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全唐詩卷37第14
【概要】
從詩體演進的角度來講,王績的這首《野望》堪稱唐初三十年最為重要的作品,作者似乎異常早慧地窺得近體詩格律之門庭。用成熟律詩的標準去套,會發現這首五言八句體高度符合,盡可以斬釘截鐵地戳上「真」律詩的印記。
律詩,沒有想像的那麼神秘,像我們熟知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這類五言八句、七言八句的詩,都是律詩;律詩,卻又比通俗以為的要複雜,有一套嚴格的形式判定條件,甚至可以像數學概念一樣定義出標準型。
簡而言之,律詩有三大要求:押韻、對偶、聲律。唐初的五言八句體,前兩條往往可以達成,問題就出在「聲律」上,也就是對平仄條件的遵循。更具體來說,平仄須講究「粘對」,尤其是其中的粘式律,構成了判斷唐初這些似是而非的律詩「真」還是「不真」最為重要的判據。
【理論】
平仄古代漢語有四個聲調,平、上、去、入。大致上,平聲對應著今天普通話的一聲和二聲,上聲對應第三聲,去聲對應第四聲,而入聲今已消亡,部分混入一聲、二聲。(地方方言保留有入聲,試用客家話、廣東話吟誦嶽飛的《滿江紅》、又或是主席的《憶秦娥·婁山關》,入聲短促的特點,別有一種抑憤不平的風味)
上、去、入又叫仄聲,與平聲相對。而律詩要求押平韻,也就是每兩句須以發音平和的平聲收尾,似乎也體現了某種中庸之道。
對式律律詩每兩句構成一聯,對式律用來約束一聯之中的上下句,上下句相同位置的字在聲調上須平仄相對。五言律詩的每一聯,只有兩種構型:
A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易見,上下句平仄相對,且皆以平聲收尾。實際創作沒那麼死板,比如每句的首字在很多情況下平仄皆可,還有變體的情況存在。只是變化不離其宗,五言律句,跳脫不出A、B這兩種基本構型。
粘式律律詩原則上可以不只四聯(超出四聯的又叫排律),粘式律用來約束上下聯。粘式律可嚴謹表述為:上一聯下句的第二個字須與下一聯上句的第二個字同平仄。
比如第一聯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A式),那第二聯就須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式),到第三聯又變成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A式)。。。
粘式律之所以重要,在於其保證了律詩能以ABAB或BABA的律句形式交替進行,蘊含了交錯式的對稱美。
至此,律詩的奧義可謂和盤託出了。可能會問,為什麼作詩的人要要作繭自縛式地去打造這類繁瑣的條條框框呢?其實這與漢語的美學特徵有關。漢語,屬於人類語言大家族中偏小眾的聲調語言(tone language)。詩歌詩歌,漢語的詩歌,不只是詩,而且是歌,從來都是可以被吟唱的,絕非英文詞彙簡單的一個poem所能等價替換。漢字的四種聲調,具備強烈的抑揚,可以通過巧妙的編排造就別致的音樂美。不怕說,律詩是有旋律的,平仄、對式律,粘式律,實際上給出了詩歌的「旋律線」。
試看五言律詩規範的「旋律線」:
ABAB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ABA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後來還發展出首聯押韻、拗救等花樣,在此不細表)
很可惜,聲音不似有形的文字那般不易磨滅,流傳下來,漢字的聲調多少畸變,今天我們讀起律詩無從更好地體察其內蘊的音樂美。「詩歌」二字至於今日,竟有所偏廢了。。。
【實戰】
王績的這首《野望》有沒有遵照五言律詩的「旋律線」來「寫歌」呢?試驗之: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現代漢語拼音對照:
dōng gāo bó mù wàng , xǐ yǐ yù hé yī 。shù shù jiē qiū sè , shān shān wéi luò huī。mù rén qū dú fǎn , liè mǎ dài qín guī。xiāng gù wú xiāng shí ,cháng gē huái cǎi wēi。平仄分析: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不難看出,《野望》是ABAB型。薄、犢、識這幾個字是入聲。而( )號標出的第七句首字「相」,在這個位置平仄皆可。真正與對式律不合的地方共有3處,用[ ]號標記,術語叫作「失對」。個別地方「失對」其實無傷大雅。更應該關注的是,整首詩從頭到尾維持了對粘式律的尊重。遵循粘式律,正是此詩有別於唐初絕大多數五言八句體的閃光之處。王績的這首《野望》,創作時間不遲於貞觀,被公認為現存唐詩中最早的成型五言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