了理工附中通州校區在前兩屆中考中取得的優異成績,並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和思考,把其中的經驗和教訓拿出來和共同體學校分享。相校長著重強調了學法指導在備考中的作用和關鍵節點的儀式感教育的重大意義,總結了理工附中通州校區初三年級的一些行之有效的中考複習策略,如:8分鐘小課堂、模型進課堂、分層作業、小組打卡等。同時相校長還反覆強調了中考備考中研讀課標的重要性。
  • 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有效溝通?
    教師B拿一個人的姓和名作為課文的切入點,促使學生更具體地理解了魯迅筆下祥林嫂的命運,進而更好地促使學生的情感接近了作者的情感。語文課堂的有效性之一就是要看課堂中通過師生之間的溝通,最後能否使學生和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看來,師生如何有效地溝通,是有效課堂教學很重要的基礎。課堂教學能否有效溝通的思考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如何才能有效地溝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