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朱賢敏,彝族的節日大體有信仰性節日,如祭龍節;物候性節日,如插花節、馬櫻花節等;時令性節日,如火把節、彝族年等。前兩類規模有限,涉及面較小,而後一類則已近形成全民性的盛大節日。今天跟大家講一講彝族的火把節。
火把節是滇、川、黔、桂四省區彝族人民家喻戶曉而又極為隆重的節日,是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雲南的節日定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貴州則在六月初六。當夜幕降臨,彝族村寨爭燃火把,火炬散布於山鄉田野形成串串火龍,用於照田,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合村殺豬宰牛祭神,有些地方抱雞到田裡去祭田公地母。彝民認為火炬可驅鬼除邪,因而點燃火把後還要挨家挨戶走,並在火把上撤松香以示「送祟」。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火把節的傳說越來越多,這些傳說雖然查無實據但卻大大地豐富了火把節的文化內涵。有一個最古老的傳說是:很古的時候,勤勞的彝家迎來了一個金色的秋天。眼看就要豐收了,可是天王恩澤古茲不願讓彝族人民過好日子,就派十大力來彝山把所有莊稼都踏壞了。彝族人民滿腔憤怒,從群眾中走出一個名叫包聰的小夥子要跟十大力比高低。包聰脫下羊皮領褂亮出鋼筋鐵臂,大步衝過去抓住十大力的脖子不放。摔跤比武持續了三天三夜,最後包聰勝利了,十大力灰溜溜地低下頭變成了一座禿山。天王又羞又惱就撒下一把香灰面,霎時變成數不清的害蟲,像一片烏雲遮住太陽紛紛落在彝山,要把所有莊稼吃光。彝族人民為了保護莊稼、保護希望,便舉起火把將害蟲一燒而光,奪得了大豐收。從此六月二十四日就成了彝族人民舉火除惡滅害、共慶豐收的傳統節日。
以上描述顯然是人戰勝自然的內容。當社會矛盾激烈以後又附上有關的新內容。光緒《昆明縣誌》曰:「漢之時有夷婦阿南,其夫為人所殺,南誓不從賊,即以是日(六月二十四)赴火死,國人哀之,因為此會。一雲,南詔皮羅閣會五詔於松明樓,將誘而焚殺之,遂並其地。鄧妓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乃以鐵釧約夫臂。既往,果被焚,慈善跡釧得夫屍以歸。皮羅閣聞其賢欲委擒焉,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另外還有很多傳說故李,茲不一一列舉。無論是生產鬥爭還是階級鬥爭的內容都是彝族人民美好感情和善良願望的結晶。形象化了的道德觀念相沿成習,便成為節日的風俗內容。民間傳說中的借火威戰勝敵人,憑火勢戰勝災害,是一種祟拜火的表現,只能是節日的文化內容而不是節日的來源。
火把節的由來雖有多種說法,但其本源當與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關係,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火把節在涼山彝語中稱為"都則"即"祭火"的意思;在儀式歌《祭火神》、《祭鍋莊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績敘述。火把節的原生形態,簡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徵。
有文獻記載:「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亦謂星回節。」「星回於天而除夕日。」根據彝文文獻記載,彝族古代曾經有過根據天象過兩次年的習俗,火把節便是其中的一次。弊族十月曆不是根據月亮圓缺定年節,而是觀測太陽運動定冬至、夏至,觀察北鬥星鬥柄指向定大寒、大暑。大暑附近(農曆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過「火把節」。彝族十月曆的大寒過年日和大暑火把節是有其科學來歷的,恰與十月曆相對應。過年日為太陽曆的元月一日,火把節則為太陽曆的六月一日,它是時令的輪迴標誌。
圍繞同一客觀事物形成的習俗,也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現在的火把節已經注人了許多新的內容和形式,具有了明顯的社會活動性質。如圍繞中心火把唱歌跳舞,舉行賽馬、鬥牛、摔跤、蕩鞦韆等體育活動,交流經驗共祝豐收等等。石林一帶由於發揚了火把節摔跤比賽的好傳統,已有一批彝族摔跤選手走出國門登上了世界跤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商業交易更是成了彝鄉火把節活動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