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獲取更多教育經驗、解題技巧、學習資料等
每天20:18與您相約!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每逢新春佳節,千家萬戶寫春聯、貼春聯、賞春聯,辭舊迎新。紅紅火火,喜氣洋洋,春聯象徵著吉祥,寓意著美好。曹全碑「福」
《山海經》記載,在蒼茫的大海上,有一座高山——度朔山。山上長著一株桃樹,蔓延三千裡,枝葉繁茂。而在這株大樹的東北方向,有兩位神人,一個叫神荼(shū),一個叫鬱壘(lǜ)。這兩位神人十分威風,手執斧鉞、繩索,專門在桃樹下捉拿害人的鬼怪,將它們投餵老虎。久而久之,黃帝知道了這件事情,按照神荼、鬱壘的模樣,雕刻桃木人,並且在門上畫上神荼、鬱壘和老虎的像,以震懾百鬼,祈求人間安寧。再到後來,百姓們知道了這件事情,每逢新年,他們也找來兩塊桃木板,在上面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或畫像,張掛在大門兩邊,認為這樣可以鎮邪去惡,開啟美好的新年。桃符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春聯,那麼,什麼時候才出現既能裝飾門戶,又能表達心願,而且喜慶吉祥的春聯呢?過去,人們認為春聯出現在五代時期。公元955年的春節,後蜀皇帝孟昶自題:「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被認為是最早的春聯。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來到亞洲探險,從甘肅敦煌劫走了大量的文物;1991年,敦煌研究院從斯坦因劫走的《啟顏錄》背面,發現了「三陽始布,四序初開」「福慶初新,壽祿延長」等12幅對聯,不但講究對仗、平仄,而且還標明了「歲日」「立春」「陣門」等字樣。其中,「三陽始布,四序初開」一聯署名劉丘子,作於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春聯,後來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春聯。「二十四,寫大字」,過了臘月二十四,就可以寫春聯了;「二十八,貼花花」,過了臘月二十八,就可以張貼春聯了。但一般來說,人們會在除夕早晨6點到中午12點之間,撕去舊聯,貼上新聯,予以除舊布新的美好寓意。對聯是一種獨立的文體,基本文字由上下聯和橫披組成。上下兩聯講究的是字數相等、詞組相同、詞性一致、前後對仗、平仄協調。這樣的對聯不但寓意美好,而且讀起來錯落起伏、悅耳動聽。一般來說:橫披,又名「橫幅」「橫批」「橫額」等。橫披與上下聯的內容密不可分,甚至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福,是「幸福」「福氣」。我們張貼春聯時,一定不要忘記在屋門、箱櫃、牆壁各處貼上「福」字,不但美觀大方,而且寓意美好。大門或主要房門、屋門的「福」字,一定要貼正,取「開門迎福」「出門見福」「福入家門」之意;而屋內的柜子、角落、垃圾桶、水缸等處,可倒貼「福」字,取「福氣隨處可到」之意。小康人家,「大大方方做事,簡簡單單過年」······另外,不但家家戶戶貼春聯,每個行業也有自己的春聯,如:門神,是民間信仰中守衛門戶的神靈。每逢春節,家家戶戶會將門神的畫像貼在門上,驅邪祟、衛家宅、保平安、降吉祥。門神一般是兩張,一左一右,臉龐相對。老式建築的大門多是對開的雙扇門,一門貼一張。而今天的樓房大多是單扇門,只好一門貼兩張。要注意兩張門神不能貼反,位置也要美觀大方。一副春聯不可能永遠貼在門上,那麼什麼時間揭下來最合適呢?一年後再揭。第二年的春節,需要貼上新的春聯,主人揭下舊聯,貼上新聯,寓意辭舊迎新。春節後即揭。從美觀、整潔出發,春聯不可能永遠完好無損,因此,很多地方春節過後會揭下春聯。但各地風俗不同,或在正月十五之後,或在二月二之後。自然脫落。春聯貼上後,任憑風吹雨打,讓它自然脫落,體現的是自然的規律,以不變應萬變。新春來臨之際,再與大家分享一副關於圖書行業的春聯,上聯:「萬言日出,不愧生花筆」,下聯:「四海風行,再造惠行書」,橫披:「春景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