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中國在製造能力方面具有優勢

2020-12-22 中國青年網

據新華社倫敦6月25日電 (記者於佳欣)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日前發表文章說,中國產業鏈強大,基礎設施完善,市場巨大,這將讓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在疫情過後更加凸顯。

文章指出,中國在製造能力方面有兩大優勢,近幾個月體現尤為明顯。首先,中國工業門類齊全,產品跨越低端和中高端。儘管近年來人工成本上漲,但中國製造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配套優勢明顯,製造能力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零部件開始由中國本地生產。

中國第二個優勢是市場巨大。文章引用美國榮鼎諮詢集團日前發布的報告稱,過去18個月裡,外資在華併購出現了近10年未有的熱潮。正是看好中國市場潛力,德國巴斯夫、美國特斯拉等行業巨頭均到中國投資生產。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經濟學人》罕見點讚「中國製造」 三大優勢稱雄世界
    中國日報網3月15日電(信蓮)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網站3月14日刊發了其新一期雜誌的封面文章《中國製造》,文章總結中國製造業三大超強優勢,並認為中國了帶動亞洲製造業的發展,形成了地位更加穩固的「亞洲工廠」。文章認為,中國製造帶動「亞洲工廠」的這種模式並不適用於更多新興經濟體。
  •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疫後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將更凸顯
    新華社倫敦6月25日電 (記者於佳欣)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日前發表文章說,中國產業鏈強大,基礎設施完善,市場巨大,這將讓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在疫情過後更加凸顯。文章提到,儘管受疫情影響,廣交會的客商無法像往常一樣面對面交談,但網上交易讓大量中國廠商實現直播賣貨,促進了出口。對於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份額超過四分之一的中國來說,網上廣交會順利舉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製造能力的體現。文章指出,中國在製造能力方面有兩大優勢,近幾個月體現尤為明顯。
  • 「中國那些事兒」英國《經濟學人》:西方企業越來越欣賞中國的技術
    英國《經濟學人》報導截圖中國日報網5月27日電 近期,美國鷹派指責中國公司「不擇手段地」追逐美國技術皇冠上的明珠,西方一些政客和企業也抱怨中國競爭對手「竊取」他們的智慧財產權。但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5月23日刊文稱,事實並非如此,中國企業已擁有一些能拿得出手的技術珍品,不斷吸引著西方科技企業的目光。文章稱,西方科技企業越來越欣賞中國的技術,也越來越想得到中國的技術。某些情況下,它們甚至會直接收購中國企業。
  • 美國主流期刊如何構建中國國家形象——以2016年上半年《經濟學人...
    摘要:自2012年以來,《經濟學人》開設中國專欄,將中國問題置於和美國、英國同樣重要的高度。《時代周刊》每年評選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人,其中亦有不少中國人當選。一言以蔽之,英美最具代表性的兩家期刊都對中國給予了充分的越來越多的重視。
  • 廣州酒家 具有強大品牌優勢的大型食品製造及餐飲服務集團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人口眾多,餐飲市場需求巨大且穩定,具有明顯的抗經濟周期波動的特徵。  粵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  粵菜因其選料嚴格、做工精細、中西結合、質鮮味美、養生保健等特點而名揚天下。自古有「食在廣州」的民間諺語,以讚揚粵菜飲食文化之豐富、深厚。
  • 英國《經濟學人》:中國引領全球數字金融浪潮
    參考消息網10月19日報導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10月10日發表文章《螞蟻集團與金融科技漸趨成熟》稱,中國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螞蟻集團即將在香港和上海上市,這彰顯了中國在數字貨幣方面的卓越地位。螞蟻集團的上市吸引了全球投資者,並預示著金融體系將發生更大的變化——不僅是在中國,在全世界也不例外。
  • 經濟學人集團發布中文網站 深耕中國市場
    搜狐財經訊  英國經濟學人集團(The Economist Group)中文網站於近日正式發布。該中文網站主要內容為英國經濟學人集團業務、歷史、旗下品牌以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和其它著名出版物的介紹。
  • 英國《經濟學人》:美團拼多多展現了「數字中國」的光明前景
    7月11日,全球發行量最大的時政雜誌之一英國《經濟學人》,發表文章《美團點評和拼多多展現了激動人心的「數字中國」》。文章結合網際網路行業分析了中國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並指出,作為數字經濟熱潮的代表,美團和拼多多已經發展成為行業的領跑者,得到了國際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今年以來,美團和拼多多股價的上漲,體現了國際資本市場對於「數字中國」前景的一致看好。
  • 英國《經濟學人》:拜登應選擇與川普不同的對華戰略
    參考消息網11月24日報導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11月21日文章稱,喬·拜登應該選擇與川普不同的對華戰略。今天的新戰場是信息技術:半導體、數據、5G行動網路、網際網路標準、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所有這些都有助於決定美中兩國誰將擁有軍事優勢,更具經濟活力,甚至決定誰在科學研究上佔據優勢。
  • 巴斯大學:學術上研究方面是很具有優勢的大學
    弗吉妮亞· 歐文【巴斯大學 國際部主任】:關注點是要做規劃,去英國之前在中國的時候,首先就應該要有一個計劃,重點要明確,到底要學什麼?而且要花一點時間選擇一下去哪一個國家,哪個大學,哪一個專題?  搜狐出國主持人:在新的一年,這個學校有哪些新的動態要跟我們中國留學生分享?  弗吉妮亞· 歐文【巴斯大學 國際部主任】:目前最大的一個挑戰是英國政府的學生籤證方面的新計劃,這方面我的建議對所有的想要來英國讀書的學生想說的,不要驚慌,不要一看到媒體上的報導以後,就感到好像沒希望了。
  • 專訪英國經濟學人主編:國內公平挑戰增長奇蹟
    英國《經濟學人》執行主編丹尼爾·富蘭克林(Daniel Franklin)不能被稱為預言家,但也可謂是預測行業的科班出身。在擔任《經濟學人》執行主編之前,1997年至今的9年時間裡,他一直任經濟學人信息部全球編輯總監,每年都出版發行具有前瞻性的「世界年鑑」(The World in)。
  • 英國投資專家關注中國二線城市 稱具有許多優勢
    中新社倫敦六月二十八日電 當外資矚目中國商業機會時,他們的目光不再局限於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是越來越多地放眼於成都、大連等二線城市。  董事長協會倫敦金融城分會中國興趣小組二十八日在倫敦舉行研討會,研究中國風險投資的發展以及如何進行有效投融資的問題。
  • 同濟大學曼海姆EMBA雙學位項目榮膺英國《經濟學人》全球排行榜58名
    【MBA中國網訊】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7月3日發布了2018全球EMBA排名(Executive MBA Rankings 2018)。
  •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機器問題」捲土重來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6月25日一期封面兩個世紀前,英國開始工業革命時,人們談論最多的是「機器問題」,即機器的大規模應用是否會讓工人大規模失業。如今,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這一問題又捲土重來。還有人擔心,人工智慧會威脅人類生存,因為超級智能計算機可能不會認同人類目標,轉而攻擊製造它們的人類。有人看到風險,有人則發現機遇。投資者正不斷湧入這個領域,科技巨頭們不斷收購人工智慧創業公司,並爭先吸引學術界優秀人才。「XX+人工智慧」取代「XX行業的Uber」成為創業公司默認的商業模式。谷歌、臉書、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亞馬遜和微軟都想方設法在雲端建立人工智慧服務的生態系統。
  • 《經濟學人》如何報導中國?2012年全年報導217篇【3】
    6 《經濟學人》的「中國環遊地圖」 《經濟學人》通過其報導與評論來問診中國問題,所謂旁觀者清,「西醫」療法或許不如「中醫」號脈溫和對症,但對於中國讀者來說,閱讀它的文章同樣有助於了解當下問題癥結。 1843年12月,《經濟學人》第一次轉載了關於中國的軼事:一個外國人在中國買火腿,結果買到了外面包著豬皮、裡面裹著木塊和泥巴的「假火腿」。這些受騙的外國人認為,「無論誰與中國人打交道必須慎之又慎,哪怕是這樣也還是容易被欺騙。」 隔岸觀火的《經濟學人》雖然自負為報導中國的老手,但中國的問題究竟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經濟學人閱讀|科技專欄 英國脫歐與國際法
    09.19|經濟學人閱讀|科技專欄 Brexit and International law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是一份英國的英文新聞周報,分八個版本於每周五向全球發行,編輯部位於倫敦,創辦於1843年9月。經濟學人是一本綜合性新聞評論刊物,有商業、國家和地區、經濟和金融、科學和技術五大類。
  • 英媒:一些製造工廠回流英國對中國來說是好是壞
    我首次見到他是在2001年,當時我對他製造高檔眼鏡框的新公司做了報導。他在中國建有工廠,在倫敦和全球各地1000多家眼鏡商處擁有自己的商店。在那次偶遇中,他告訴我:他正在考慮把生產工廠從中國搬回英國。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便宜,「英國製造」也將成為一個很好的賣點。他現在這樣做了。他計劃到2017年底將30%的製造能力遷入英國,並在3年之內使這一比例增長至70%。
  • 經濟學人:不要小看習近平的新經濟模式
    英國《經濟學人》8月15日刊載此文評論中國新經濟 其邏輯很簡單。比如,20年前中國經濟模式的重點是貿易,但現在出口僅佔其GPD的17%。在2010年代,中國官員給了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樣的科技公司足夠空間以便其成長為科技巨頭。就騰訊來說,它創造了一個即時通訊應用——微信。 中國的新經濟模式具有三個要素。首先,嚴格控制經濟周期和債務機制。大規模的財政和債務放水盛宴已經結束。銀行被迫承認表外活動並建立起自己的風險預防機制。
  • 樊鵬:中國制度能力優勢體現在哪
    立足於歷史經驗和改革實踐,中國政治體制久經考驗、能夠繼續擔負歷史使命的關鍵,在於黨和國家強有力的制度能力,新時期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就要更加注重中國自身的制度優勢,它們是中國穩定發展的「壓艙石」。
  • 《經濟學人》智庫:打造全球信息服務商
    獨立運營的《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簡稱EIU,又譯為《經濟學人》情報社或信息社)回報甚豐,其發展策略值得學習。盈利性強《經濟學人》智庫成立於1946年,和《英國學人》同屬於《經濟學人》集團。其成立70多年來,助力商業公司、金融機構和各國政府理解變化的世界,從而規避風險,獲取商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