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傳統節日:火把節——追求光明的象徵

2021-01-09 朱賢敏聊一聊

大家好我是朱賢敏,彝族的節日大體有信仰性節日,如祭龍節;物候性節日,如插花節、馬櫻花節等;時令性節日,如火把節、彝族年等。前兩類規模有限,涉及面較小,而後一類則已近形成全民性的盛大節日。今天跟大家講一講彝族的火把節。

火把節是滇、川、黔、桂四省區彝族人民家喻戶曉而又極為隆重的節日,是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雲南的節日定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貴州則在六月初六。當夜幕降臨,彝族村寨爭燃火把,火炬散布於山鄉田野形成串串火龍,用於照田,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合村殺豬宰牛祭神,有些地方抱雞到田裡去祭田公地母。彝民認為火炬可驅鬼除邪,因而點燃火把後還要挨家挨戶走,並在火把上撤松香以示「送祟」。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火把節的傳說越來越多,這些傳說雖然查無實據但卻大大地豐富了火把節的文化內涵。有一個最古老的傳說是:很古的時候,勤勞的彝家迎來了一個金色的秋天。眼看就要豐收了,可是天王恩澤古茲不願讓彝族人民過好日子,就派十大力來彝山把所有莊稼都踏壞了。彝族人民滿腔憤怒,從群眾中走出一個名叫包聰的小夥子要跟十大力比高低。包聰脫下羊皮領褂亮出鋼筋鐵臂,大步衝過去抓住十大力的脖子不放。摔跤比武持續了三天三夜,最後包聰勝利了,十大力灰溜溜地低下頭變成了一座禿山。天王又羞又惱就撒下一把香灰面,霎時變成數不清的害蟲,像一片烏雲遮住太陽紛紛落在彝山,要把所有莊稼吃光。彝族人民為了保護莊稼、保護希望,便舉起火把將害蟲一燒而光,奪得了大豐收。從此六月二十四日就成了彝族人民舉火除惡滅害、共慶豐收的傳統節日。

以上描述顯然是人戰勝自然的內容。當社會矛盾激烈以後又附上有關的新內容。光緒《昆明縣誌》曰:「漢之時有夷婦阿南,其夫為人所殺,南誓不從賊,即以是日(六月二十四)赴火死,國人哀之,因為此會。一雲,南詔皮羅閣會五詔於松明樓,將誘而焚殺之,遂並其地。鄧妓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乃以鐵釧約夫臂。既往,果被焚,慈善跡釧得夫屍以歸。皮羅閣聞其賢欲委擒焉,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另外還有很多傳說故李,茲不一一列舉。無論是生產鬥爭還是階級鬥爭的內容都是彝族人民美好感情和善良願望的結晶。形象化了的道德觀念相沿成習,便成為節日的風俗內容。民間傳說中的借火威戰勝敵人,憑火勢戰勝災害,是一種祟拜火的表現,只能是節日的文化內容而不是節日的來源。

火把節的由來雖有多種說法,但其本源當與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關係,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火把節在涼山彝語中稱為"都則"即"祭火"的意思;在儀式歌《祭火神》、《祭鍋莊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績敘述。火把節的原生形態,簡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徵。

有文獻記載:「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亦謂星回節。」「星回於天而除夕日。」根據彝文文獻記載,彝族古代曾經有過根據天象過兩次年的習俗,火把節便是其中的一次。弊族十月曆不是根據月亮圓缺定年節,而是觀測太陽運動定冬至、夏至,觀察北鬥星鬥柄指向定大寒、大暑。大暑附近(農曆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過「火把節」。彝族十月曆的大寒過年日和大暑火把節是有其科學來歷的,恰與十月曆相對應。過年日為太陽曆的元月一日,火把節則為太陽曆的六月一日,它是時令的輪迴標誌。

圍繞同一客觀事物形成的習俗,也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現在的火把節已經注人了許多新的內容和形式,具有了明顯的社會活動性質。如圍繞中心火把唱歌跳舞,舉行賽馬、鬥牛、摔跤、蕩鞦韆等體育活動,交流經驗共祝豐收等等。石林一帶由於發揚了火把節摔跤比賽的好傳統,已有一批彝族摔跤選手走出國門登上了世界跤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商業交易更是成了彝鄉火把節活動的重要內容。

相關焦點

  • 火把燃燒異彩紛呈——盤縣彝族火把節
    盤縣是彝族人民較為集聚的地方,主要分布在松河、淤泥河、雞場坪、坪地、平關、普古、紅果等地。彝族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族風情濃鬱,文化內涵厚重。傳統節日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最為隆重,彝族人民稱之為「過大年」,已歷時數千年,沿襲至今。
  • 萬人狂歡:萬人狂歡鬧熱激情石林火把節
    出境記者 王小童號 宗上人:親愛的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 大家好 大家好 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石林火把狂歡節大三弦狂歡夜的現場 大家可以看到整個活動現場已經人流如潮顯然已經做好了嗨翻狂歡夜的準備 對 沒錯 大家可以看到現在整個石林縣城已經變成一片歡樂的海洋世界眾多外來遊客和當地的彝族人民一起點燃火把
  • 2019中國西昌·涼山彝族傳統火把節|洛古波 看滿天星鬥落人間
    原標題:2019中國西昌·涼山彝族傳統火把節| 洛古波 看滿天星鬥落人間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高亢激昂的萬人大合唱在山谷迴蕩,響徹雲霄,將2019中國西昌·涼山彝族傳統火把節洛古波鄉主會場火把狂歡活動推向高潮。
  • 火把節不止跳舞!來看看你錯過了什麼?
    火把節是一個多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都有著過火把節的傳統傳統鬥牛活動 流傳至今的火把節既保留了很多民俗功能更蘊含著各民族趨吉避兇的美好心願其中的彝族傳說最具代表性彝族傳說中,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
  • 四川涼山篝火旺 彞族歡慶火把節[組圖]
    7月20日晚,來自各地的遊客與當地彝族民眾相聚雲南石林縣,愉快度過被譽為「東方狂歡節」的火把節。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在農曆六月舉行,節期二至三天。  7月20日晚,來自各地的遊客與當地彝族民眾相聚雲南石林縣,愉快度過被譽為「東方狂歡節」的火把節。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在農曆六月舉行,節期二至三天。
  • 楚雄州首個彝族火把節畢摩文化傳習所掛牌成立
    近日,楚雄州文化館、楚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彝族火把節」主要發源地楚雄市紫溪鎮板凳山,開展「火把節」畢摩文化傳習所掛牌暨傳承人骨幹培訓。自此,楚雄彝族自治州有了首個彝族畢摩文化傳習所,專門傳承彝族畢摩文化、培養畢摩文化傳承人。
  • 布拖彝族火把節:「眼睛的節日」,最美的「阿米子」全來啦
    一大早,十裡八鄉的彝族鄉親們呼朋喚友,「阿米子」(彝語:姑娘)穿上最隆重的節日盛裝,撐起極具特色的油布黃傘趕到位於縣城特木裡鎮的火把廣場,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在人群中綻放,一串串歡快的笑聲在廣場上迴蕩。中國彝族火把節是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彝族火把節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流傳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彝族地區,是彝族和十多種兄弟民族共同的節日,在涼山彝區,火把節又被稱為「眼睛的節日」。
  • 火把節為什麼在中國如此盛行?不同民族的火把節又有什麼特點呢?
    火把節是中國少數民族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具有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這些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基本大約在農曆的6月左右,主要有騎馬、射箭、跳舞、唱歌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少數民族獨特的民俗功能,即產生了一些新的形式。
  • 少數民族在傳統節日中享受千年不變的快樂
    新華網成都8月17日電  少數民族在傳統節日中享受千年不變的快樂   新華社記者苑堅、餘裡   當夜幕降臨,數十萬隻火把同時點燃,整個城市裡各民族的人們,都走上街道上,圍著篝火盡情地跳起「達體舞」,通宵達旦……這是在彝族火把節期間,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的一個鏡頭。
  •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其他祭祖節
    彝族的祖先崇拜意識十分濃厚,除了本章「西南氐羌系民族的天神神話與祭天」中所述在祭天時兼有祭祖的內涵外,彝歷年、火把節、密枝節等也是重要的祭祖節日,或者說在其節日活動與觀念中,祭祖位居首要。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分每年為十個月,每月三轉,共三十六日;每年十月中有過年之俗,相當於農曆十一月至十二月之間。具體過年日期由畢摩擇吉而定。一般認為屬猴、兔、虎、雞等日不好。
  • 火把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是哪個民族的節日?在什麼時間舉行
    一、火把節的舉辦時間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6月24日舉行,白族在6月25日舉行,拉祜族在6月20日舉行。
  • 仁愛鄉清境火把節點燃 31日《雲南之夜》別具風情
    華夏經緯網11月2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仁愛鄉「清境火把節」31日魅力登場,傳統的《雲南之夜》由全場表演團隊和民眾,以火把點燃迎賓祈福;更有來自全臺各地雲南同鄉共襄盛舉,帶來精彩的雲南打歌及滇緬邊區少數民族歌舞表演,精彩非凡。
  • 彝(yí)族新年-火把節的傳說
    火把節對於彝族人民是個狂歡的日子,因為彝族的新年就是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楚雄和涼山自治州的彝族人民會點起火把,走上街頭,共同慶祝火把節。火把節對彝族人民來說是過大年,所以自然也少不了放假,今年的放假時間是8月13日到8月19日,共7天,所以有興趣去參與火把節的朋友要算好時間哦。那彝族的火把節是怎麼起源的呢?流傳在彝族的有幾個傳說。
  • 食味涼山|火把節美食攻略:生態美味,品嘗地道彝族餐!
    01郭建良 | 攝02阿克鳩射 | 攝彝族餐△ 談起彝族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或許是很多人的印象,實際上,地道的彝族菜對食材本身非常講究,追求新鮮、原味,就拿坨坨肉來舉例——簡單到原始的料理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食材本身的味道與質地,讓坨坨肉對人的吸引源自於其自身的肉香而非作料。
  • 雲南祿勸歡度彝族火把節(組圖)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國丹 邢盛妍):7月26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等少數民族最重要的節日——火把節。25日晚,在雲南省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一場盛大的篝火晚會為節慶活動拉開序幕。隨著熊熊的篝火被架起,身著節日盛裝的當地居民,紛紛點燃手中火把,排起長長的巡遊隊伍,走上街頭載歌載舞,徹夜狂歡,盡情享受節日的歡樂。  根據傳統,火把節的慶祝活動要持續3天。人們在農曆六月二十三日這天進行準備工作,殺牛、羊、雞,備酒,製作火把。
  • 雲南這幾個地方,夏天平均氣溫17度,當地人還要舉著火把取暖
    而如今除了避暑,菊長還將告訴大家一條獨家攻略,即少有人知的火把路線。話說菊長昨日夜觀天象,然後回家翻了翻日曆,發現8月5日竟然是傳說中的火把節。火把節是什麼?前不久菊長向大家透露了今年要在寧波舉辦的尼斯狂歡節的情況,尼斯狂歡節是歐洲三大狂歡節之一。而火把節作為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枯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 鳳仙花根染指甲,劈柴捆火把,巍山火把節盛大開啟,你來了嗎?
    巍山彝族打歌至此,2019雲南巍山國際火把節所有活動都在這裡了「由於年度彝語文新詞術語翻譯專家審定會和巍山彝族賽裝節都已經在今天結束,所以小編就沒有把它們列入活動日程了」以彝族為主要民族構成的巍山縣從前是六詔之一南詔(蒙舍詔)的發源地,一些傳統的火把節活動被賦予了歷史的印記,火把節染紅指甲就是其中之一。
  • 從傳統節日看中國人的和諧理念
    傳統節日不僅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而且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標誌和象徵。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共識,也是社會各界的共識。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不僅是滿足各民族社會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助於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端午節又稱「端五節」、「端陽節」、「天中節」等,南方民間多稱「五月節」。
  • 300多年歷史的永和山前村火把節 前晚再度點燃
    4000多人同祈福 人數創歷年之最  晉江新聞網2月7日訊 5日晚,4000多名男女老少聚集在晉江永和鎮山前,共同迎接村裡延續了300多年的傳統民俗節日——火把節。他們舉著火把或高香在3公裡長的環村路巡遊,祈求新年平安健康、幸福吉祥、興旺發達。
  • 楚雄彝族傳統民居裝飾圖案的象徵寓意
    我國的三大傳統雕飾工藝是木雕、石雕和磚雕,彝族是一個重視建築及建築裝飾和造型的民族,同時,在建築裝飾中,也十分的重視雕刻藝術,雕刻的內容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彝族的建築裝飾雕刻主要是木雕和石雕兩類。中國的建築石雕藝術分兩類,一類是功能優先,裝飾次之的建築石材構建裝飾,一類是裝飾優先、功能次之的建築陳設品石雕裝飾。楚雄彝族的民居裝飾中主要是屬於第一類,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