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因素包含於英語教材之中,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善於發現教材內容的德育價值,加以啟發和引導,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
高二必修五的第六模塊Animals in Danger,主要介紹了瀕臨滅絕的藏羚羊。在課程話題導入部分,我給學生們看了一些照片,並描述道:The antelopes were skinned on the spot after being killed and some of them even had babies at that time.(藏羚羊在被射殺之後被當場剝皮,有些母藏羚羊還有孕在身,也難逃屠害)。看著這樣的圖片,聽著聲情並茂的英文描述,學生們很受觸動。我看到他們臉上憤怒的表情,有的學生攥緊了小拳頭,有的生氣地捶著桌子,有的不由得破口大罵:「真是太可恨了!」圖片展示後,我給大家播放了電影《可可西裡》中的一個小片段,聽著片中哀傷的音樂,看著感人的畫面,學生不禁落下了眼淚。這僅僅是課堂的導入部分,學生們已經進入了情境,接下來的整堂課,教室都非常安靜,學生一起聆聽關於拯救藏羚羊的故事,學習效率很高。這節課上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增強了自覺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英語教材的課文內容滲透著豐富的德育內容,老師們應深入鑽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自覺地寓德育於英語語言教學之中。
講授新單詞是英語課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儘管每節課要講解的單詞數量有限,但講解的寬度和深度卻有很大空間。因此,老師們可以創設情境,通過生動的例句,讓學生體會單詞的深層意思,激發他們的情感。
比如,在講解charity(慈善)一詞時,我首先給出英文解釋:the organization for helping people in need.(給所需要的人提供幫助的組織),然後用charity(慈善)造句:Many charities sent money to help the victims of famine.(許多慈善機構救濟災民),通過這個句子,學生們對charity有了大概理解。我問道:慈善的主體只能是機構嗎?我們個人能成為慈善的主體嗎?大家點點頭。我又給出句子:She showed her charity towards all her friends.學生們便說出了中文意思:她對以前的朋友很寬容/友愛/仁慈。於是,我和學生們一起總結出charity除了「慈善機構」還可解釋為「仁愛或寬容」,用來形容人的品行。之後,我給他們講述了「向日葵女孩何平」的故事:一個品學兼優、樂觀開朗的女孩,要養活殘疾的父母和病重的弟弟,為了維持生計,在繁重的學業之餘她要打七份工,儘管如此,她依然擠出微薄的生活費捐助失學兒童。我感嘆道:「這就是慈善charity。富人做,叫慈善;窮人做,就是聖賢,但意義有本質的不同。」學生們很受感動,並把這個詞深深地印在腦子裡。默寫單詞時,這個詞很少有學生出錯。即使很久以後再提到慈善,學生們都能脫口而出單詞charity。
如果單詞是一粒石子、生活是一片湖水,那麼德育就是被激起的漣漪。單詞講解的深度挖掘,不但可以升華主題,還能激發情感。
英文報紙和英語新聞不僅有助於英語教學,還能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社會,感知世界。
我會每兩周把近期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的英語新聞標題、簡短介紹和圖片通過幻燈片展示給學生們觀看:APEC會議、甬溫動車事故、倫敦大罷工、利比亞局勢等,並把其中的新聞詞彙教給學生們,同時還提供一些西方主流媒體的評論。讓學生們看到了世界的變化、經濟的興衰、血腥的戰爭、塗炭的生靈……記得,蘋果公司原總裁賈伯斯辭世引起全球關注。我考慮到00後的學生中有眾多「果粉」,於是抓住了這個機會,用英文給他們講了賈伯斯的相關新聞,並摘錄了VOA、 BBC等媒體對賈伯斯的評價,以及賈伯斯的一些座右銘。如: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虛心若愚).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你的時間有限,不要浪費於重複別人的生活。)通過對時事的了解,學生們既學會了地道的英文表達,又開拓了視野,增強了他們的國際意識和人文關懷。
當今社會,英語正以驚人的速度充斥著各個角落。如果教師善於利用英語記錄生活中的點滴,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還能從中挖掘出深層的德育內涵。一次,一名學生因去KFC吃飯,上課遲到了。我打趣道:「你怎麼又去吃開封菜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我不失時機地問道:「KFC的英文全稱是什麼?」 居然沒人知道。我把Kentucky Fried Chicken寫在黑板上,大家恍然大悟。隨後,我給大家講述了肯德基老爺爺辛勤創業的事跡和永不言敗的精神(determination)。短短幾分鐘,他們記住了四個單詞、一個勵志故事,還受到了精神鼓舞。其實,我們身邊總是潛藏著一些德育素材,老師們只要善於發現,就地取材,靈活運用,就會讓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找到並確定教學內容與德育滲透的結合點,但切莫一味說教,防止德育空泛化。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主要探討了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古代先賢的觀點,其中著重講述了孔子。課上,我截取了一段正在熱映的電影《孔子》片段,襯託著主題曲《幽蘭操》讓學生們較直觀地感受孔子,還摘錄了一些孔孟經典語句讓學生進行中英文翻譯。
比如,孔子最主要的觀點「仁政」。我向他們提問「仁」應該怎麼翻譯?是仁愛?仁慈?還是仁者?學生只有弄清了孔子的思想和觀點,才能準確地翻譯出來。再如,孔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這句話如果從字面上看很簡單,但是要翻譯成英語,先要譯成白話文: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追求名利。然後再探討君子與小人該如何翻譯。
最終,同學們對gentleman(君子) 和ordinary man(小人)的翻譯達成了共識,這種翻譯形式無疑加深了他們對古代聖賢思想和觀點的理解。在英語教學中要把握知識講解與德育教育的結合點,使教學和德育相得益彰。
在 A Job Worth Doing(一項值得做的工作)單元中,我提出一個問題: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job worth doing?(你認為什麼工作值得做?),讓學生們討論。學生的答案各不相同:律師、公務員、教師、老闆,等等。當我問道:「Why do you choose this kind of jobs?」他們回答:「I choose it because I can earn a lot of money/I choose it for the high status.」讓我吃驚的是他們選擇理想工作的原因多是為了高薪或崇高的社會地位,而不是從社會的實際需要和個人興趣出發。我問他們,Do you want to be a volunteer? (是否願意去當志願者?)課上一片沉寂。此刻,我抓住時機,開始了主課文「Human Traffic Signal」的閱讀,巴西有個地形險惡的山區,一名普通男青年,為了降低當地的交通事故發生率,長期堅守在這個號稱「魔鬼地帶」的路段,手持紅綠燈雙面紙板,充當著人體交通信號……學完這篇課文,我問道:「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an? Is this job worth doing? (你對這個年輕人作何評價?他的工作值得做嗎?)」大家都爭先恐後地表示:這個青年很了不起,甚至有的學生評價他是Hero(英雄),並奉之為自己尊敬和學習的榜樣。提問是一門藝術,引導是一門學問,巧妙設問可以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合理引導可以升華主題,使學生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以提升。
德育工作貫穿於整個英語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因素,利用各種資源和機會,找到知識傳授與德育滲透的結合點,巧妙地引導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幫助他們擁有高尚的人格。這也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但願我們播撒的點點滴滴,能在學生們的心田上生出嫩綠的枝芽、開出鮮豔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來源:《未來教育家》)
一、通過當地報刊局訂閱,郵發代號:80-572
二、從郵局直接匯款。地址:北京海澱區北太平莊25號中國教育學會《未來教育家》編輯部,郵編100088
三、通過網上銀行匯款。開戶名:中國教育學會;帳號:0200 0033 0908 8103579;開戶行地址:中國工商銀行北京長安支行;行號:33
四、聯繫電話:1338128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