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小學校園,語文學習遇到的第一道坎就是漢語拼音。漢語拼音是小學生識字、閱讀的基礎,是規範小學生普通話的有力保障。但是很多孩子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進一步影響著小學生的識字、閱讀和普通話。許多家長為此焦頭爛額。
我們要清楚的知道對於小學一年級孩子來說,對於拼音的學習要求:「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拼音,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明確了這個要求之後,我們需要把孩子出現的問題分分類,然後再對症下藥:
01部分單韻母、複韻母的發音不準確
兒童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受發展水平制約,小學一年級學生對事物的感知不夠精細,對精細動作的控制能力也比較差,在拼讀發音過程中總是難以控制口腔、雙唇、唇齒,對提唇、努唇、碰唇、閉唇、唇齒輕咬及口腔內的捲舌、饒舌等動作協調不好,產生發音不準的問題。
通過大量小學一年級漢語拼音教學的課堂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在漢語拼音發音方面,一年級小學生還不能準確掌握部分聲母、韻母的發音,特別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單韻母、複韻母的發音,如:a、ai,e、ei,u、ui,ü、ün。
02部分拼音的聲母和聲調出現錯誤
兒童的語言是在個體和環境相互作用中、尤其是人們言語交際中發展起來的。很多地區和家庭會出現南北方言的交匯,特殊的方言音系使部分分聲母和聲調與標準語音形成一定的偏差,小學生生長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方言語音環境中,他們對方言語音具有鮮明的認同感,導致這樣環境的小學生對漢語拼音的學習普遍存在一定的問題。
通過對於小學一年級漢語拼音課堂教學的觀察發現,如果家庭中存在著講方言的影響因素,小學生在拼讀上普遍存在著「平舌音」和「翹舌音」不分的問題,如zh 和z、ch 和c、sh 和s;而對一些聲母,如n 和l、sh 和f、h 和f 的讀音出現相互混淆,造成本地區小學生的口語與書面語明顯存在不一致現象,如,把困難的「難」讀「lán」,「書」讀作「fū」,「樹」讀作「fù」等等。
03對音節的認讀和拼讀能力差
受發展水平制約,小學一年級學生在整體認讀音節和拼讀音節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是認讀音節能力差。在開始學習拼音時,很多小學生能記住拼音,但讀出來常常出現「心是口非」的錯音現象。課堂觀察發現,一年級小學生經常把yin 讀成ying、yi,把ye讀成yue、yun、yie 等等。其次是拼讀音節能力差。課後教師訪談得知,一年級小學生經常把整體認讀音節當成拼讀音節來讀。比如yuan 是整體認讀音節,要求直呼,而拼讀則是錯誤的,但多數小學生難以掌握,總是將其當成拼讀音節來讀,結果拼讀成y-u-an,這些因素都將會影響到他們的普通話水平。
04拼音的書寫不規範
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一年級學生的骨骼肌肉發育還不夠完善,他們的手腕、手指對精細動作的控制能力還比較差,拼音書寫過程中對用筆的方向、力度、彎曲度等把握不好,造成了拼音書寫的不規範。
仔細分析,會發現原因如下:
一是由於小學生粗心大意,在書寫帶有圓弧、曲線筆畫的拼音時,往往只關註明顯的主幹筆畫,而忽視書寫細節,造成對一些拼音,比如p 與q、b 與d 在書寫時出現混淆。二是小學生不能嚴格按照漢語拼音「四線三格」的規範要求進行書寫,導致拼音的書寫位置不規範,如對「h」的書寫需要佔上兩格的位置,而「n」的書寫只要佔中格,一年級小學生常常把兩者誤寫到同一格的位置上。
05拼音學習不得要領
受認知發展水平制約,小學一年級學生對漢語拼音的學習還不得要領,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課堂上簡單重複「跟讀」。一年級小學生對漢語拼音並沒有較深入的認識,課堂上只是跟著教師簡單地重複朗讀,由於拼音學習不得要領,他們對一些字母音節,特別是那些整體拼讀音節、複韻母音節或聲調的掌握不夠準確。
二是不能及時鞏固練習。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年級小學生是以直覺、形象思維為主,對於這些抽象的、無意義的拼音符號學習,他們常常是學得快忘得快。
很多時候小學生的課堂拼音學習方式比較單一,他們先是跟隨教師讀,然後按照教師要求進行書寫,完全是「讀讀—寫寫」的學習方式,如果不及時進行鞏固練習,他們對拼音的學習就會成為「小猴子掰棒子」,學著丟著,到頭來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