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人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性的,但是作為父母,我們對孩子總是抱有不小的期待,覺得自己的孩子就是比別的孩子強,是神童!
在他們沒出生的時候,父母通過胎動「猜出」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在跟他打招呼,所以有了回應。
孩子出生以後呢,父母就覺得孩子孩子走路比別的孩子早,智商一定很高。
其實這兩者是沒有關聯性的,孩子走路早晚和智商沒有關係,而是和以下因素有關:
01性格
有的孩子性格比較著急,會翻身的時候就想著爬,會爬的時候就想著站起來,能站起來的時候就心急火燎地想著走路了。
所以,這樣的孩子一般走路都會比較早,畢竟性格擺在那兒。而且一旦孩子表現出強烈的想走路的欲望,父母自然而然就會訓練孩子。
不過,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性活潑,想早早走路的。也有一些孩子,他們性格比較沉穩內向,在沒有把握的時候不會隨便邁腳,一旦摔倒了他們或許就不想走路了。
02手腳協調能力
走路是需要人的四肢協調能力的,如果孩子身體比較孱弱,四肢不協調,那麼他們很難立刻學會走路。而手腳協調能力好的孩子,只要父母稍加引導就能走路了。
不過,這和智商無關,主要是關乎孩子們的身體素質。因此,寶媽懷孩子時一定要注意身體,經常到醫院產檢,不要因為一個不注意導致孩子天生體弱。
03發育速度不一樣
寶寶能否快速學會走路,除了和他的性格以及手腳協調能力有關外,還與寶寶的肌肉力量有關。腿部肌肉能支撐他們行走,有的寶寶發育比較快,肌肉力量強,所以很快學會了行走;但有的寶寶發育比較慢,自然走路也就晚一點。
每個孩子走路早晚都是因人而異的,跟他們的智商沒有關係。因此,父母不要因為孩子走路晚而焦慮不安,覺得孩子智商有問題,不然為什麼別的孩子都會走了,自己的孩子還在爬。
其實,孩子不是在爬,而是在爬行,就是為了鍛鍊肌肉力量,為以後走路做準備。
當然,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儘快學會走路的話,那麼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措施。
1)藉助工具
這裡的工具主要是指桌子、椅子或者欄杆等可以讓孩子支撐身體的東西,當孩子身體沒發育好,還不能行走的時候,父母可以用這種方式「訓練」孩子,同時鍛鍊孩子的腿部肌肉。
當然,父母要注意,訓練的時間不能過長,同時不管孩子走的好與壞,都要鼓勵孩子,讓他們對走路這件事產生興趣。
鍛鍊一段時間以後,孩子就可以放棄工具了,由父母攙扶著孩子行走。在孩子走路的時候,如果動作不標準,父母要進行糾正。
2)讓孩子獨立行走
每一個孩子幾乎都會經歷這個階段。父母鍛鍊孩子自己走路的時候,要注意孩子的安全。
可以讓媽媽站在前方鼓勵孩子走向自己,或者拿孩子喜歡的玩具引誘他,總之慢慢地讓孩子靠近自己。可以一步步後退讓孩子走得久一點,但是注意不能離孩子太遠,免得孩子因為支撐不住摔跤受傷。有的父母覺得孩子走路太慢,擔心他跟不上別的孩子的發展,可以通過以上方式鍛鍊孩子走路。
但是,孩子走路的早晚其實和智商真的是沒有關係的,這與他們的生長規律有關,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至於買一些「神器」輔助孩子走路,給孩子吃一些開智的藥,更是沒有必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