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情愛小說作家勞倫斯:我們文明最大的災難就是對性的病態憎恨

2020-12-16 三更燈文史

大衛·赫伯特·理查茲·勞倫斯,英國最著名的四大作家之一。20世紀英國最獨特和最有爭議的作家。被稱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是英國文學由近代走向現代文學的一個轉折點。

勞倫斯的創作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響,他的作品對家庭、婚姻和性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探索。其中對於情愛的深入描寫,一度引發極大的轟動與爭議,對20世紀的小說寫作產生了廣泛影響。

超越時代的東西往往剛出來就會遭受庸人的指責,勞倫斯的小說也不例外。他的半自傳體小說《兒子與情人》剛一面世就被評論家們訓斥為有傷風化,並且一度被禁止出版。但幾十年後,這本書成為「20世紀英國百部最佳小說」中的佼佼者。

為什麼偉大的作品都要描寫性?

陳忠實的《白鹿原》開篇第一句話就是「白嘉軒後來引以豪壯的是一生裡娶過七房女人。」賈平凹的《廢都》整部小說都在講莊之蝶混亂的情感世界,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更是將性直接放在檯面上來分析思考,同時也不乏一些女作家,在寫小說的過程中都會鍾愛加入一些情愛的情結。

有人說這是作家故意為之拿來當作噱頭,其實不然,這是創作者達到一定水準後必然要面對的問題。那些偉大的不朽之作之所以經久不衰,就是因為它們都描寫了恆久不變的人性,而有些人性,作家不可能通過描寫人物吃東西、喝水這些行為來表現,只能通過性來表現。

性是根基,直覺是莖葉,美則是花朵。女人為什麼會在二十歲顯得那麼可愛?就因為這時候性悄悄爬上了她的臉龐,宛如玫瑰開放在玫瑰枝的頂端。

作為一個偉大的作家,勞倫斯曾論述過性和美的關係:性和美是一回事,就像火焰和火一樣。如果你憎恨性,你就是憎恨美。性和美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生命和意識一樣。那隨性和美而來,從性和美中升華的智慧就是直覺。我們文明的最大災難就是對性的病態的憎恨。

人類本性並不是一個你能夠永遠馴養的動物,一旦被馴養,它就會神智錯亂。自我意識太強就會喪失原始本性。今天的我們就是四千年來人類努力要打破原始的本性,企圖完全馴服它而產生的悲哀的結果。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他是被摧毀了、被馴服了,可是結果又能怎樣呢?隨著原始的或自發的意識之流變得越來越虛弱,那些偉大的流動的觀點也在逐漸消亡。

我們已經有了很多觀點,然而這些觀點都是廢舊的電池,完全失去了效用。它們無法記載由人類的本性中激發起的任何感情、感受或反應。愛是許多流動觀點中的一個,現在它已成為一個死殼,毫無作用,我們都已經麻木了。自我犧牲是另一個死殼。徵服是一個,成功是一個,如願以償也是一個。

勞倫斯因為從小生長環境的影響,具有很深的俄狄浦斯情結,長大後談過三次戀愛,都因為母親的緣故無疾而終。直到母親死後,他才與一位教授的妻子私奔,擁有了真正的愛情。母親死後,勞倫斯才認真地思考了自己前幾次戀愛失敗的原因,至此他才正確看待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結。《在兒子與情人》這本書裡,勞倫斯對俄狄浦斯情結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對家庭、婚姻和性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探索。

作家馮唐說過:「看完《兒子與情人》,第一次覺得英文比中文更有力量,對於長篇小說更是。」

這是一部探索人內部世界的一部小說,書中對女性心理進行了大膽、細膩、透徹的探索,也是對生命個體和兩性關係的探討,讓人受益匪淺,忍不住拍手稱讚。

相關焦點

  • D.H.勞倫斯:唯有小說能演繹他的生活
    這位美國傳記作家擅長為文學家(凱薩琳·曼斯菲爾德、溫德姆·劉易斯、歐內斯特·海明威、羅伯特·洛威爾等)作傳,其中《D.H.勞倫斯傳》也很出色。在這部作品裡,我們會看到,勞倫斯的小說是如何與勞倫斯的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 一周文化講座︱李銀河與作家陳雪談我們的情愛、身體與性
    每一種思潮實際上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中國未來的變革前途,就蘊含在思潮當中。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許章潤對談政治評論家馬立誠,說說如何在思潮博弈中認識中國。北京︱我們的情愛、身體與性——《戀愛課》《迷宮中的戀人》新書分享會時間:6月20日(周六)15:00-17:00地點:朝陽區朝陽北路101號樓朝陽大悅城5層悅界新區嘉賓:
  • 這些名著,英國人最恨
    這些刻薄的英國人和韓寒們一樣,讓我們明白了一件事:讀不下去經典名著根本不必羞愧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充滿了「歇斯底裡和臆想」,狄更斯的書「怪裡怪氣,故作憂傷」——可以推想,這樣的言論一出,會在英國文學圈引起怎樣的震動。
  • 四十始作畫的小說家勞倫斯:畫出活生生的肉色肉質
    勞倫斯的小說,被禁;勞倫斯的畫,被禁;勞倫斯的愛情,被禁。但是他打破了英國之禁。無論如何,他敢於嚴肅地描述真實,勇猛破禁了。1926年9月勞倫斯四十歲時,突然開始正式畫畫。對此,他開心不已,「我都四十歲了,才真正有勇氣試一下」。
  • 聖誕快樂全世界的「勞倫斯」先生們!
    該片講述了1942年在印尼爪哇島日軍戰俘營內,處於敵對立場的日本軍官與英國戰俘相互鬥爭的同時又在精神層面產生碰撞的故事。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勞倫斯·包斯特的小說《種子與播種者》。一個是性格內向敏感的日本軍官,一個是英俊剛毅的英國戰俘,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因為戰爭讓兩人相遇,在那個身邊全是男人的軍營,內心莫名的情愫悄悄發芽,又糾結於國家矛盾和個人情感。
  • 《黃金時代》王小波用大膽的性描寫告訴我們,性可不可以是藝術?
    導語:性在文學裡到底屬於藝術還是糟粕?我想在王小波的雜文裡有這樣一句話,似乎可以給予我們最好的闡述(大意):不要讓作家的價值觀與其他人保持一致,除了基本方面,作家的價值觀應該有他獨特的地方,就如畫家畫裸體模特和小流氓爬窗戶之間是有本質的區別。
  • 英國現實主義作家:哈代
    英國現實主義作家:哈代託瑪斯·哈代( Thomas Hardy,1840-1928),英國現實主義作家。生於英國南部多塞特郡。父親是建築工程的小包工頭。一八六一年哈代去倫敦學習建築。學成回鄉後,哈代當了幾年建築師不久即完全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職業作家。他寫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和劇本等多種體裁的作品。 哈代的一生基本上是在他家鄉度過的,因此他十分熟悉英國農村。十九世紀下半期,英國工業資本主義已經確立,農村殘存的宗法制迅速走向崩潰,即使象南部這種多年來一直保留著古老傳統的地區也未能倖免。
  • 五位英國作家,數十位中國翻譯家,大英圖書館在上海的手稿展值得一看
    連同這些手稿一同展出的,是數十位中國翻譯家對這五位英國作家作品的譯作,以及中國讀者購買與閱讀的不同版本。大英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的策展團隊,希望讀者們既能通過最原始的手稿,了解不同作家的創作方法、書籍從作家的書桌抵達讀者群的歷程以及不同作家的個性,也能獲知英國文學作品在中文世界的流傳歷史。
  • 勞倫斯《戀愛中的女人》,跟著厄休拉、古德倫倆姐妹談情說愛
    碰巧我剛看完了英國作家勞倫斯的《戀愛中的女人》,其實我並不喜歡這本書的結局,因為其中的一位男主人公死了。可能這也是勞倫斯積極的厭世主義心態所致,理解了勞倫斯也就理解了他作品中的向死而生。但是他的作品對我來說還是太深奧,也不好解讀,我就先拋開那些哲學討論了,看書中兩位女主人公姐妹厄休拉、古德倫是如何遇見並把握住愛的。
  • 《戰場上的聖誕快樂》:這部電影讓我們知道,美的毀滅會讓人反思
    俘虜勞倫斯中校會講日語,作為俘虜的代表,他常常與原軍曹進行交涉,對日軍提出抗議。勞倫斯對原軍曹的殘酷感到憤怒,但也因為他的隨心所欲而得救。結果,勞倫斯甚至對原軍曹頗有好感。世野井大尉對俘虜中一個叫塞利亞斯的中校動了淫心。這位紐西蘭人軍官不但是罕見的美男子,而且還是將遊擊戰進行到最後的勇士。世野井對他的態度漸漸帶有不一樣的色彩,這讓周圍的人都十分困感。
  • 反烏託邦不僅僅是小說,更是諸多女性的日常生活
    所有邊緣化群體都有獨特的角度去想像一個反烏託邦社會,因為我們已經生活在其中了,這是一個殘酷的平行宇宙,只有享有特權的人才對此毫無察覺。正如J·G·巴拉德、喬治·歐威爾和菲利普·K·迪克等男性反烏託邦作家曾經向他們的讀者所展示的社會恐怖一樣,許多女性作家正在探索當下的壓迫現實。
  • 作家的名字高大上,卻偏要署名縮寫,真相原來是這樣!
    作家的名字高大上,卻偏要署名縮寫,真相原來是這樣!「勞倫斯」是常見的英文名字,最出名的勞倫斯莫過於託馬斯·愛德華·勞倫斯上校,還有英國作家大衛·赫伯特·勞倫斯。翻看作家勞倫斯所有著作的封面,會發現上面寫的名字並不是全名「大衛·赫伯特·勞倫斯」,而是縮寫D·H·勞倫斯,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嗎?
  • 英國女性小說獎提名名單公布,奈及利亞作家備受關注
    據《衛報》報導,英國的女性小說獎公布了今年的候選初選名單,此次公布的初選名單有16人,除Akwaeke Emezi以外,名單中還包括去年的布克獎得主和一位曾得過女性文學獎的作家。此前,女性小說獎曾被稱為奧蘭治小說獎和貝利小說獎。
  • 從婦產科醫生到「故事聖手」,毛姆的一生不停的戀愛痴迷於情愛
    毛姆是英國著名作家,代表作品《人生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刀鋒》等等都是世界名著。作為一名作家,毛姆的生平可謂精彩至極,甚至比他寫的小說還要精彩。毛姆的一生與乏味無緣,絢麗的情感生活是他生活的調味劑,他自己也說過:「我記不不停的戀愛,從15歲到50歲。」
  • 聊聊女作家吧,亦舒、瓊瑤、張愛玲寫情愛的女人都不含糊!
    羊不得不說,現在的影視構建出來的愛情觀,遠遠不如老一輩作家寫的那樣迷人。無論是亦舒、張愛玲還是瓊瑤,她們的愛情會落實到穿衣吃飯,延伸到人性的深淺。即便她們的觀念被超越,或被解構成」渣男賤女「,但也掩蓋不了作家傳遞出來的真實質感。
  • 【專訪】墨西哥作家恩裡克:一切小說都是色情的 在小說中我們無法...
    墨西哥作家阿爾瓦羅·恩裡克在小說《突然死亡》中,虛構了西班牙詩人克維多和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之間的一場網球賽。隨著那顆網球一來一回,在球場上來回彈跳、滾動、被球網攔下又或者是越出邊界,一段十七世紀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觀看這場比賽的幾個教皇,在不久之後對新教徒發起了一場血雨腥風的運動。而在英國,稍早之前,亨利八世處決了王后安妮·博林。
  • 著名作家王斌近日推出新小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我多年的好友——著名作家王斌又推出他的一部最新創作的小說,書名字聽上去頗有些怪異,貌似敘述某類「病症」的小說,其實不然。就是這樣一位敢冒天下之不諱的作家,這一次,他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揭露特殊的情境下真實的人性,這就是他的新小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