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鵬:中國制度能力優勢體現在哪

2020-12-18 環球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關鍵歷史節點和重大挑戰關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體製成功跨越那些貌似難以逾越的障礙。立足於歷史經驗和改革實踐,中國政治體制久經考驗、能夠繼續擔負歷史使命的關鍵,在於黨和國家強有力的制度能力,新時期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就要更加注重中國自身的制度優勢,它們是中國穩定發展的「壓艙石」。

新中國成立後,按照當時國家發展任務和社會結構分殊,建立了延續至今的黨和國家基本體制,但是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這套體制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高度分散在不同的職能體系和決策板塊。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調動最廣泛的地區積極性,發揮各職能系統的管理優勢,延續了分權決策、分工負責的基本制度安排。20世紀80年代,有美國學者把中國政治體制不恰當地描述為「碎片化的威權體制」,意在說明中國政治體制中潛在的政治離心力,國內有的媒體也常常以「九龍治水」來形容其負面特性。在他們看來,中國的決策權被縱向與橫向高度分割的決策部門和平臺所共享,使中國的重大經濟和社會決策不得不依賴於反反覆覆的博弈和協商。

但是,正是這樣一套貌似碎片化的體制,卻在政府和市場兩個層面批量提供了高級管理人才,形成中國特色的人才「集團軍」效應,成就了中國工業化和改革發展的重大成就。更為重要的是,分工負責的體制保持了官僚系統之間必要的均衡和制約,上報中央審議的重大決策方案,需經各系統、各部門集體商討磨合達成基本一致,「協商」成為中國政治體制中最大的「程序正義」。注重部門職能的均衡性,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約的機制,有利於重大決策的責任落實,規避了政策出臺後,可能出現的執行同決策不相銜接的尷尬,這種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約的體制,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保障了中國重大決策的安全,較好地落實了執政責任。

回顧過去70年,中國政治體系的一個重要能力體現為能夠在「收」與「放」之間運用自如,關鍵時刻能夠及時將分散的權力和制度資源加以整合、銜接。在世界各國的政治實踐中,未必所有的政治體制都能夠在保障積極性的同時,又將分散的系統板塊統一到國家發展的「一盤棋」中。世界各國都有這個意願,但是未必有這個能力。英國工黨很早提出了「協作政府」的口號,目標明確指向增加政治凝聚力,數年前英國某官方智庫在向內閣提出的報告中,批評英國體制缺乏某種深層次的決策整合與共識構建的「系統管控能力」,並建議將此作為英國政治改革的目標。同一些西方政治體制比較,中共的領導體系優勢在於無論採取何種形式的分權,都能夠在重大問題上及時「收斂」。改革開放是分權的大時代,中共依然能夠通過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力對全國性的幹部實施統一管理。中國政治實踐中的領導經驗,並不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統攝」,而是一種政治系統駕馭下的集體「協作」。在今天,西方現行的選舉政治體制中,更多情況是一種非協作性甚至贏者通吃的遊戲規則。但是在中國的政治體制中,受惠於黨統一領導的組織優勢和長期執政優勢,決策的根本目標不在於勝敗,而在於尋求廣泛的同意性和基本一致性,系統內廣泛的意見和訴求將得到反映。這種系統駕馭的能力,不僅在分權為主的制度體系下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改革後期矛盾交織、風險聯動的形勢下,運用得當亦可以達到增強改革整體性、系統性、統籌性的目的,更好形成多要素聯動的「制度合力」。

早在20世紀初期,世界銀行的報告就曾判定,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受惠於中國健全的制度能力。相較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甚至部分發達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黨和國家體系的重要特點和優勢,正是依賴其強有力的制度基礎和國家基礎權力。如果僅有政治領導和高效的決策能力,而缺乏國家基礎權力的保障,政治領導權就是空中樓閣,執政責任難以落實。中國的國家制度體系早在毛澤東時代就已奠定,改革時代因應時宜不斷變革完善,在金融財經、市場監管、社會民生和公共安全等方面,提供了所有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穩定的制度供給。事實上,不唯市場經濟發展,整個國家的重大決策執行、公共產品的普惠性高效供給,乃至於國家意識形態的推廣,都仰賴於一套強有力的國家基礎能力,國家基礎權力和制度能力是中國安全穩定的「壓艙石」。

強有力的政治領導力和國家基礎權力,能夠保障黨和國家機構的高效運行,要完成國家治理和民族復興的任務,還應給予中國廣泛的市場和社會力量以穩定的信心,形成高效協同的治理格局。在西方政治自由主義所塑造和引導的政治實踐圖景中,市場機構和社會組織被視為社會權力的主要載體,公共空間則被視為有效抗衡國家的社會專屬的政治空間。但是反觀改革時代的中國,儘管社會力量不斷擴大,但中國並沒有出現一個類似於西方公民社會假說的、國家權力完全不可染指的「公域」,中國的國家權力始終保持著與社會的廣泛互動,總體上較為成功地維持了國家-社會關係的平衡,促進了國家與社會的共同發展。多數西方國家過分重視社會橫向關係的構建,重視市場、社會同國家的對抗和制衡,結果帶來社會同國家公共事業的「脫嵌」,增加了社會發展的成本。相比而言,中國更加重視市場和社會機構同黨和國家機構的縱向「連結」,各級政府積極吸納市場和社會力量參與體制建設,使基層黨組織、政府與群眾自治組織、各類社會組織和市場力量有效銜接起來,共同構築、參與國家發展的任務。

當下,在社會加速「再組織化」和新技術革命的今天,市場、社會和傳統政黨、國家的組織形態衝突加大,博弈增強,世界範圍內各國都面臨相似的難題,政府已經喪失大規模快速動作的能力,所有制度都被部分執行。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將受制於更廣泛的新興機構、社會組織和市場力量,如何在人才、組織和技術等多層次間更好發揮中共政治體制優勢,將成為應對挑戰、完成使命的關鍵一環。(作者是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樊鵬:「十四五」,中國需要怎樣的政治體制支撐?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樊鵬】 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根據29日發布的會議公報,此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 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優勢所在
    這些顯著優勢,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深刻揭示了黨領導人民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的深層奧秘,深刻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能、為什麼行、為什麼好的歷史之問。彰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最大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具有獨特的制度優勢。
  • 樊鵬|新發展階段國家治理應注重提升四種能力
    為實現新發展階段的目標要求,需要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樊鵬在《國家治理》周刊撰文,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高效能治理就是適應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要求,使制度威力和制度效能得到更加充分發揮的治理模式,要能夠針對治理領域出現的碎片化、割裂化、條塊化等問題,以及各領域改革中不配套不協調、各方面改革措施間相互牽扯相互牴觸等問題,加強機構設置和制度運行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進一步提升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 國外學者政要看抗擊疫情與中國制度優勢
    3月中旬,古巴國家主席迪亞斯·卡內爾表示,古巴堅信,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憑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發展的醫療科技水平和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豐富經驗,中國一定能夠徹底戰勝疫情。中非共和國學者班吉表示:「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我相信中國有能力通過這一考驗。自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採取的應對措施及其效果證明了這一點。」
  • 舉國抗疫彰顯中國政治制度優勢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上下一心,經過艱苦努力並付出犧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不僅最大限度維護了中國人民的生命健康,也為世界各國的防疫贏得了寶貴時間,提供了重要經驗。中國能夠經受住前所未有的疫情考驗,一個根本原因在於,獨具優勢的政治制度為戰勝疫情提供了堅實保障。
  • 鄧純東:中國戰疫凸顯制度優勢
    【鄧純東:中國戰疫凸顯制度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原黨委書記、院長鄧純東指出,中國戰疫中展現的極大的社會動員力、人民號召力、資源調度力,彰顯的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中國力量,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源於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的發揮。
  • 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
    新時代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日益凸顯。
  • 五年規劃背後的中國制度優勢
    會議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從1953年開始,我國已編制實施了13個五年規劃(計劃),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一部中國五年規劃的歷史,可謂一部新中國的成長和發展史,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
  •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結構優勢及效能轉化
    因此,要著力增強治理主體能力建設、完善民主協商機制建設、加強多黨合作制度建設,進一步將新型政黨制度結構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結構優勢   政黨制度優勢能否在國家治理中充分彰顯,一方面取決於組成政黨制度結構的各個主體要素自身的能力狀況,另一方面也受制於各個主體要素之間的結構特徵、運作關係、組織原則及作用機理等。
  • 李偉:中國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
    核心提示: 面對來自國際社會一些政客的歪曲和指責,面對國內不斷有人發表言論,主張放棄我國的政黨制度,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和明晰我國政黨制度的特點,清楚地看到它的優勢所在,以不斷堅持和完善我國的政治制度,不斷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 每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共性是相對的
  • 中國制度具有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三大能力
    提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應對這場重大風險挑戰面前,我國制度充分展示了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顯著優勢的新論述。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房寧|抗疫鬥爭彰顯中國制度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抗疫鬥爭充分展現我們黨無比堅強的領導力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集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 從規劃《建議》看制度優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內涵充分體現了我國國家制度的顯著優勢和基本特性。把握我國國家制度的顯著優勢和基本特性,是學習領會「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一個基本視角和出發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介紹規劃《建議》稿起草過程時特別指出的:「我國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有諸多有利條件,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 以制度優勢凝聚奮鬥偉力
    內容提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受住疫情考驗,彰顯出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進一步提振了中國人民奮勇前行的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我國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符合中國實際、體現人民意願,是特色鮮明、富有效率的制度。
  • 自我淨化提高能力是中國共產黨的獨特優勢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我國政治制度區別於西方政治制度的本質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優越性的體現。我們不搞西式議會制度,而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們也不採取「三權分立」模式,而是強調民主集中制是國家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的基本原則,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以保證國家意志的表達(立法)和國家意志的執行(行政和司法)達到高度統一。
  • 人民民主彰顯中國制度顯著優勢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新中國7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巨變無論就其深刻性和廣泛性而言,都是舉世矚目、世所罕見的。新中國的成功有著什麼獨特的原因或優勢?在人們的各種討論中,有一個看法越來越成為共識,那就是:中國有著獨特的制度優勢!
  • 吳家慶: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並對如何繼續鞏固和完善制度優勢作出了全面部署,充分彰顯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信心和決心。
  • 從制度優勢到制度自信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專論觀點提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位度   新中國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取得,有著深厚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位度」。
  •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顯著優勢的生動體現
    這個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展史冊的偉大成就,深刻地向世界展現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生動展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職責。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為天下勞苦人民謀幸福的目標。
  • 凝練職教扶貧經驗 彰顯中國制度優勢
    在我國全面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歷史背景下,對職教扶貧進行全面、深入的實踐總結與理論凝練,以職教扶貧經驗彰顯中國脫貧攻堅行動的制度優勢,具有重大意義。職教扶貧經驗折射了人類減貧事業的中國擔當。在過去幾年,我國職教戰線全面落實中央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戰略部署,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技能培訓以及貧困地區受教育水平全面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助推我國在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