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飯飯媽
當家長將自己的寶寶送到幼兒園之後,內心一定是比較激動且擔心的。
激動的是自己的寶寶終於開始經歷「社會生活」了,這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裡程碑。
而擔心的是寶寶上幼兒園,屬於第一次正式的離開了家長的監護範圍,家長再也無法像在家裡一樣,時刻的監控寶寶的一舉一動。
那麼家長肯定會擔心寶寶在幼兒園的時候,吃的怎麼樣?學的怎麼樣?玩的怎麼樣等等。
於是幾乎所有的家長,在寶寶放學回家之後,都會問寶寶這一天子幼兒園過的怎麼樣。
但是寶寶的回答卻並不一定都是一樣的,甚至連是不是會回答這個問題都不確定。有很多的家長在詢問寶寶之後,寶寶根本沒有就此問題進行回復。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而最近丟丟媽媽就遇上了這樣的煩惱。
丟丟在媽媽的眼中,是一個比較出色的寶寶,為什麼呢?因為丟丟不但發育的十分健康,並且個人能力方面也是比較好的,能夠掌握一些生活中的基本技能,而且十分難得懂事禮貌,可以說是家長口中好孩子的典範。
而在丟丟上幼兒園的第一天早上,丟丟就顯得十分的配合,並沒有出現什麼抗拒入園的行為。
不過其實丟丟的配合,和媽媽的長期準備是分不開關係的,媽媽在很早的時候,就帶著丟丟熟悉了幼兒園的場地,還帶著丟丟見識了平時小朋友上幼兒園的場面,而丟丟看到之後,就對上幼兒園還有一絲的渴望。
所以,丟丟的入園,變得十分的輕鬆自然。但是在放學之後,媽媽想要詢問丟丟在幼兒園的生活情況,丟丟卻一時間答不上來,也就是沒有回答媽媽的問題。
這樣的情況可讓媽媽有點擔心了,因為媽媽最近一段時間,經常看到有些幼兒園的老師會對小朋友進行體罰,這還不算,體罰完還會恐嚇小朋友,不讓小朋友告訴家長。
於是丟丟媽媽就在想,是不是自己的寶寶也遇到了這種情況?於是就翻來覆去找丟丟身上的「傷口」,但是找了一圈,也沒有任何的發現。
雖然沒有找到「傷口」,但是媽媽還是不死心啊,寶寶不告訴自己在幼兒園發生了什麼,那就肯定有問題啊。
於是,在第二天的時候,媽媽將丟丟送到幼兒園之後,並沒有馬上離去,而是找老師了解相關的情況。
但是據老師陳述,丟丟並沒有什麼異常,怕媽媽不放心,還專門帶媽媽來到了監控室,調取了第一天的監控,讓丟丟媽媽隨意查看。
丟丟媽媽加速看過之後,發現丟丟確實沒有什麼問題,那麼為何丟丟不告訴媽媽自己砸幼兒園的情況呢?
《好家長》中提到:託班寶寶基本上處於2—3歲,這一時期不僅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也是最迅速的時期。
他們開始能初步理解成人的語言,也開始渴望用語言和成人交流,但往往他們語言表達能力比較有限。
也就是說,丟丟之所以沒有很好的回答媽媽的問題,可能並不什麼深層次的原因,而只是丟丟本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而已。
所以,家長在遇到寶寶不肯表述自己在幼兒園的生活情況時,不需要過分的著急,而要正確的找到寶寶不說的原因。那麼都有什麼原因會導致寶寶不願意表露自己在幼兒園的情況呢?
很多時候,寶寶都不能夠全面的表述自己在幼兒園時的生活情況,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因為自身因素的,有因為他人因素等等,而常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寶寶本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不會說
剛上幼兒園的寶寶,本身的年齡都在兩三歲這個階段,而這個階段,僅僅是寶寶初步掌握基本語言能力的階段,甚至很多寶寶都還在使用「嬰語」和疊詞,來簡單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很少有寶寶能夠掌握完整的語句。
在這樣的情況下,寶寶很難詳細的將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全盤託出,其實這種原因下,並不是寶寶不願意對家長表述自己在幼兒園之內的生活情況,而是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能夠表達清楚自己的生活情況。
另外,有些寶寶雖然說有表述的意思,但是多番嘗試也無法正確表達的時候,就會放棄表達,這在家長看來,就像是「受脅迫」的樣子,但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只不過是寶寶自己不願意說了而已。
2)寶寶感覺沒什麼讓自己感覺新鮮的事,不需要說
寶寶和家長對待事情看法是不一樣的,很多家長覺得有意思的事情,寶寶會覺得沒意思,而很多寶寶覺得有意思的事情,家長會感覺很平常。
所以,有時候家長在詢問寶寶在幼兒園的生活情況時,寶寶雖說具備了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是因為在寶寶的印象中,自己在幼兒園的一天十分的「平平無奇」,沒有發生一些有亮點的事情,那麼寶寶就會表示「沒事兒發生」,這種簡單的回答,以及寶寶若無其事的樣子,反而會激起家長的懷疑。
所以,有些時候寶寶其實在幼兒園開心的很,但是因為沒有一些「新鮮事兒」,導致寶寶覺得沒有必要說。
3)寶寶在幼兒園犯錯了,擔心家長會責備
有些寶寶,本身可能有點活潑,或是不小心在幼兒園犯了錯,而家長在詢問寶寶今天過得怎麼樣的時候,寶寶會非常敏感的想到自己的錯誤,有時候,寶寶為了避免來自家長的責罵,就會選擇不回答家長的問題。
當然,寶寶不回答,家長也不要認為寶寶會犯多大的錯誤,因為在寶寶的世界中,大錯和小錯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會導致家長的責備,而基於寶寶的行動能力來看,寶寶犯大錯的機率也比較小。
4)寶寶受到了他人恐嚇,不敢說
最後的一種情況,就是家長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但是這種情況在幼兒園的發生率也較少,那就是受到了讓他人的恐嚇,不敢對家長說自己在幼兒園的情況。
而通常來說,這個「他人」大多是幼兒園的幼教老師或者是生活老師,現在有些幼兒園利益心較重,招聘一些沒有任何資質和素質的閒散人員,來充當幼教和生活老師。
而這些人在面對寶寶的時候,缺乏足夠的耐心,以及相關的專業知識,所以,就很容易出現情緒爆發的情況,對寶寶進行體罰或是責罵等。
為了避免自己的行為被寶寶「投訴」,往往這些人員在對寶寶進行體罰之後,還會進行恐嚇,不讓寶寶對家長說。
那麼要是家長遇到了這種寶寶不說的情況,應該怎樣引導寶寶告訴自己幼兒園發生的事情呢?其實只要掌握好方法,便能夠讓寶寶很好的回答。
1)問題具體化,不要問得太廣泛
家長有時候問問題,寶寶不回答,並不是因為寶寶不想回答,而是因為寶寶不知道從何回答,或是根本搞不清楚家長到底在問什麼。
比如:家長問寶寶今天生活的怎麼樣?因為問題的涉及面過於廣泛,寶寶很可能就不知道應該從何說起。
但是如果家長問寶寶,今天早飯吃的飽不飽?今天寶寶受批評了嗎?今天寶寶受到老師的表揚了嗎?等等,這些問題的針對性較強,寶寶需要做的只是簡單的「判斷題」,而不是簡答題,這樣問的話,會讓寶寶的回答效率更高一些。
所以,家長在詢問寶寶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問題針對性和簡單化。
2)問一些對照性的問題,寶寶有參照更好回答
還有一種方式,也能夠引導寶寶很好的回答問題。很多寶寶不回答問題,可能是源於理解方面的問題,所以,在問寶寶問題的時候,家長可以問一些有參照的問題。
比如:家長在家裡正和寶寶做某件事,家長可以直接問寶寶是不是在幼兒園也做過這件事,而寶寶有了非常具體的參照事件,就能夠很明確的判斷出自己到底做了沒有,從而給予家長明確的回答。
3)注意觀察寶寶的行為,有些答案存在於細節中
剛上幼兒園的寶寶,其實也正處於一個較強的學習階段。這一階段寶寶的特點,不僅僅是學習能力較強,模仿能力也很強。
當然,寶寶的模仿能力並不僅限於寶寶的主動學習和模仿,在寶寶的潛意識中,如果寶寶經常遇到某件事情,那麼寶寶就會潛意識的進行模仿,哪怕寶寶本身並沒有模仿的意圖。
所以,要想知道一些寶寶在幼兒園的情況,其實家長可以在平時多注意一下寶寶的言行舉止和一些習慣細節,從而獲悉自己要得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