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教書與育人必須並重。在我國古代就有「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之說,可見人們早就認識到傳授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繫,並加以運用。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只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層挖掘,反覆揣摩,就不難發現其中所蘊含的德育素材,它們一旦被開採挖掘出來,加以利用就能美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
初中化學教材許多內容思想性較強,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聯,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為教教材而教,而應在教學中認真挖掘教材的思想內容,結合實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師生共同進行恰如其分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化學上冊「燃燒與滅火」這一節,主要講述燃燒所需要的條件及滅火的原理,及遇到火災時的逃生方法、措施,乍看似乎與德育風馬牛不相及,其實如果仔細分析,就能發現其中所蘊含的德育素材,比如我們可以就「如何滅火,火災現場逃生方法」等內容讓學生展開討論,這樣既可以複習和鞏固所學的化學知識,又可以教育學生遇到問題不能手忙腳亂,應沉著冷靜,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又如,在學習「分子和原子」這一節,插入師傅教徒弟木桶中裝滿石頭,還可以繼續裝滿沙子,還可以繼續裝滿水的故事。既學到了分子之間有間隔的知識,又感悟到了做人要謙虛的道理。
二、在實驗中滲透德育
教師根據教材進行編排實驗時,應把知識點由易到難、操作由簡單到複雜,抓住重點、巧妙突破。
例如進行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活動探究時,學生自己選擇所需的藥品和實驗裝置,有的選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有的選高錳酸鉀,有的選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氧氣,裝置有選試管、錐形瓶、平底燒瓶、 廣口瓶、配合長頸漏鬥、分液漏鬥。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哪種方案好?理由是?選擇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較好。固液反應不需加熱,操作簡單。這些內容表面上與德育好像沒多大聯繫,實際上有很多德育素材,教師引深內容,過氧化氫分解產物為水和氧氣,無汙染。另外不需加熱,一方面安全,另一方面節約能源。通過實驗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人人有責的思想。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社會環境的意識。
又如,在學習「愛護水資源」一節要讓學生知道水資源的珍貴,尤其是淡水資源,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的習慣。同時,不斷開展生活化教學,從生活實際入手,著眼於身邊的小事,讓學生在生活中珍惜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在家庭生活中不用含磷洗衣粉,一水多用,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不斷提升,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三、在練習中滲透德育
在做材料分析題時,選一些貼近生活,有代表性,有時代性,新穎的習題。
例如從點燃的鎂條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繼續燒,生成碳和氧化鎂這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中,你可得到那些信息?誰是反應物、生成物、反應進行的條件;反應的鎂條和二氧化碳及生成碳和氧化鎂的質量比;反應的鎂條和二氧化碳及生成碳和氧化鎂微粒的個數比?在學生說得差不多時,我進一步挖掘、引導,同學們如果家中柴草不慎著火,我們怎麼辦?學生紛紛回答用水澆滅,用土蓋滅,用滅火器等等。我接著問了一個問題,是否任何物質燃燒都能用滅火器呢?顯然不是,鎂條燃燒就不能,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恰當的方法去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不能生搬硬套。
又如,在探究分子的運動速度與溫度的關係時,讓兩個孩子共同完成溫度不同時品紅的運動速率度不同的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四、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高情商
人都是生活在社會這個大集體中的,社會的高速發展,人際關係的複雜多樣,人才的激烈競爭,這些都為現代教育提出了挑戰。培養學生關心他人、顧及他人的情緒很有必要,對其將來立足於社會處理好人際關係大有益處。
例如:在做給試管中的液體加熱實驗時,學生懂得不能將試管口對著他人,以防液體沸騰時噴出,傷及他人;在做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時,風趣的比喻:通氫氣時要顧及空氣的「情緒」 , 如果一意孤行就可能發生爆炸,撤掉氫氣時還要顧及銅的「情緒」, 否則銅興奮的「紅色」會變成陰沉的「黑色」 (解釋銅活躍,跟氧氣反應)。在做酒精和水互溶時分子能進入彼此的間隔,如果換成汽油和水則不行。提示學生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多重要。
五、在細節中滲透德育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講究方法固然重要,而教師本身恪守師德規範,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則更為重要。道理很簡單「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本身應該做到舉止端莊文雅,言談謙遜和氣,以自己的言行培養學生禮貌待人的習慣。例如要求學生注重文明禮貌,自己上課時儘量少用生硬的語言,要求學生及時交作業,自己就要及時的批改並發回作業。
總之,雖然目前初中化學教學在德育滲透方面任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但這是初中教學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其中問題一定會迎刃而解,我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質量也會不斷提高,德育教育也能更好的與教學課堂融合,為我國優秀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撰稿: 吳豔玲
圖片: 高 珊
編輯: 張建男
審核: 李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