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王斌近日推出新小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2020-12-25 網易新聞

(原標題:著名作家王斌近日推出新小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近日,我多年的好友——著名作家王斌又推出他的一部最新創作的小說,書名字聽上去頗有些怪異,貌似敘述某類「病症」的小說,其實不然。王斌為人率性耿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敢講真話,他曾在長篇小說《六六年》裡秉筆直書「文革」的荒誕不經,將觸角伸向了人性深處的幽微,包括卑瑣。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某些電影低俗」。就是這樣一位敢冒天下之不諱的作家,這一次,他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揭露特殊的情境下真實的人性,這就是他的新小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一語出自西方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之語,意指: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與Clark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並對警察採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ofsson,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

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後來的研究顯示,這起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的普遍。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體驗。

專家深入研究:人性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當人遇上了一個兇狂的殺手,殺手不講理,隨時要取他的命,人質就會把生命權漸漸付託給這個兇徒。時間拖久了,人質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會覺得是恐怖分子對他的寬忍和慈悲。對於綁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懼,會先轉化為對他的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最後人質也下意識地以為兇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這種屈服於暴虐的弱點,就叫「斯德哥爾摩精神症候群」,亦叫「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但在作家王斌的筆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被轉化為施加於人自身的一種軟性暴力,且屬一般人所不自知的心理症候。小說所敘述的是一群當今社會的年輕人,他們在娛樂致死的時代,受各種娛樂信息與影像之影響與誘惑,不由自主地進入了偶像崇拜的迷途,盲目地追隨與仰慕大眾明星,將此視為人生的最大快樂,心靈由此被扭曲、變形,以致一旦走上了社會,進入演藝圈,為了達到私俗之目的,不惜施展各種招數,不擇手段地往上爬,玩各種「潛規則」,最終也因此獲得了所謂的功成名就,與此同時,小說也沒忘了塑造了另一個人,他與這種「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逆向而行,不向社會上的庸俗之風屈服低頭,依然保持一種獨立而自傲的人生追求。

小說的內容,一如小說之封底所介紹的,「影視圈,名種場,光環之下卻暗潮湧流,真的假的粉墨登場,各自上演著人生的悲劇與喜劇。這是最好的時代,也許是最壞的時代。什麼是理想,什麼是信仰?有人坐擁千萬粉絲,有人獨酌祭奠夢落,。紙醉金迷、名利又收,有人趨之若鶩,也有人高昂的頭顱在價值的廢墟上仰天長歌。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一部直擊當下精神衰落之症候的現實主義小說,但他又一反作家王斌過去的小說風格,吸收了某些後現代主義的創作方法,以一種調侃、反諷、幽默、乃至荒誕之手法,將當今在年輕人中所盛行的粉絲文化與投機取巧之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讀到會心處,常會令人忍俊不禁地捧腹大笑。

中國當代小說,久違了這類直面當下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作品,正如小說中所暗指的,我們生活中的娛樂媒體與影視作品,在很多時候已然喪失了對人類崇高價值的執著追求,反而淪落為一味地追名逐利、唯「錢」是從的庸俗境地。作家王斌顯然對此痛心疾首,通過這部被他命名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之小說,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這其實就是一種必須引起人們警覺的精神「病態」,此心理徵兆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原旨同義。這一病症,侵蝕和腐化了當代青年人的正常心智,讓人趨向於精神墮落。

這是一部發人深醒、引人思考的小說。作家王斌浸淫影像圈多年,而且是圈內資深大腕,由他來描寫演藝圈的種種匪夷所思的奇形怪狀,顯得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以致小說頗具極強的可讀性,尤其是他筆下塑造的幾個主要人物,一個個鮮活生動,躍然紙上。(作者:周德君)

作家王斌,策劃與編劇過的電影《活著》、《英雄》、《霍元甲》、《滿城盡帶黃金甲》、《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話好好說》、《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漂亮媽媽》、《千裡走單騎》、《十面埋伏》、《青春愛人事件》與《美人依舊》。

出版的作品:

《遇》(長篇小說)。

《味道》(長篇小說)

《六六年》(長篇小說)

《城市符號》(文化隨筆集)

《張藝謀-「活著」》(長篇記實文學)

(原標題:著名作家王斌近日推出新小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本文來源:中國財經時報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遊坦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遊坦之,具備「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一切的典型症狀。社會學者及心理學家們是以1973年發生在斯德哥爾摩一家銀行的劫持事件來為這一心理疾患命名的,金庸寫作《天龍八部》,則始於1963年。錢鍾書以為「心理學家見事每落文學家之後」。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概述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於他人。
  • 關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你知道多少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受害者對施害者產生依賴或感情的一種症狀。受害者有時候甚至會反過來維護施害者的利益,從而反過來與對他進行營救或者幫助的人產生衝突、摩擦等現象。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洛陽性奴的悲劇
    認識「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很多人都分析認為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它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最早是1973年8月23日,兩名劫匪闖進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家銀行,扣押6名職員作人質的案件。
  • 了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美國作家、女性主義者Leslie Morgan Steiner在經歷過家庭暴力的折磨後,選擇站上舞臺,向公眾講述自己的故事,並著有描寫家暴的暢銷書《瘋狂的愛》(Crazy Love)。這種症狀其實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也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它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被虐待的受害者為何會愛上罪犯
    不知道大家有沒聽過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是一種至今為止,無數心理學家難以理解的奇怪精神疾病。甚至很多心理學家都無法確定,這是否是一種心理疾病。一般情況下,當你感受到他人的愛時,或許會付出自己的情感,在面對傷害自己的人時,都會充滿恨意。
  • 人的依附心理丨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詞,而且不少人還會把其用作是嘲諷人的話語,甚至根本不能理解這種症狀,其實,這種症狀是普遍存在於每個人身上。斯德哥爾摩症狀又稱為人質綜合症,是指受害人在長期遭受迫害的情況下,對於犯罪分子偶爾施與的小恩小惠表示出感激,甚至在最後時反過來抵制救援者,幫助犯罪者的病態依戀情結。這一症狀受到廣泛關注便是在1973年斯德哥爾摩發生的銀行被搶事件,最後受害者反而轉為幫助罪犯,不出庭指證,甚至為他們籌集法律辯護的資金。
  • 探討備胎情結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之間的關係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備胎情結這一現象呢,其實我們可以用「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概念加以解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受害者對施害者產生依賴或者感情的一種症狀。對於備胎情結,初看之下感覺跟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沒什麼關聯性可言,但你細細研究會發現其實不然。
  • 經歷了軍訓和學車 我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犯了
    學車的時候,真有開車往牆上撞的衝動對軍訓和學車,我的體驗都不是很好。大學軍訓裡列隊、走正步能達到「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激發愛國熱情,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培養艱苦奮鬥,刻苦耐勞的堅強毅力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國防觀念和組織紀律性,養成良好的學風和生活作風,掌握基本軍事知識和技能」這一系列目的,估計只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才會相信。一個殘酷的真相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顯著的特徵就是不知道自己患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 可能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比如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患者。曾經在我國發生過這樣一個案件。2011年在洛陽,一個叫李浩的國家工作人員被捕,他涉嫌非法囚禁六名女性,並對六人長期性侵,而且導致兩人直接死亡。這一案件性質十分惡劣,但令人感覺到觸目驚心的不僅是李浩的殘忍手段,還有受害者的扭曲心理。
  • 淺析虐文背後的心理邏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主要原因
    最近有部劇可謂是未播先火,從微博到各大平臺,甚至到朋友圈,都是在推這部劇和原著小說的。這部原著小說可以說是虐戀的一個巔峰了,它代表著整個虐戀市場的崛起,在女性頻道簡直可以說是和總裁文二分天下的趨勢。那麼,現在市場這麼火熱的虐文,到底是個什麼類型的言情小說?
  • 談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談過質的變化,講講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人質愛上劫犯。這裡面有好多東西可以講。先比如說「愛」 這個詞,其實那不是愛,只是一種恐懼的轉移(我一直有這種感覺,我們人類社會裡,真正能說的出來的,表達情緒的詞彙往往是某種意圖的轉移面)。
  • 《輝夜小姐想讓我告白》,究竟啥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天才們的戀愛頭腦戰~》中,石上優懷疑自己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跟會長請假回家。看過第六話的漫友,應該對這個詞尤為深刻。記得還有好心的漫友在彈幕上專門解釋這個詞。小編今天來給大家聊聊啥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 「愛情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怎麼回事
    「愛情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怎麼回事戀愛婚姻當中的賤骨頭是怎麼回事戴浩然 2020年12月14日我用咱中國人自己的話來解析一下所謂的愛情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用五個字講就是「跟自己較勁」,總覺得自己有成本投入,不能輸,對方給自己痛苦越多,自己越來勁。
  • 上遊薦書|著名作家朱天心小說三部曲首次推出大陸簡體中文版了
    有著這種坦承的就是臺灣著名作家朱天心。師從大作家胡蘭成、「臺灣眷村文學第一人」等標籤,再加上小說三部曲,都讓她從年輕時起就備受矚目。如今,《漫遊者》、《古城》和《想我眷村的兄弟們》這三本她的經典代表作終於迎來了首個大陸簡體中文版。《漫遊者》。本次由「理想國」推出的「三部曲」首部作品是《漫遊者》。
  • 二戰後,瑞典散文小說領域出現了幾個新主題,有多位傑出作家
    二戰後,瑞典散文小說領域出現了幾個新主題,有多位傑出作家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與大家討論的內容是關於瑞典工人階級作家以及戰後的文學的。20世紀比較重要的作家群體之一是所謂的工人階級作家。
  • 歡脫BL小甜文:聽說過「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嗎?我想讓你愛上我!
    那麼,說說我們幾天的小說吧!今天推薦的小說呢,都有些「沙雕」。(哈哈哈,先笑一笑。)為什麼說有些「沙雕」呢,那當然是作者大大清奇的腦洞和高超的文筆啦!至於,為什麼小舟會認為有些「沙雕」呢,那就請小可愛們看下去吧!綁匪先生:聽說過「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嗎?
  • 素媛案罪犯妻子為其辯護,網友:這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晚期了
    今日挖絕機之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韓素媛案罪犯趙鬥順刑滿釋放出獄一直是網友熱議的話題,沒有在最終被裁定死刑而是十二年的牢獄生涯已是被人人喊打,從即將出獄到現今已經出獄,只要有提到這個人,隨著他的標籤就是罪大惡極,死不足惜的惡魔
  • 原諒家暴男,她真的患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以愛為名的受虐心理是不夠理智的很多人都認為Kim女士有自虐心理,甚至懷疑她患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從此以後,在一段情感裡,被害者對加害者產生好感、依賴抑或是協助加害人的做法,便被定義成「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在愛情裡,也有這樣的一種畸形關係。
  • 神探馬丁即將來華 瑞典國寶級偵探小說集推出中譯本
    信報訊(記者趙明宇)瑞典國寶級作品——馬丁·貝克系列偵探集本月將由新星出版社推出,這一系列小說是瑞典推理小說第一次打入國際市場的作品,至今對犯罪小說仍舊影響深遠,獨樹一幟。  該書作者是瑞典籍夫妻檔作家——麥·荷瓦兒和派·法勒,他們兩個人共同創造出犯罪小說史上著名的「馬丁·貝克探案」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