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第三屆動態競爭國際論壇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舉行,本次論壇以「動態競爭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為題,邀請了復旦管院特聘教授、動態競爭理論的創始人陳明哲教授及來自新加坡、香港及海峽兩岸十餘位學者和企業家齊聚一堂,共話動態競爭理論的前沿問題及實踐經驗。復旦大學林尚立副校長在論壇的開幕式上致辭,復旦管院院陸雄文院長、薛求知副院長參加了論壇,並與嘉賓進行了交流。
從動態競爭看「東風能否西漸」
薛求知副院長主持了論壇開幕式,他首先介紹了與會嘉賓、動態競爭理論及該國際論壇的前兩次年會情況。隨後林尚立副校長在開幕式的致辭中對各位嘉賓蒞臨復旦大學表示了熱烈歡迎,並期待嘉賓們在論壇上有更為精彩的研討和分享。
陳明哲教授通過與觀眾互動問答的方式生動闡述了動態競爭理論
作為本次論壇的首位發言嘉賓,陳明哲教授別開生面地舉行了一場問答式的互動演講。陳教授在發言中表示,自己服膺中國傳統文化,激賞《論語》中孔子對門弟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對話式教學,故而在演講全程中他儘量與在場的學者、企業家、師生們廣泛互動,鼓勵他們自己詮釋「動態競爭」、「可持續發展」、「學習」等概念,並現場交流他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在這樣一個信息大爆炸、觀念大混亂、人群大分化的世界如何將世界變得更少,正是他所追求的「精一」,而這也是出自《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歷聖相傳之心訣。在他看來,這一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精煉出來的十六字心訣最好地描述了我們現在面臨的境況——人心惟危,而應對之方仍是執道心而精一不息,他由此悟出了我們的傳統智慧中能夠妙接於西方管理理論之最為核心的「人本管理」理念。陳教授任教過馬裡蘭大學商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和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一直處於西方主流學術圈的管理文化中,在中西文化的衝突中深切感受到東方文化的殊勝和它的包容,這是他這些年思考管理理論的出發點和智慧源泉,而「動態平衡理論」的精髓亦出乎此。
復旦管院陸雄文院長向臺灣政治大學吳思華校長贈送紀念品
陳明哲教授在和聽眾的啟發式問答中,由簡入難,從「我們為什麼來這兒」、「為什麼我們關心這件事」、「我們知道多少」等問題順勢啟發聽眾關於學習、人生的終級思考。他表示,「學生」之「學」,非「知識」之謂也,學為人之道,學生生不息之道之謂也。子貢解釋孔子的一以貫之之道,只用了「忠恕」二字精妙概括,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這兩個字將為人處世之學問道盡。隨後他又針對現場聽眾的反饋啟發大家思考,既然競爭已然是動態的,為什麼還在競爭之前加上「動態」一詞?並由「中國有沒有百年老店」之問,啟發聽者思考什麼是企業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企業是「搏一時」還是「爭千秋」?由此逐漸將討論的話題引導到「動態競爭理論」的概念層面,引導聽眾思考「動態競爭」和「可持續發展」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在徵求幾位對話嘉賓的回答後,陳教授順勢總結道,動態競爭要求企業的管理應當在操作上隨時調整,而其核心的價值觀、理念則可以歷久彌新,並引用餘秋雨先生的話「江水九折,終將東流」來概述他對這二者關係的看法。
會後與會嘉賓合影
在陳教授演講中一個頻繁自我發問的問題就是「西風可以東漸,東風能否西漸?」他分析道,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富有鮮活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學,西方的社會科學則以方法論、框架和分析思維見長,將二者的優長在管理理論上結合是他的嘗試,而「動態競爭理論」則展示了他的這種「文化雙榮」理念(ambicultural perspective)。所以陳教授強調他不從種族的意義來看「Chinese」一詞,而是從文化的視角將其當成一種思維方式、一個智慧選項,更不排斥從血統上不屬於「Chinese」的西方人。尤其在今天這樣一個「西方領導東方」慢慢過渡到了「西方遭遇東方」的現代世界,「文化雙榮」顯得愈發重要,從而也使得一種真正具有全球視野的管理模式得以被展望。在此基礎上,他提出「文化--策略--執行」三環鏈,並提出「專注-堅持-智慧」三元應對結構,冀以解決人-我和,內-外衡的問題。陳教授溫文儒雅,有謙謙君子之風,在導出理論核心的整個講演過程中既循循善誘,又妙語如珠、遊刃有餘,贏得了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
從理論到實踐的「動態競爭」
隨後,復旦管院蘇勇教授做了題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東方管理視角下的動態競爭」的發言,從當今時代的企業競爭思維、東方管理視角下的動態競爭、動態競爭與企業可持續發展三個向度,蘇教授廣泛援引《孫子兵法》和《荀子》、《中庸》等書中的語句來詮釋和拓深「動態競爭理論」,指出「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企業發展的最高境界,「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荀子·五蠹》),企業家必須因利而制權,因敵而變化,時時注重學習,以創新來提升競爭能力,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真正使企業在動態、複雜的環境中做到可持續發展。
蘇勇教授(中)與我院四位EMBA學生及校友蘇州國發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陸群勇先生、春和集團總裁江強先生、嘉凱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任首席營銷官袁可可女士、英之龍集團公司董事總經理雷勇先生進行了對話
上午的主題發言之後,蘇勇教授還與復旦管院四位EMBA學生及校友春和集團總裁江強先生、嘉凱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任首席營銷官袁可可女士、蘇州國發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陸群勇先生、英之龍集團公司董事總經理雷勇先生進行了對話。四位嘉賓根據自己企業管理的實踐,分別介紹了對「動態競爭理論」的體會;其後嘉賓們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又通過自己公司的管理案例與現場聽眾分享了動態競爭的運用和意義,並回答了包括「面臨可預測與不可預測環境和對手時,在各自的商品領域該如何應對及如何應對很讓人頭疼的『價格戰』」等諸多問題。
下午的論壇在項保華教授的主持下拉開帷幕。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許德音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呂文珍教授、復旦管院張誠教授先後發言。許德音教授就「外資企業密度對中資企業的影響」展開了研究。據其介紹,研究這個題目的初衷是鑑於當前一個顯著的現象:即外資企業的總數對中資企業的個數、存亡產生了威脅。許教授從組織生態學的視角、密度依賴路徑的方法來重新探討這個問題,在理論模型和經驗數據支撐下,他得出了外資企業對中資企業的實際影響呈現U型曲線的結論,即初始階段,即改革開放初期外企密度的增加有助於增加本土企業群體的生存能力,提高了本土企業的生存率;但到了一定時段,則轉呈相反的負作用趨勢,外企的大量進入反而使得本土企業的死亡率升高。評論人企業管理系的曾成樺博士指出許德音教授嚴謹的學術實證研究,恰可與企業家的心得相互印證。
呂文珍教授則關注合資企業死亡率卻高居不下的現象。呂教授將「資源」劃分為有形和無形兩種,前者如設備、資本等可見的資源,往往有產權保護,難於為合作方企業佔為己有;後者如品牌、技術、管理經驗等,沒有產權保護,合作方企業容易通過學習而佔為己有。經過實證研究,她最終得出合資企業的雙方,如果有形資產差異大,則有利於合作的長久;如果無形資產差異大,則不利於合作的長久,即無形資產對於合資企業的快亡負有更主要的責任。評論人曾成樺博士指出該論文的實證數據雖然來自對日本企業的研究,但對中方企業也很有啟示。
復旦管院的張誠教授以「網際網路市場中的技術產品競爭擴散:基於動態競爭和顧客參與視角」為題,應用「動態競爭理論」於網際網路技術產品領域的專門研究,提出了誰是競爭行為的參與者?張教授指出在web2.0時代,除了企業方,似乎消費者也該有一席之地。社會化媒體改變了顧客接受、組織、生產和傳播信息的方式和方法,消費者不僅僅是消費產品,他們可以參與更多。他通過具體企業動態競爭的實證研究表明,競爭強度、競爭差異度、競爭集中度、競爭靈敏度顯著影響用戶對技術產品的使用行為。其評論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陳威如教授補充說,企業在技術研發上比競爭對手據有優勢,但在競爭靈敏度等等方面卻明顯敗下陣來,使得自身不敵對手的現象值得大家思考。
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在復旦管院特聘教授、加拿大萊橋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鮑勇劍博士主持的下,來自IBM Growth Markets副總裁John Gallagher先生以及聯合利華北亞區副總裁曾錫文先生分享了各自對於可持續發展的理解。John Gallagher先生以諸多小案例指出IBM公司的價值理念是必須儘可能給予顧客最好的服務,永遠保持對公司和世界至關重要的創新,及人際關係中維持信任和個人責任,並從企業的「穿孔卡片數據處理設備」、磁帶存儲到System/360等說明始終不停的創新步伐,使得公司至今仍然保持著擁有全世界最多專利的地位。他還介紹了公司未來十年的核心發展戰略——「智慧的地球」(Smart plantet),同時詳細說明了該戰略在中國區的五年實施計劃。
(左起)IBM Growth Markets副總裁John Gallagher先生以及聯合利華北亞區副總裁曾錫文先生分享了各自對於可持續發展的理解
聯合利華北亞區副總裁曾錫文先生以其所在公司為例的「可持續管理——企業新環境管理策略」報告中指出,聯合利華是全球最大的快消公司,每天與20億消費者溝通,他們的目標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現在世界上正面臨著巨大挑戰——來自環境、健康、社會分化等等,而個人和家庭也直接感受到了了諸多威脅,例如食品安全、空氣汙染等,使得可持續發展於消費者亦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名詞,所以企業一直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公司成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先生播放了名為「制定發展戰略——聯合利華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影片,揭示了該戰略的諸多細節,隨後又播放了其公司與中糧屯河在新疆開展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合作項目視頻,指出很多食品安全問題沒有辦法在工廠裡解決,必須溯至原料的源頭解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於贏得消費者青睞,實現和客戶共贏,能夠促進新產品新品類的開發,有利於節約成本,有利於激勵員工培養人才。可持續發展對企業來說不僅是挑戰,也是機會。
共話「大學管理」的未來
論壇的最後一個部分由陳明哲教授主持,臺灣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教授和我院陸雄文院長一同分享了關於今日大學管理的諸多思考。吳思華教授以「高教產業的動態競合」為題,以其在政治大學的多年實踐經驗談論了全球高校面臨的競爭問題。目前,全球高校在優質生源、優秀教師、研究成果、學校排名等全方位陷入了激烈的競爭態勢。探求其原因,吳校長指出這一方面是知識經濟的自然邏輯,即教育產業化深刻影響了高校獲取資源的方式,而智慧財產權化則形成了一條知識價值鏈;另一方面企業全球布局使得人才全球募集形成了品質訊號這一可辨識的記號作為現今人才的標準;大學之間的競爭關係讓學校以績效為主,追求卓越,提升資源組合的效率,造成了「學術資本主義」。吳教授指出,大學同時亦當有合作關係,以大學城、大學聯盟、區域創新系統、跨國研究合作來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尊重差異、豐富學術機構靈魂的「學術人文主義」,讓學生在多元豐富的大學校園裡具有國際視野與認可,教師以學術理想安身立命,讓我們的學術研究具獨特性的學術觀點和更加關懷在地議題,讓我們的大學能形成以中文為主的華人學術系統,形塑新典範,引領未來。
陸雄文院長對此亦深有共鳴,並指出大學是為人類文明創造知識、傳承知識的最後堡壘,它不是私人機構,不從屬於任何組織和個人,甚至包括國家,正因此大學不應該追求盈利,也不應該像私人機構那樣去經營。當然,政府、組織、個人都可以是大學的相關者,但不能以監管的身份幹涉大學的獨立與自由。只是由於缺乏資源,大學被迫走上了「學術資本主義」道路,被迫與政治使命相結合,造成了現在大學的迷失、錯配和種種亂象,這侵害了大學為社會提供理性之光的神聖使命。陸院長指出,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以「學術人文主義」為本、以「學術資本主義」為工具,當是一條正路,這樣作為百年老店的「大學」才真正有未來。
在整場論壇的閉幕式上,主持人蘇勇教授宣布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將承辦第四屆動態競爭國際論壇,清華經管學院黨委書記楊斌表示非常幸運能承辦第四屆國際論壇,並歡迎大家到清華參加2013年9月的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