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報導截圖
中國日報網5月27日電 近期,美國鷹派指責中國公司「不擇手段地」追逐美國技術皇冠上的明珠,西方一些政客和企業也抱怨中國競爭對手「竊取」他們的智慧財產權。但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5月23日刊文稱,事實並非如此,中國企業已擁有一些能拿得出手的技術珍品,不斷吸引著西方科技企業的目光。
文章稱,西方科技企業越來越欣賞中國的技術,也越來越想得到中國的技術。某些情況下,它們甚至會直接收購中國企業。此類收購現象可以追溯到2016年,雖然大多數交易都是小規模的細分市場,如傳動系統製造商、電動汽車傳感器或社交媒體網紅經紀公司等, 但是這種趨勢已經生根發芽。
去年,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大多數外國公司(61%)表示,中國國內企業的創新能力已經趕上或超越了歐洲企業。今年,該商會發布的《商業信心調查2019》年度報告顯示,大部分(81%)歐洲企業認為中國創新能力的提升將帶來機遇。
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2019》年度報告
過去,西方企業收購中國公司主要有三個原因。 他們希望在中國獲得市場份額,加強當地的分銷網絡,獲得低技術產品製造商。 如今,收購一家中國初創企業可以幫助外國公司獲得技術優勢。 收購對象往往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專利和客戶。
在某些情況下,西方企業收購的中國技術在其他地方很難找到。 2017年,世界領先的汽車內飾供應商、法國佛吉亞公司(Faurecia)收購了開發人機界面的江西好幫手( Coagent)電子科技公司。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佛吉亞在來到中國之前,已經花了一年時間在世界各地尋找合作夥伴。他說: 「佛吉亞找到好幫手公司後眼前一亮,」並很快把中國的技術作為其產品報價的核心。
這種收購熱情擴展到了人工智慧、醫療技術、雲計算,當然,還有晶片產業。 美國技術諮詢公司Tirias Research的吉姆麥格雷戈(Jim McGregor)認為,「大洋兩岸都對半導體和軟體公司極為感興趣」。
賽靈思宣布收購中國人工智慧初創公司深鑑科技。圖片來源:賽靈思公司官網
去年7月,成立僅兩年的中國人工智慧(AI)晶片初創獨角獸公司深鑑科技(DeePhi Tech)被美國晶片巨頭賽靈思(Xilinx)收購, 賽靈思在其官網宣布這筆交易時,將深鑑科技的科技能力描述為"行業領先"。電子工程專業網站(eetimes.com)援引分析師的話稱,此舉可為賽靈思開發神經網絡軟體留住難以尋覓的深度學習人才。
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自去年年初以來,美國科技公司向中國企業投資超過10億美元,中國科技公司對美國的投資達38億美元。
高調的投資反映了投資者的情緒。2016年,蘋果史無前例地向中國叫車服務公司滴滴出行注資10億美元,微軟則入股「助理來也」 ,這是一家通過應用程式處理語音命令的"人工智慧管家"公司。 英特爾此前已經入股了幾家初創公司,包括一家雲服務提供商,以及今年投資的一家軟體公司。
2018年,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斥資5.5億美元收購了中國電子商務巨頭京東約1% 的股份。美國晶片製造商英偉達,已經投資了中國自動駕駛技術領導者文遠知行(WeRide)和一家自動駕駛卡車領域的創業公司TuSimple。 去年,世界上最大的外科手術機器人公司 Intuitive Surgical入股了一家中國初創企業Broncus,主要是為了獲得實施先進肺部手術的技術。
文章稱,中國去年開始將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從63條縮減至48條,過去10年,中國事實上只阻止過一宗外資收購,即2009年可口可樂欲以24億美元收購飲料巨頭匯源果汁的交易。令許多人感到意外的是,中國監管機構今年也沒有重新評估美國賽靈思對深鑑科技的收購,儘管該公司的技術或具有戰略意義。
(編輯:齊磊 劉世東)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