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地名的前世今生
玉林並不生產玉,柳州也不是因為柳樹而得名,北海在中國的南方為什麼叫北海?百色是因為有好多種顏色嗎?河池和金城江又是什麼關係?桂林原來是在哪裡?廣西地名的前世今生,現在開解。
南寧篇
南寧的名稱是怎麼來的?貞觀八年公元六三四年,唐太宗將南寧這個地方定名為邕州,南寧簡陳邕由此而來。我們來看這個邕字是怎麼寫的?下面是個邑字是城鎮的意思,那麼邕就是三條江匯聚的城鎮,或者可以理解為很多條江匯聚的城鎮。到了元朝一三二四年,邕州路改成了南寧路,南寧,南疆安寧之意,南寧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南寧美食代表是老友粉和檸檬鴨,方言是白話評話壯話,當然了,還有南普,這個更不用說了喂。南寧的歷史名人有陸榮廷、鄧穎超、程思遠及太平天國的北伐名將林鳳祥,李開芳就出自南寧的武鳴縣。
桂林篇
桂是八桂的簡稱,八桂一詞源於《山海經》,是指廣西一帶多桂樹,桂樹,包括藥用的肉桂和八月飄香的桂花樹,這兩種樹自古以來都以廣西最多出產,是標誌性的土特產,早在秦始皇時廣西已名為桂林郡,廣西的簡稱歷來稱桂,解放前廣西歷代首府均在以桂樹成林之意而命名之桂林,從桂林至梧州與西江匯合之水稱桂江等,都是以桂命名的。
玉林篇
玉林,有仙境中森林的意思,也是一個地名。
玉林市,古稱鬱林州,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被世人譽為「 嶺南美玉,勝景如林」的玉林,自古享有「嶺南都會」之美譽,環北部灣城市群城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毗鄰粵港澳,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南接北部灣。玉林位於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是中國西南出海的重要便捷通道。
北海篇
北海市的「北海」一名來自其海城區地角鎮的同名漁村「北海村」,由於此地最早開發人群都是疍家漁民,他們長年集中居住在靠近避風港的村落,該避風港面向北面海域(北海市是個半島),所以此村得名「北海村」。
「朝滄梧而夕北海」,北海的名字很早就有了,北海地名的形成,定位於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設「北海鎮標」作為「北海」地名的稱謂。由於此種說法轉述頻繁、引證廣泛,因此成為一個定例。據文史資料記載,「北海」一詞可追溯至宋朝甚至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北海」更多的是被外國人所稱呼。1965年6月,北海由廣東省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百色篇
百色」由「博澀寨」演變而來,系壯語,意為山川塞口地形複雜的地方。一說系壯語「拍洗衣服的地方」之意。據傳在鵝江與澄碧河匯合處,有一無底深潭,岸邊有村莊,村女經常在此洗衣,因而得名。又說,因這裡聚居著壯,瑤,苗,彝,仡佬等多種民族,百色百種,故名。徐松石《粵江流域人民史》載:「百,口也;色,塞也,地在山脈塞口之內也。」這是百色地名由來的另外一個說法。
柳州篇
唐武德四年(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屬嶺南道。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龍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龍城郡復名柳州,並沿用至今。李吉甫(與柳宗元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官居宰相)所編撰的《元和郡縣誌》記錄:「貞觀八年,改南昆州為柳州,以柳江為名」;「潭水東去縣(按指馬平縣,即今柳州市)二百步」。當時的柳江,指的是從現在的柳州市起向東去的一段河流,柳州的得名,從此而來。
柳江又因何得名:漢代柳江稱溜水。「溜」是水急的意思。溜水雅稱為柳水,這就是柳江得名的原因。
梧州篇
漢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建蒼梧王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廣信縣、蒼梧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交趾刺史部移治廣信縣城(今梧州市區),轄嶺南等9郡,梧州成為嶺南首府。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廣信縣改稱蒼梧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始稱梧州,轄3縣。從此,梧州為歷代的州、路、府、道、縣治。梧州一直沿襲蒼梧這個詞,梧州先民,古稱「倉吾」族。春秋戰國時期,在梧州聚居的原始氏族部落稱「倉吾」倉吾一名,含義為「青色的人。」《逸周書注》就說:「倉吾,蠻也,翠其色青。」「倉吾」族是「百越」的分支。自蒼梧郡建立之後,倉吾族的名稱便逐漸消失。
貴港篇
秦統一南後設桂林郡,漢武帝時改為鬱林郡,唐貞觀九年(635)改貴縣為貴州,歷代為郡治和州府所在地,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縣,後一直沿稱貴縣。自唐朝伊始,貴港原名為「貴州」,是貴州郡址所在地;「貴」字入地名的出處,是以縣城北十裡有座「宜貴山」,即平天山而命名。到明朝洪武二年,「貴州」降為縣制,取名「貴縣」,歷經清朝、民國一直延續使用。1988年12月20日撤縣建市並更名為貴港市。
以上南寧,桂林,柳州,梧州,百色,北海,貴港,玉林這些城市名字由來均來源網絡解讀,廣西網友參考一下,了解一下自己城市名字得來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