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一門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橫批:萬象更新」像這樣的春聯每當我們過年的時候都能看到,各家各戶都會貼春聯,那麼你知道它的來歷和他的寓意嗎?
01春聯的起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到了五代十國的時候,在宮中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直到宋代,桃符由木板改為紙張「春聯紙或者是春聯」,這一習俗也就開始了。
02春聯的發展
春聯的種類有很多,根據不同的場所,可以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鬥斤等,唐朝以後,人們開始講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將當作門神,有這麼一個故事是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
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也就開始廣泛流傳。
到了宋代,人民開始用紅紙來書寫桃符,把以往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用處轉移到了門神,人民開始在桃符上寫上自己對於來年的福運的祈求以及五穀豐登的心願,對來年美好生活的嚮往。
「春聯」一詞的出現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喜歡排場和熱鬧,喜歡大戶人家除夕貼桃符,於是頒布了御旨,要求家家戶戶用紅紙寫成春聯貼在門框,由於是朱元璋頒布的政令也使得春聯在各家各戶推廣開來的。
到了清朝,由於滿族人愛白色,所以都是用白紙,藍色的紙邊在外面,紅色的條在裡面,但是隨著慢慢的漢化,這種的習俗也就慢慢的在民國時期就消失了。
03春聯的寓意
第一、繼承傳統文化。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貼春聯也是繼承傳統習俗的一種方式,代表著我國傳統文化種延續。
第二、增加節日氣氛。過年貼春聯也是為春節這個重要節日,增添了非常喜慶的氣氛。而且很多人家也會在大紅春聯上方掛上大紅燈籠,寓意著來年紅紅火火。
第三、驅邪保平安。春聯的本意就是為了驅邪保平安,而我們在春節貼春聯也是傳承了古人寄託願望的方法,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闔家幸福。
以上就是春聯的起源、發展以及它的寓意,到現在我們今天這種好的傳統繼續延續著,在未來,我們的子子孫孫都會保護我國所有美好的傳統。
更多的歷史知識請關注史記國風,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點個讚或者分享給朋友吧!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