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抄28A:王績《野望》,唐朝第一首「真」律詩

2020-12-16 怒刷全唐詩

出自全唐詩卷37第14

【概要】

從詩體演進的角度來講,王績的這首《野望》堪稱唐初三十年最為重要的作品,作者似乎異常早慧地窺得近體詩格律之門庭。用成熟律詩的標準去套,會發現這首五言八句體高度符合,盡可以斬釘截鐵地戳上「真」律詩的印記。

律詩,沒有想像的那麼神秘,像我們熟知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這類五言八句、七言八句的詩,都是律詩;律詩,卻又比通俗以為的要複雜,有一套嚴格的形式判定條件,甚至可以像數學概念一樣定義出標準型。

簡而言之,律詩有三大要求:押韻、對偶、聲律。唐初的五言八句體,前兩條往往可以達成,問題就出在「聲律」上,也就是對平仄條件的遵循。更具體來說,平仄須講究「粘對」,尤其是其中的粘式律,構成了判斷唐初這些似是而非的律詩「真」還是「不真」最為重要的判據。

【理論】

平仄古代漢語有四個聲調,平、上、去、入。大致上,平聲對應著今天普通話的一聲和二聲,上聲對應第三聲,去聲對應第四聲,而入聲今已消亡,部分混入一聲、二聲。(地方方言保留有入聲,試用客家話、廣東話吟誦嶽飛的《滿江紅》、又或是主席的《憶秦娥·婁山關》,入聲短促的特點,別有一種抑憤不平的風味)

上、去、入又叫仄聲,與平聲相對。而律詩要求押平韻,也就是每兩句須以發音平和的平聲收尾,似乎也體現了某種中庸之道。

對式律律詩每兩句構成一聯,對式律用來約束一聯之中的上下句,上下句相同位置的字在聲調上須平仄相對。五言律詩的每一聯,只有兩種構型:

A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易見,上下句平仄相對,且皆以平聲收尾。實際創作沒那麼死板,比如每句的首字在很多情況下平仄皆可,還有變體的情況存在。只是變化不離其宗,五言律句,跳脫不出A、B這兩種基本構型。

粘式律律詩原則上可以不只四聯(超出四聯的又叫排律),粘式律用來約束上下聯。粘式律可嚴謹表述為:上一聯下句的第二個字須與下一聯上句的第二個字同平仄。

比如第一聯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A式),那第二聯就須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式),到第三聯又變成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A式)。。。

粘式律之所以重要,在於其保證了律詩能以ABAB或BABA的律句形式交替進行,蘊含了交錯式的對稱美。

至此,律詩的奧義可謂和盤託出了。可能會問,為什麼作詩的人要要作繭自縛式地去打造這類繁瑣的條條框框呢?其實這與漢語的美學特徵有關。漢語,屬於人類語言大家族中偏小眾的聲調語言(tone language)。詩歌詩歌,漢語的詩歌,不只是詩,而且是歌,從來都是可以被吟唱的,絕非英文詞彙簡單的一個poem所能等價替換。漢字的四種聲調,具備強烈的抑揚,可以通過巧妙的編排造就別致的音樂美。不怕說,律詩是有旋律的,平仄、對式律,粘式律,實際上給出了詩歌的「旋律線」。

試看五言律詩規範的「旋律線」:

ABAB型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ABA型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後來還發展出首聯押韻、拗救等花樣,在此不細表)

很可惜,聲音不似有形的文字那般不易磨滅,流傳下來,漢字的聲調多少畸變,今天我們讀起律詩無從更好地體察其內蘊的音樂美。「詩歌」二字至於今日,竟有所偏廢了。。。

【實戰】

王績的這首《野望》有沒有遵照五言律詩的「旋律線」來「寫歌」呢?試驗之: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現代漢語拼音對照:

dōng gāo bó mù wàng , xǐ yǐ yù hé yī 。shù shù jiē qiū sè , shān shān wéi luò huī。mù rén qū dú fǎn , liè mǎ dài qín guī。xiāng gù wú xiāng shí ,cháng gē huái cǎi wēi。平仄分析: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不難看出,《野望》是ABAB型。薄、犢、識這幾個字是入聲。而( )號標出的第七句首字「相」,在這個位置平仄皆可。真正與對式律不合的地方共有3處,用[ ]號標記,術語叫作「失對」。個別地方「失對」其實無傷大雅。更應該關注的是,整首詩從頭到尾維持了對粘式律的尊重。遵循粘式律,正是此詩有別於唐初絕大多數五言八句體的閃光之處。王績的這首《野望》,創作時間不遲於貞觀,被公認為現存唐詩中最早的成型五言律詩。

相關焦點

  • 《野望》|| 王績:初唐第一首好詩
    王績在人生經歷了多重的坎坷之後,意識到與天地自然相處能夠獲得心靈深處的輕鬆與悠閒,隱居、飲酒讓他在精神上解放了。獲得了精神自由的王績,超越了南朝,超越了宋齊梁陳,超越了時代,他的詩歌也就呈現出不同的意境,翻出新的境界來了。所以聞一多先生評唐詩就說,此詩是初唐第一首好詩。其實啊,這首詩還往往被看作是歷史上第一首五言律詩。
  • 唐詩鑑賞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王績《野望》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
  • 王績-野望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 王績《野望》---初中必背古詩文
    夜行黃沙道中》,岑參《逢入京使》,韋應物《滁州西澗》,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劉長卿《送靈澈上人》,趙師秀《約客》,趙翼《論詩》,李白《渡荊門送別》,《長歌行》青青園中葵,王績《野望》《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作品。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 從五言律詩《野望》讀詩人王績的清高孤寂
    秋日裡樹樹皆秋色的景象緒論隋末唐初詩人王績代表作五言律詩《野望》風格清新自然,一洗南北朝以來文壇奢糜華豔風習,殊為難得。詩歌表現詩人王績在出仕與歸隱之間的艱難抉擇,抒發一種彷徨苦悶孤獨無依悵然若失的感情,反映作者不甘隱居卻又迫不得已的感傷情懷。詩人王績生平簡介
  • 王績:我也沒什麼,不過是唐朝第一詩人而已
    回到唐詩。如果按照寫過詩就算詩人的標準來定義的話,那麼李淵該算唐朝第一詩人。因為他的確寫過詩,而且唐朝首先是從李淵的身上開始,繼而才蔓延全國的。但是我們能說他是詩人嗎?當然不能,他必須是個皇帝。還有虞世南,這人的歲數比李淵還大,是由隋入唐的一位人士,也寫過詩,但我還是不想把「唐朝第一詩人」的身份給他。
  • 《野望》的前生後世(散文)
    這首詩的名字叫《野望》,是唐朝詩人王績的代表作,也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詩之一。施蟄存在《唐詩百話》中說它「格調清新,擺脫了南北朝以來華靡豔麗的詩風,不以辭而以情動人,閃爍著獨特的魅力。」王績這首詩要早於沈佺期和宋之問時的律詩定型期。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人已將聲律運用於詩歌創作中,這樣王績就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 古詩詞第五彈 | 唐朝王績《野望》最全考點整理
    唐-王績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隋朝教育家王通(號文中子)之弟,初唐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願在朝為官,便辭官回鄉,後來又授揚州六合丞。當天下大亂,再次棄官還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七言律詩的最高水平!
    雖說創作七言律詩,猶如帶著鐐銬跳舞,但是唐朝人才輩出,湧現了無數大詩人,創作了非常多經典的七言律詩。《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經典七言律詩50首,《全唐詩》中,七言律詩保守估計也有幾千首,那麼這幾千首作品中,最光輝耀眼的是哪些呢?小仙今天就鬥膽給大家盤點一下。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八年級上冊「野望」倒背如流
    《野望》 唐·王績《繪圖必看》唐·王績的詩《野望》,首先我們來讀一遍這首詩:【《野望》唐·王績 東皋(gāo)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 e覽詩意,第一百八十八期丨野望
    作者簡介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濫觴於六朝,而成型於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首聯,景中含情,景中有人。
  • 這首唐詩其實並不算律詩,為何卻被推崇為「古今七律第一」?
    唐宋八大家唐詩被王國維先生稱為一代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據統計留下名字的唐詩人有2536人,而平常我們所熟知的不過五十人上下。而在唐朝眾多律詩中,如果真的要列個榜單出來,哪首詩堪列榜首呢?其實,總結起來,曾被人稱為「律詩第一」的詩只有兩首,即崔顥的《黃鶴樓》和杜甫的《登高》。南宋著名詩論家嚴羽在他所著的《滄浪詩話》中講崔顥的《黃鶴樓》稱為七律第一,而且是用陳述句,仿佛覺得把《黃鶴樓》列為第一理所應當。
  • 《唐詩三百首鑑賞》(1—18章)張若虛 王績 王勃 賀知章 陳子昂
    在唐朝的二百九十多年裡,湧現出了大量詩歌名家,創造出了五萬首之多的唐詩。它已經成為了傳承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了解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渠道。古往今來,歷代人吟之誦之,和古人一起體味人生的喜怒哀樂,感悟生活哲理,議論時弊……唐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如浩瀚的海洋,有數不盡的精神、文化珍寶期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採擷。
  • 被《唐詩三百首》拋棄的四大著名詩人,個個才華橫溢,驚豔了詩壇上...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固然是這個道理,但要真正品出唐詩的味道,讀懂千年前那些詩人們的心事,三百首還真不夠呢!如果要評選影響中國人最大的書,《唐詩三百首》也是有力競爭者之一,無數學生捧著它吟誦唐詩,在心靈中點燃了熱愛傳統文學的第一束火焰。
  • 初唐第一田園詩人,他的這首詩,奠定了五言律詩的基礎
    隱居山林的初唐第一詩人王績是隋末唐初的文人,按照全唐詩的編輯來說,是把他歸為「初唐」詩人的。像很多大詩人一樣,他自小就是一個「神通少年」,才華橫溢,他一生愛自由,嗜酒如命,自稱「五鬥先生」(喝酒按鬥來計算)。
  • 觀唐絕句02-鬥酒學士王績《過酒家》不僅僅是一首簡單的飲酒詩
    特別是王績在格律詩的成熟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律體濫觴於六朝,而成型於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中學生的教材中王績的《野望》是必背詩篇,這是唐朝最早的五言律詩之一,也是王績山水詩的代表作: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 王勃絕句律詩8首,首首精彩,千古傳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詩人王勃的一首經典五言律詩。《早春野望》是由唐朝王勃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通過描寫旅途中江湖、青岫,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此詩情景交融,早春野望,觸景而生懷舊之情。《登城春望》是王勃的五言絕句,出自《全唐詩》。全詩通過對作者對春天的描寫,表現出作者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感情。
  • 當王績的《野望》遇見新疆的秋景,詩畫同賞之美,令人神思邈遠
    和王績的「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讀到王維的這兩句詩,我情不自禁地聯想到新疆的絢麗秋色,詩畫同賞,相通相融,給人以美的無限遐想。新疆的秋天野望——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之王績的這首五言律詩,描寫了一幅山野秋景圖,「牧人」一詞的出現,非常親切。讀懂這首詩並不難,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 八上第三單元專題練習(含答案):唐詩五首
    八上第三單元專題練習: 唐詩五首(一)1.請在下列橫線上填寫古詩文名句。(10分)(1)王績《野望》中描寫秋意正濃的山野景色的詩句是: , 。(7分)(1)《野望》的作者王績,字 ,唐代詩人。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故自號「 」。(2)《黃鶴樓》的作者 ,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李白對此詩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嘆。
  • 第546季 探究詩人靈魂深處的對接《唐詩五首》群詩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對於全是古詩文的八上第三單元,就我的班級學情來說是不會輕鬆拿下的。是需給出一定時間去夯實基礎的。時間緊任務重,那麼如何能切一個小口進入詩歌文本,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學有所獲呢?縱觀五首唐詩,我準備沿用一詞立骨的教學策略,引領學生透過詩人筆下的景物深入理解其靈魂深處的那個真實的自我。誦讀型+主題型的群詩教學設計便是我這節課的一個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