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必要而且十分重要性。
(1)它體現了新時代德育工作的明確要求。國家教育委員會在1995年頒布的《中學德育大綱》中強調, 「各科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經常、最基礎的途徑,它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師均要教書育人,寓德育於各科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2004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也明確指出, 「日常教學是德育最基本、最經常的形式,教師人格示範的德育力量以及教師教學中所產生的德育效果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知識涵養的增加和人格的成長也應統一於日常的教與學之中,這是教育的客觀規律。」可以說,每一個都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德育的任務,因為德育蘊含在一切教學活動之中。
(2)它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具體做法。新一輪課程改革把「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具有真摯的情感,掌握科學端正的學習態度以及人生態度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一卻不正是德育的內容嗎?各學科的《新課程標準》都是首先強調了本學科的德育目標。在《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一書中指出,真正的「人」的健全必須同時在三個維度上進行發展,即知識、身體和人文。現代教育首先必須強調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因此,教學的重要任務應該是提升「生命生活質量」,關注人的「靈魂建設」,而我們的各科教材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如何有效地、科學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涵並將德育內容與學科知識進行有機地結合,也就成為學科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
(3)它也是由德育工作的特性所決定的。德育工作區別於智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在於,德育越是沒有痕跡,效果就越突出。「潤物無聲」即是德育工作的最高追求。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朱小蔓教授有這樣一個比喻,她認為,德育是「鹽」,人不吃鹽是不行的,但也不能單獨吃「鹽」,必須把鹽溶解在各種食物當中進行了吸收,我們在吸收鹽的時候,是看不見鹽的,因為它已經溶解到了各種食物中。因此她認為德育應當是一種「沒有痕跡的教育」。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應當成為兼具任課教師和德育工作者雙重身份的班主任的重要追求。而且,我相信,越是能將兩者結合得好的班主任,他的德育工作就會越成功。那麼,作為具有任課教師和班級組織者與具有雙重管理者身份的班主任,應當如何在自己的學科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呢?
1.深入鑽研,提鍊金子中小學的文科類課程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政治及思想、藝術與哲學等教育內容,不僅可以使學生廣泛了解中外歷史與文化,還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認知。中小學理科類課程就是要積極挖掘科學技術的人文內涵,進行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教育。這些都是德育的富礦,班主任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深入鑽研,提煉出金子。 一位教中學歷史的班主任在講唐朝的對外關係史時曾做過的成功實踐。他講道,唐代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均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有相當多的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呂、空海等到唐朝學習,但他們絕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學,而是學成回國後,對中華文明進行傳播,在促進日本文化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具大的貢獻。中國鑑真、玄奘兩位高僧,為了弘揚中華文化,更為了追求學問,也放棄安逸的生活,漂洋過海,長途跋涉,忍受飢惡,承受這種為了求學、為了傳播文化不顧個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我們後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實給人們以豐富的啟示:一個人,只有虛懷若谷,求知若渴,才能增益學識,成就一番事業,一個國家,只有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才會受人敬仰;一個民族,只有視野開闊,胸懷寬廣,如海納百川,如登高遠望,才能持久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如果我覺得,在這樣的歷史老師兼班主任的教導下,學生更容易形成遠大的志向、深邃的思想,才能成為一個精神世界非常豐富精彩的人!一位數學老師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規劃:通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敘述表達、探討分析、總結歸納,以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通過優美線條的幾何,激發學生對建築構造的設計熱情,通過介紹中外數學艱難而光輝的發展歷程,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通過數學家及科學家的故事事材,培養學生勤奮勇敢、追求上進的思想作風;通過充滿集體主義的合作性學習,以培養學生熱愛集體、團結互助的思想。如果我們的數學老師都能像這樣紮實而創新地開展教學,學習將變成一件幸福的事情!
2.根據實際確立德育目標並不是所有被提煉出來的德育資源,都適合現此刻的德育要求,教師要有所選擇,且有所側重。這種選擇側重的標準主要是教學需要以及學生需求。下面是貴州省餘慶縣何先卉老師的精彩案例: 《胖乎乎的小手》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在教這篇課文時,帶著以培養孩子熱愛家人、關心家人、熱愛勞動的情感目標,我在課堂上問了小朋友們兩個問題:小朋友們有沒有像蘭蘭一樣給爸爸拿過拖鞋、為媽媽洗過手絹、給奶奶捶過背呢?有沒有為家裡人做過一些其他事情呢?結果大多數小朋友或多或少用自己的小手為家人做過一些事情,有少數特可愛的孩子說因為爸爸媽媽從不讓自己做,所以就沒做過。了解到這些情況,我就想起了一則著名的公益廣告,其中有一句廣告詞是: "媽媽,請洗腳!」我剛說出這句話,就有小朋友舉起手: 「老師,我知道!"我請這個小朋友敘述給班上的同學,聽了之後,發現有一個同學捏鼻子扇風,還說: 「好臭,好臭!」孩子的這種單純可愛我是喜歡,但也不能讓他們嫌棄幹農活的父母啊!所以,我請小朋友說說爸爸媽媽的腳為什麼臭。很多小朋友說活幹多了流了很多汗,所以臭。 我又間為什麼要幹那麼多活呢?有小朋友就說: 「因為爸爸媽媽要多幹活掙很多錢給我們零花錢,給我們買衣服."喔!原來是這樣啊!爸爸媽媽都是為了我們!小朋友們都知道了。還有誰知道我們是小嬰兒的時候,尿溼了、拉髒了褲子,是誰給我們洗的呢?小朋友們也明白了:噓,原來還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給我們洗的啊!我們都沒有認真關心過爸爸媽媽,我們還嫌棄爸爸媽媽腳臭,是不是不應該啊? 突然,我發現一個小朋友眼睛溼漉漉的,一副非常難過的樣子,原來他是覺得自己在家沒有好好關心爸爸媽媽,是對不起爸爸媽媽。那刻,我都被他那雙溼漉漉的眼睛感動了,他一個7歲的孩子都能想到這些,能為此傷心難過得掉眼淚,我想,這是非常可貴的。他溼漉漉的眼睛感染著我和班裡的每一個孩子。我相信,多年以後,我們還會記得他的名字,還會記得這個孩子給我們上了多麼生動感人的一課。這讓我更加堅信:我們的每個孩子都可以在德育中把自己心靈塑造得更加美好。 這次德育滲透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何先卉老師「培養孩子熱愛家人、關心家人,熱愛勞動的情感目標」設計得非常到位,與課文的內容主題緊密相連,容易啟發學生聯想和思考。再加上何老師的循循善誘,一下就打開了學生記憶的閘門以及情感的出口。當那個7歲的小朋友因為自己沒有「好好關心爸爸媽媽」,竟然傷心得掉眼淚時,可以說老師的德育目標就已經實現了。 我們再來看看一所學校體育教學的德育目標:體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還應該通過體育鍛鍊,讓學生以身體的健壯達成精神的頑強;更要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團隊精神,養成一種健全的人格;還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長愛好,培養一種能伴隨他們一生的體育活動愛好,促成其形成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並提高他們未來的生活質量。 我認為,這才是體育中「育」的真正的含意。
3..把握德育滲透時機江蘇省張家港市的羅建宇老師對此有一段闡述,給人啟發很大,他說: 「滲透的方法、形式、時機都應該有利於創造最佳的滲透氛圍,即學生認知與接受的最佳心理。不能只為了滲透而置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於不顧,生拉硬扯,進行強行滲透,也不能只顧及教學,對德育或敷衍了事或事過境遷才勉強滲透。這樣會使課堂的整體效應遭到破壞。」我們先要在教學中不斷啟發學生的思維,再讓學生對某一問題展開思考,當大家的積極性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的時候,再通過學生的敘述討論,然後加上老師必要的引導和點撥進行滲透。比如在學習晉代散文名篇《陳情表》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就「什麼是孝,如何盡孝」兩個問題展開討論和思考,學生們再從不同的側面談了自己的看法。然後,我讓學生看課後練習三《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中的這段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毀,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要求學生將它翻譯成白話文,並談談自己對它的理解。在學生的表述和我的補充中,我們獲得了一個共識-這實際上就是古人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用現代眼光來看,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因為我們的身體是母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含辛茹苦養育的,一旦受到傷害或者輕易放棄的話,最傷心難過的還是父母,這就是「不孝」。因此,珍愛自己就是「孝之始也」,也就是盡孝的開始和起點。能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做一個正直的人,有所成就並有所貢獻,父母也會因你而驕傲。這是「孝」的最高表現,這就是「孝之終也"!這一「始」-「終」,是對生命的珍視與發揚,有「始」有「終」才能真正懂得了「孝」的真諦!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強化了學生對父母的感恩意識。 如果我們堅持不懈地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德育滲透的話,不僅可以培養出善良有禮、心性淳厚的學生,還能夠越來越多地感受到做班主任也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