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那些事兒」英國《經濟學人》:西方企業越來越欣賞中國的技術

2021-01-10 中國日報網

英國《經濟學人》報導截圖

中國日報網5月27日電 近期,美國鷹派指責中國公司「不擇手段地」追逐美國技術皇冠上的明珠,西方一些政客和企業也抱怨中國競爭對手「竊取」他們的智慧財產權。但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5月23日刊文稱,事實並非如此,中國企業已擁有一些能拿得出手的技術珍品,不斷吸引著西方科技企業的目光。

文章稱,西方科技企業越來越欣賞中國的技術,也越來越想得到中國的技術。某些情況下,它們甚至會直接收購中國企業。此類收購現象可以追溯到2016年,雖然大多數交易都是小規模的細分市場,如傳動系統製造商、電動汽車傳感器或社交媒體網紅經紀公司等, 但是這種趨勢已經生根發芽。

去年,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大多數外國公司(61%)表示,中國國內企業的創新能力已經趕上或超越了歐洲企業。今年,該商會發布的《商業信心調查2019》年度報告顯示,大部分(81%)歐洲企業認為中國創新能力的提升將帶來機遇。

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2019》年度報告

過去,西方企業收購中國公司主要有三個原因。 他們希望在中國獲得市場份額,加強當地的分銷網絡,獲得低技術產品製造商。 如今,收購一家中國初創企業可以幫助外國公司獲得技術優勢。 收購對象往往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專利和客戶。

在某些情況下,西方企業收購的中國技術在其他地方很難找到。 2017年,世界領先的汽車內飾供應商、法國佛吉亞公司(Faurecia)收購了開發人機界面的江西好幫手( Coagent)電子科技公司。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佛吉亞在來到中國之前,已經花了一年時間在世界各地尋找合作夥伴。他說: 「佛吉亞找到好幫手公司後眼前一亮,」並很快把中國的技術作為其產品報價的核心。

這種收購熱情擴展到了人工智慧、醫療技術、雲計算,當然,還有晶片產業。 美國技術諮詢公司Tirias Research的吉姆麥格雷戈(Jim McGregor)認為,「大洋兩岸都對半導體和軟體公司極為感興趣」。

賽靈思宣布收購中國人工智慧初創公司深鑑科技。圖片來源:賽靈思公司官網

去年7月,成立僅兩年的中國人工智慧(AI)晶片初創獨角獸公司深鑑科技(DeePhi Tech)被美國晶片巨頭賽靈思(Xilinx)收購, 賽靈思在其官網宣布這筆交易時,將深鑑科技的科技能力描述為"行業領先"。電子工程專業網站(eetimes.com)援引分析師的話稱,此舉可為賽靈思開發神經網絡軟體留住難以尋覓的深度學習人才。

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自去年年初以來,美國科技公司向中國企業投資超過10億美元,中國科技公司對美國的投資達38億美元。

高調的投資反映了投資者的情緒。2016年,蘋果史無前例地向中國叫車服務公司滴滴出行注資10億美元,微軟則入股「助理來也」 ,這是一家通過應用程式處理語音命令的"人工智慧管家"公司。 英特爾此前已經入股了幾家初創公司,包括一家雲服務提供商,以及今年投資的一家軟體公司。

2018年,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斥資5.5億美元收購了中國電子商務巨頭京東約1% 的股份。美國晶片製造商英偉達,已經投資了中國自動駕駛技術領導者文遠知行(WeRide)和一家自動駕駛卡車領域的創業公司TuSimple。 去年,世界上最大的外科手術機器人公司 Intuitive Surgical入股了一家中國初創企業Broncus,主要是為了獲得實施先進肺部手術的技術。

文章稱,中國去年開始將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從63條縮減至48條,過去10年,中國事實上只阻止過一宗外資收購,即2009年可口可樂欲以24億美元收購飲料巨頭匯源果汁的交易。令許多人感到意外的是,中國監管機構今年也沒有重新評估美國賽靈思對深鑑科技的收購,儘管該公司的技術或具有戰略意義。

(編輯:齊磊 劉世東)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經濟學人:西方民主病在哪兒?問中國
    甚至在那些業已建立民主制度的國家,體制問題已經變得十分明顯,社會上瀰漫著對政治的幻滅情緒。然而,僅僅幾年前,民主還大有統治世界之勢。20世紀下半葉,民主在那些最困難的地域生根發芽——遭納粹重創的德國,窮人最多的印度,1990年代經歷過種族隔離的南非。
  • EXOR集團從愛馬仕手上買下中國奢侈品牌「上下」的控股權
    在2010年由愛馬仕注資後正式成立的中國奢侈品品牌「上下」發生股權變動。
  • 1億英鎊,中國李寧要拯救「英國國鞋」?
    「全場免定金!」 「搶5倍定金立減!」 「順豐包郵!」 …… 「雙十一」臨近,著名英國鞋業品牌Clarks,也忙不迭地在天貓店鋪上展開了花樣百出的優惠活動。自1992年進入中國以來,Clarks已在華布局400多家門店。
  • 「中國那些事兒」《魚翅與花椒》:一位英國作家舌尖上的中國記憶
    圖片來源:《南華早報》報導截圖中國日報網10月16日電 對於英國人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而言,在中國品嘗過的每一道食物,都曾經是一場冒險。扶霞·鄧洛普的中文名叫鄧扶霞,她把自己對中國美食的熱愛寫成了書,這不僅是關於中國菜的故事,也是這個英國女孩的中國曆險記。
  • 雙語經濟學人:西方對中國愛恨交織
    ,西方人對中國的想像就一直沒有停過。同時,他又寫到中國是多麼的封閉,以至於三個聰明機智的歐洲人——馬可波羅、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能夠通過建造一套巨大的彈射器來幫助可汗贏得一場軍事戰役。這是一個通過合作傳授技術的早期例子。馬可波羅所描繪的中國,既有神奇又有恐懼,還添加了一絲西方人的傲慢,在其後700年的時間裡為其他作家設立了一種寫作風格。
  • 中國崛起 中式英語衝擊英文庫
    隨著中國崛起,西方媒體為貼切形容大陸特有現象,常在報導摻雜「中式英語(Chinglish)」,甚至創造專屬中國的英文詞彙,使得原被視為笑柄的「中式英語」開始衝擊英語詞藻世界。北京「法制晚報」報導,自2010年「ungelivable(不給力)」等中式英語風靡網絡後,似乎標誌著一個從「中國人背英語單字」到「中國人造英語單字」的跨越性時代已經來臨。
  • 當西方的夜鶯開始悲鳴——從《經濟學人》為「民主」看病說起
    應該說,西方「民主」本身遭遇質疑和挑戰並不是新鮮事情,只是隨著西方在「冷戰」中勝利、在蘇聯瓦解後通過金融掠奪從經濟上吃飽,西方話語獲得空前勝利,作為符號以及想像的西方民主才獲得空前的影響力。但事實與符號的不同一直被有識之士揭露。隨著中國崛起和西方自身危機的發生,作為上層建築的西方「民主」已經無法掩飾自身危機。經濟危機波及西方話語本身的穩固。越來越多人放棄教條,開始正視問題。
  • 西方企業取地道中文名
    中國日報網12月14日電 據英國《經濟學人》報導,在出售給中國財團後,麥當勞在十月將註冊名稱改成「金拱門」,引發中國人的一陣嘲諷。在社交媒體微博上,有人認為聽起來很老土;有人覺得像指的是家俱公司。這家快餐連鎖企業迅速站出來向消費者保證,各家餐廳將繼續使用「麥當勞」這個音譯品牌。
  • 中國「戲曲」與西方「戲劇」有哪些不同?
    西方戲劇是離不開表現的再現性藝術,從舞臺表演形態來看,是「小寫意,大寫實」;中國戲曲是離不開再現的表現性藝術,從舞臺表演形態來看,是「小寫實,大寫意」。 「表現性藝術」和「再現性藝術」這兩個概念是從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與其反映的生活中事物的自然形態之間變形程度的大小來劃分的。
  • 「中國那些事兒」被川菜迷住的英國美食作家:我想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餐
    中國日報網11月25日電 如果你喜歡探索美食,又對川菜鍾愛有加,你一定聽說過一本暢銷書《魚翅與花椒》。你也肯定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名叫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的英國姑娘。她還有個更中國的名字——鄧扶霞。《魚翅與花椒》封面。
  • 英國《經濟學人》:美團拼多多展現了「數字中國」的光明前景
    7月11日,全球發行量最大的時政雜誌之一英國《經濟學人》,發表文章《美團點評和拼多多展現了激動人心的「數字中國」》。文章結合網際網路行業分析了中國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並指出,作為數字經濟熱潮的代表,美團和拼多多已經發展成為行業的領跑者,得到了國際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今年以來,美團和拼多多股價的上漲,體現了國際資本市場對於「數字中國」前景的一致看好。
  • 「洛克菲勒」珍藏餐具組 | 中國外銷瓷與拿破崙
    除了「印象派晚拍」三張皇牌畫作,「家具、瓷器及裝飾藝術品」亦有明星登場,主角是嘉慶時期的「中國外銷瓷」以及拿破崙一世特製的「甜品餐具組」。事不宜遲,請裝飾藝術及設計傑作部資深專家 - 馬博懿(Becky MacGuire)為大家親自介紹吧。
  • 英國《經濟學人》:中國引領全球數字金融浪潮
    參考消息網10月19日報導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10月10日發表文章《螞蟻集團與金融科技漸趨成熟》稱,中國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螞蟻集團即將在香港和上海上市,這彰顯了中國在數字貨幣方面的卓越地位。螞蟻集團的上市吸引了全球投資者,並預示著金融體系將發生更大的變化——不僅是在中國,在全世界也不例外。
  • 中國首份全英文經濟刊物《中國經濟學人》出版
    中新網7月15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需要認識自己和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一個更真實的中國。研究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性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China Economist(《中國經濟學人》)主編金碚今日在此間的「讓世界認識中國」高層論壇上有如是感言。
  • 美國最害怕中國哪款 APP? | 慄之《經濟學人》精讀 22
    04 not a/one bit可以直接替換 not at all「一點兒都不」。You're not a bit like your brother.整句譯文:中國首家全球性軟體公司日益壯大。不過我們不是心甘情願呆在家裡,而是「被困在家裡」,所以,除了 stay at home,《經濟學人》還用了其他短語來描述這種「無奈」。我們先看個最簡練的。拓展×1 housebound上個月《經濟學人》刊登了一篇講外賣配送人員的文章,是那期我最愛看的一篇,bound,類似的還有 duty-bound「責無旁貸」的。
  • 中國公司的「強」盛、拼多多「翻車」和吃不了的播|極客一周
    本周,財富雜誌如期公布了 2020 年世界 500 強企業名單。雜誌封面是兩條曲線,代表中國的綠色曲線,在十幾年的「陡峭」的增長之後,在 2019 年和代表美國的黑色曲線相交,並在 2020 年壓過代表美國的黑色曲線一頭。
  • 《經濟學人》是如何報導NBA莫雷事件的?
    比如中文裡常用「A 甩 B 好幾條街」表示 A 比 B 強很多,英文中其實有同款表達,這期《經濟學人》寫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時就出現了:這個 streets ahead 是不是很形象、容易記住?有朋友可能會問這是什麼語法現象啊?這裡的 street 是什麼詞性啊?
  • 英國《經濟學人》——中國在製造能力方面具有優勢
    據新華社倫敦6月25日電 (記者於佳欣)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日前發表文章說,中國產業鏈強大,基礎設施完善,市場巨大,這將讓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在疫情過後更加凸顯。文章指出,中國在製造能力方面有兩大優勢,近幾個月體現尤為明顯。
  • 伊莉莎白·布勞:中國投資西方科技創新企業內幕——沒人知道中國人...
    導讀:近日,美國「外交政策」網站刊載本文,論述中國風險投資公司收購西方初創企業的詳情。作者在文中抱持「冷戰思維」,將中國視作西方的競爭對手,將中國企業與西方企業的正常合作暗示為別有用心,並多次捕風捉影地聲稱某些公司「可能與中國政府有關」。作者還建議西方加強投資來應對中國。從文中可以一窺西方官方智庫學者的政策思路,觀察者網翻譯本文,謹供讀者參考。
  • 「中國那些事兒」日本青年藝術家:感謝中國給了我「一袋子」靈感
    中國日報網9月19日電(記者 潘一僑) 她是2019「索夫林(Sovereign)傑出亞洲藝術獎」最年輕的入圍者,她是中央美術學院目前唯一一位來自日本的博士生,在中國求學7年,她見證著新中國藝術的繁榮與發展,用藝術探索著文化間的誤聽與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