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強起來靠創新,創新靠人才。人才政策、創新機制都是下一步改革的重點。
「三個第一」振聾發聵,也著重突出了發展、創新、人才對新時代中國的重要性、首位性,是當今中國尋求經濟社會全面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就是硬道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大大激活了發展的「一池春水」,匯聚起「驚濤拍岸」之勢,推動發展的巨輪加速航行。40年來,我們取得了看得見的成就、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享譽全球。
毋庸諱言,「發展是第一要務」早已成為全國上下、社會各界的共識。我國的實踐也一再表明,唯有發展中國才能強大,中華民族才能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如何尋求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已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就意味著高效能、高產出,發展模式以優化結構取代規模擴張、發展動力以創新驅動取代要素驅動、發展資源以人才紅利取代人口效益。
正如總書記所強調的,「強起來靠創新,創新靠人才。」不僅發達省份如此,全國各地都要領會這句話背後的深意。「創新是第一動力」,唯有創新,我們才能推開重巒疊嶂,在增速放緩中開闢出一條新路,提振發展的精氣神。但創新不會一路坦途、一蹴而就,需要我們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魄力擔當探路者,頂住各種壓力不斷前行;以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韌勁做好先鋒官,面對各種積弊披荊斬棘。我們要以創新為「武器」,在改革和發展中砥礪前行,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於「刀刃向內」、自我革命,全面理順一切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制約和阻礙,為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集聚潛力和後勁,讓各行各業各領域都能享有創新發展的紅利。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如果說高質量發展要下好創新「先手棋」,那麼高質量創新就要挖掘人才「潛力股」。人才不僅是發展的第一資源,更是創新的第一資源,「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牢固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以求賢若渴之意集聚人才、以「店小二」精神服務人才,不斷優化政策保障、提升服務質量,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幹得實,激勵他們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聰明才智。要為各類人才搭建舞臺,建好配強必備的基礎設施、人才設施,讓本土人才、異地人才、海外人才並用並重,在大有舞臺的基礎上實現大有作為,使他們在發揮價值、報效祖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三個第一」背後,飽含的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殷切期盼。全國各界都要將「三個第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用實際行動捍衛改革、創新、發展的偉大成就,在新時代的號角下,努力拼搏、頑強奮鬥,譜寫出一篇發展興盛、創新強勁、人才集聚的宏偉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