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好的班會課,能給同學們留下美好的回憶。一位好的班主任,定會以自身所能,在精心指導的班會課中,讓同學們在與之構建的集體生活中,積聚多彩的畫面。為此,上好班會課尤其重要。那麼,如何上好班會課呢?我認為有以下四點∶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要根據學校要求和班級建設目標有計劃地安排班級活動。本學期我結合學校的工作要求,有計劃地安排了養成教育、「三感」教育等系列班會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行為和生活學習習慣,學會感恩,懂得感激,常懷感動之心。開學第一周我以「新學期的願望」為主題讓學生在班會暢談新學期的願望,以便做好新學期的計劃。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在新的一年裡同學們都說出自己的新年願望或新學期的願望。同學們在悠揚的音樂聲中說出的願望有關於自己的;有關於別人的;有關於老師的;有關於宿舍的;有關於班級的;有關於學校的等等。聽到他們的願望,我覺得學生的心靈都是那麼善良,那麼純真,那麼美好。接著我又說出我作為班主任的願望∶
1.希望我的學生平平安安,身體健康。藉此談談安全的重要性。健康也是一種幸福,教育學生注意人身安全和自我的身心調適。
2.希望我的學生文明有禮,誠實守信,讓別人對你刮目相看。明禮誠信是一種修養,願我的學生都做有修養的人。
3.希望我的學生尊師守紀,成為別人尊敬的榜樣。讓學生認識到遵守紀律是講文明的一種表現。藉此說說一天中一個學生遵守的紀律內容有哪些,使學生心中有數,明確方向。
4.希望我的學生勤奮好學,團結進取。班榮我榮,做先進集體的成員,做文明班的學生,做同學們心中的英雄。一節班會課下來,同學們的臉上是掛著笑容。我想,在笑容的背後我與同學們的心靈是相通的。彼此的願望讓師生之間架起感情的橋梁,真誠的心願增進師生感情,增進感情之餘,同學們也受到了教育。
「針對性」是班會的重要特徵,確定主題選擇材料都要從班級實際出發,做到有的放矢。班上的孩子獨生子女多,他們個性張揚,比較自我。總認為自己是對的。不能容忍別人的過失和缺點。以致經常鬧矛盾,班上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於是我分別以「如何處理好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和「我尊敬的人是誰——學榜樣做榜樣」為主題,連續利用兩周班會課的時間教育引導學生要正確認識自己,客觀對待別人。這兩次班會活動都由學生幹部主持,讓學生之間互動交流,最後我來總結。通過交流同學們學會了忍讓,學會了寬容。懂得了當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時,我們如何去對待,怎樣處理為最好。同時,同學們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優點和長處,我們要多看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就能成為別人的榜樣,從而受到別人的尊重。「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不是他們沒有缺點,而是他們把自己的優點發揮了出來。」所以在「學榜樣做榜樣」的班會活動中,同學們談到班上自己最尊敬的人時,說到自己尊敬的理由都是積極向上的。如∶助人為樂、學習優秀、刻苦學習、大公無私、性格開朗、積極樂觀、主動為班集體做事等等。你看我們的學生都是要求健康上進的,這樣的班會就能達到以善引善的目的,從而消除了班上出現的不和諧現象。
陶行知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所以我們班會的形式要精心設計,堅持正面教育,因為它的教育作用不僅體現在班會過程的每個環節,還體現在班會的前前後後。每次班會活動前都應有個整體構思,做好充分準備,精心設計好班會活動的內容,讓班會活動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班會活動後要把班會的教育功能延伸到學生的生活學習當中,不能上完班會課後就跟自己說我完成任務了。
記得有一位學生家長在孩子的書包裡無意發現100元錢,這位男生說不是他自己的也不知道是誰的,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我順藤摸瓜花了幾天時間從各方面去調查。最後鎖定這100元錢是這位男生的,但他總不肯承認是自己的。剛好那段時間我校深入開展學習《弟子規》的活動。在班會課上,我與同學們一起學習《弟子規》的內容。當學到「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貽親羞」這一段時,我結合學生的生活愛發問的階段,他們有很強的可塑性,我們要善於創設各種有趣、有探索價值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景興趣,使其迅速進入課文預設的情景,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在尋求正確答案的同時,也進行了思想品德的滲透。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是什麼使不是親人的兩國人卻比親人還親呢?「唯一」是什麼意思,「唯一的親人」對大娘意味著什麼,大娘這一「丟」丟下的是什麼,「背」起的又是什麼,前來送行的人只有三個嗎?課文為什麼只寫這三個人呢?在多次提出問題並回答問題中激發學生的感情,使他們產生共鳴,從而體會到中朝人民的友誼確實是比山高、比海還深,是用鮮血凝成的,使學生受到崇高精神的薰陶和偉大人格的感染。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之外,還要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加強德育滲透,全面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如組織學生進行以「感恩」為主題的演講比賽,通過比賽激發學生感恩祖國、感恩家鄉、感恩學校、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朋友、感恩他人的情感;組織學生進行「國學經典」誦讀比賽,讓學生誦讀國學經典詩文,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他們在誦讀過程中獲得古詩文經典的基本薰陶和修養,接受中國傳統美德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提高廣大學生文化和道德素質,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徵文」比賽、「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優秀班幹部」等評選活動為契機,讓學生接受良好的德育薰陶,提高自身素質;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這些語文課外活動在豐富學生語文知識技能、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
總之,通過語文教學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把德育滲透在聽、說、讀、寫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在接受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體會作品的內在蘊含,將小學語文教材融會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想品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載體,學生的思想素質必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劉潔虹(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實驗小學)
採編自《新課程(小學)》 雜誌,略有刪減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