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二胎5歲,看起來活脫脫一個黃毛丫頭,據孩子媽媽說上次檢查,發現孩子缺鋅。媽媽同時反映孩子平時在家就不好好吃飯。
孩子吃飯好不好,一直都是家長擔擾的事,很多孩子挑食,不好好吃飯,家長們就認為是孩子缺鋅了。
據最新資料統計顯示,我國少年兒童的缺鋅率高達60%以上,也就是說每2個孩子中就有1個缺鋅!
01缺鋅對孩子有哪些影響呢?
鋅是維持人體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也是伴隨小寶寶成長過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種微量元素。與兒童的生長發育有著密切的關係。
缺鋅首先會造成兒童消化功能的紊亂,最常見是影響兒童的胃口,食慾下降、反覆感染、生長遲緩、性發育落後、智能低下等情況,造成吃飯胃口比較差及體重不達標等一系列症狀。
其次,導致兒童出現黏膜的屏障受到損傷,缺鋅以後黏膜的完整性就會受到影響,從而會引起反覆口腔潰瘍等症狀,並且兒童的腸道黏膜往往也會受到影響,從而會造成兒童出現慢性腹瀉。
還有一部分孩子由於缺鋅會影響皮膚健康,造成頭髮稀黃、缺乏光澤、指甲不光滑症狀。
02哪些孩子容易缺鋅?
母親孕期攝鋅不足的兒童
據美國鋅供給標準:孕婦每天攝入食物中鋅的含量不得少於20毫克。
如果寶媽們在孕期不注意進食含鋅豐富的食品,勢必影響胎兒對鋅的利用與存儲,出生後易出現缺鋅症狀。
所以孕媽媽們在孕期需補充含鋅食品的攝入,來更好滿足媽媽和寶寶對鋅元素的需求。
早產兒
孕期最後一個月是胎寶寶在媽媽體內儲備鋅元素的「黃金時間」,如果胎寶寶提前出世,可能會導致缺鋅。
非母乳餵養兒
母乳的含鋅量大大超過了牛奶,而且吸收率高達42%,任何非母乳食品的含鋅量都不能相比鄰。所以母乳餵養的的孩子不容易缺鋅,反之牛奶或其它食物餵養的孩子缺鋅的可能性較大。
以植物性食品為主食的兒童
孩子在快速生長發育過程中,對鋅的需求量是非常高的,可是鋅不會在身體內自己生成,只能從食物中獲得。
如果孩子存在飲食結構不合理,偏食,比如以穀物為主,而肉類、魚類、海產品等含鋅的食物攝入量又少之又少,長期以往就容易導缺鋅。
肉類、蛋、禽、海產品、牡蠣等動物性食品含鋅量極多且吸收率都在30%--70%之間,明顯優於穀物類。所以不可提倡孩子吃素。
患佝僂病的兒童
這些孩子因治療疾病需要而服用鈣製劑,而體內鈣水平升高後就會抑制腸道對鋅的吸收。佝僂病患兒抗病力差,容易生病且食慾不好,導致鋅的攝入減少。
另外,佝僂病患兒出汗特多,人體中多種微量元素都通過汗液排洩,鋅便是其中之一。
大量出汗會使鋅丟失過多,而缺鋅又會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使兒童體質虛弱,加重多汗,從而形成了惡性循。
受感染的兒童
鋅參與人體蛋白質、核酸等的合成。兒童感染時體內對鋅的需要量增加,而胃腸道吸收鋅的能力減弱。
有些感染還會引起鋅從糞便或尿液中丟失,如反覆腹瀉與腎功能障礙蛋白尿等。因此,感染中的兒童要適量補充鋅劑和富含鋅的食物,這不僅能預防和治療缺鋅,也有利於孩子的早日康復。
03身體的4個變化提示寶寶缺鋅
變化一、食慾減退
小孩突然出現食慾減退:挑食、厭食、拒食,普遍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飢餓感,不主動吃東西或是亂吃奇怪的東西。比如:咬指甲、衣物、啃玩具、硬物、吃頭髮、紙屑、生米等。
變化二、生長緩慢
有的小孩的身高要比同齡的小孩低3-6釐米,體重要輕2-3公斤,這個時候做家長的就要引起重視了。
變化三、智力發育遲緩
有一些小孩要比同齡的小孩反多動,應慢、注意力也不集中,學習能力相對較差一些。
變化四、免疫力變差
如果小孩子老是經常感冒發燒,出現呼吸道反覆感染、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出虛汗、睡覺盜汗,指甲出現白斑,手指長倒刺等症狀,也是孩子缺鋅的一種表現。
04如何給孩子補鋅
食補:
嬰兒補鋅靠母乳,至少母乳餵養寶寶最少6個月,母乳中鋅的吸收率高,可達62%。斷奶後或添加輔食後,多食一些含鋅豐富的食物,如瘦牛肉、豬肉、羊肉、雞心、魚、牡蠣、蛋黃、脫脂奶粉、小麥胚芽、芝麻、核桃、牡蠣豆類、花生、小米、蘿蔔等。
注意事項:食物過度加工,會使鋅遭受破壞,因此,烹調食物時要控制好火候,以減少鋅的流失。
食物中的鐵、鈣、磷、銅等成分含量過高時,鋅的吸收利用率就會降低。應在日常飲食中保證食物多樣化,力求達到平衡膳食。
藥補:
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由於影響鋅吸收的因素很多,尤其是厭食的孩子往往呈惡性循環狀態,很難從食物中得到需要的鋅,必須藥物補充。
注意事項:當心鋅的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相距甚小,使用不當,很容易導致過量,誘發缺鐵、缺銅、貧血等一系列病症。
05寫在最後
鋅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促進寶寶的生長發育,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注意讓給孩子鋅元素的補充,讓寶寶有一個健康的好身體。
本文為【天天話育兒】的原創內容,【天天話育兒】專注育兒領域深耕細作,默默日更,提供更專業的育兒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