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挨揍的孩子,仍回到父母身邊?可能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2020-12-25 科普圈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人們的心理是複雜的,很多時候某一類特殊人群的心理是無法被其他人所理解的。比如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患者。

曾經在我國發生過這樣一個案件。2011年在洛陽,一個叫李浩的國家工作人員被捕,他涉嫌非法囚禁六名女性,並對六人長期性侵,而且導致兩人直接死亡。這一案件性質十分惡劣,但令人感覺到觸目驚心的不僅是李浩的殘忍手段,還有受害者的扭曲心理。

在長期的囚禁過程中,李浩對六人打罵、性侵、甚至殺害其中兩人以達到對其他人的威懾。在長期的囚禁過程中,因為李浩不能實時進行監管,所以這些女孩是有機會逃脫的。但是她們沒有,反而是對犯罪分子產生了依戀的感情,有人稱呼李浩為老公,有人主動擔任了監管的任務,還有人因為爭風吃醋而直接導致了一名受害者是死亡。這些女孩就是標準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在長期的密閉空間中,放棄了逃脫,他們既對加害人感到深深的恐懼,又因為加害人「略施恩惠」的舉動對加害人產生了同情和依賴。

而在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父母經常使用暴力,甚至毒打孩子,但一些挨揍的孩子仍然會選擇回到父母的懷抱。這些孩子很有可能就是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經常挨揍的孩子選擇繼續回到父母的懷抱,不僅僅是「依戀情結」

1.父母的霸權威懾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想怎麼管就怎麼管。這些父母對於孩子的管教就具有專治性。孩子在這種環境下從小養成了逆來順受的思想,在他們的潛意識當中,父母是有權利對自己進行懲罰的,哪怕是過分的打罵。

而且,父母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權威,雖然父母經常打罵他們,但是他們從來就沒有想過逃離,也不可能逃離。

2.父母偶爾的關心

我們看到一些新聞報導,有些父親在醉酒之後就會對孩子進行毒打,但他們醒酒之後又會表現得十分後悔,甚至聲淚俱下的對孩子道歉。

這樣的行為讓孩子非常矛盾,一方面他們不堪忍受這種折磨,另一方面他們也能感受來自父母的關心。比起被打罵,父母偶爾的關懷在他們心中的分量更重。

3.沒有其他人可以依靠

對於幾乎所有的孩子來說,父母都是他們最大的依靠,甚至是唯一的依靠。所以即使父母對自己的態度十分的惡劣,經常打罵自己,他們也顯得無可奈何。

就像有些孩子在父母離婚之後加入了其中一個重組家庭,雖然他們受到了不公的待遇,但他們卻沒法選擇。因為除了這個家,他們沒有其他人可以依靠。

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在孩子身上有什麼表現?

1.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表現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患者有以下幾種表現。

首先他們長期受到不公的待遇甚至折磨;其次,他們會被嚴格的控制,很難和外人接觸,完全找不到走出這種困境的方法;另外他們偶爾也會受到加害人的小恩小惠,並且會產生一定的感激心理。最後當加害人受到懲處時,他們會同情加害人,甚至為加害人進行辯解。

2.孩子是個矛盾體

如果孩子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他們的世界將會變得矛盾。

一方面他們不堪忍受父母過分嚴厲的打罵甚至折磨。另一方面他們也會感受到父母的無奈和痛苦,對父母產生深刻的同情心理。所以很多孩子在被打罵之後不僅會有委屈的情緒,還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而惹得父母大動幹戈。

3.孩子很膽怯

被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困擾的孩子還會表現得非常的膽怯。他們受困於父母嚴格的控制,甚至遭受著父母非人的虐待。但他們卻看不到逃離的希望。對於他們而言,想要減輕這種痛苦的辦法就是生活得更加小心翼翼。

努力的去討父母歡心,任何一點小小的錯誤都會讓他們感覺到恐懼,因為他們害怕遭到父母嚴厲的懲罰。膽怯讓他們不敢多說話,不敢有奢望,不敢去嘗試。

家長應該如何預防?

1.注意自己的言行

孩子之所以會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首先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了來自於父母的傷害。而這種傷害是來自於父母的語言和行為上的。父母不應該把打罵作為教育孩子的第一手段。

很多父母認為對孩子的責罰是有效果的,因為孩子不去反抗也不輕易再犯錯。但這種結果更多的來自於對父母責罰的恐懼。孩子的心理已經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2.放鬆對孩子的控制

控制欲是很多父母無法捨棄的,他們認為這是作為父母的權利。但其實孩子應該在可控的範圍內自主的決定自己的行為,而不應該是父母控制孩子所有的言行。孩子會在高壓之下放棄自己的欲望,但也會在高壓之下迷失自己的本性。所以父母適當的放權對於孩子健康的成長是十分有必要的。

3.讓孩子多接觸其他人

有些父母會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人財產,這種心理是十分的自私的。這些父母對於其他人都充滿著戒心,會把很多人看成威脅,所以不讓孩子和其他人接觸。這種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生活在一種相對密閉的空間當中,並且對他人充滿戒心。長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很難不出現問題。

4.控制自己的情緒

作為成人,肯定會感受到生活,工作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種壓力。這很正常,但是有些父母不應該把孩子作為釋放自己壓力和情緒的出氣口。有些孩子生活得小心翼翼,完全沒有應有的活潑和天真。因為他們害怕一不小心就會遭到父母的的責打。所以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把不良情緒轉嫁到孩子的身上,他們是無辜的。

我們並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就忽視他們的心理問題,特別是當父母的行為有失妥當時,更應該去關注孩子的心理。要知道孩子幼時遭遇和經歷是會影響一生的。

今日互動話題:你認為認為孩子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可能性大嗎?有哪些因素能夠導致孩子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目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定義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條件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起源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之經典案例 進化和心理分析學的解釋 電影中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電視劇中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和邪教
  • 探討備胎情結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之間的關係
    我們經常會聽說某某是某某的備胎,而且已經有了很多年的備胎史。仿佛當個備胎還樂此不疲,有種能為某某當備胎是榮幸之至的感覺,身心皆樂在其中,哪天沒得當備胎了反而渾身不得勁,灰心喪氣,心灰意冷,猶如心死道消般。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洛陽性奴的悲劇
    認識「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很多人都分析認為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它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最早是1973年8月23日,兩名劫匪闖進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家銀行,扣押6名職員作人質的案件。
  • 關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你知道多少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受害者對施害者產生依賴或感情的一種症狀。受害者有時候甚至會反過來維護施害者的利益,從而反過來與對他進行營救或者幫助的人產生衝突、摩擦等現象。
  • 遊坦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遊坦之,具備「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一切的典型症狀。社會學者及心理學家們是以1973年發生在斯德哥爾摩一家銀行的劫持事件來為這一心理疾患命名的,金庸寫作《天龍八部》,則始於1963年。錢鍾書以為「心理學家見事每落文學家之後」。
  • 原諒家暴男,她真的患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曾經看到過一段採訪秀,知名記者柴靜問到李陽對自己的兒女的態度時,這位所謂的「父親」說道:「生命只是一種試驗品,小白鼠也是用來做實驗的」對於他來說,孩子只是他通往成功路上的一個「試驗品」。以愛為名的受虐心理是不夠理智的很多人都認為Kim女士有自虐心理,甚至懷疑她患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
  • 經常挨揍孩子和從不挨揍孩子,20年後差別顯著,孩子生活大不同
    我們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如果他們淘氣就打幾巴掌,爹媽不認為是什麼大事,孩子可能也轉眼就忘。但是在西方國家的育兒理念裡,一定不能動手打孩子。很多家長因此感覺疑惑,究竟哪種教育方式是對的。今天要和大家說說的就是揍孩子這件事。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被虐待的受害者為何會愛上罪犯
    不知道大家有沒聽過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是一種至今為止,無數心理學家難以理解的奇怪精神疾病。甚至很多心理學家都無法確定,這是否是一種心理疾病。一般情況下,當你感受到他人的愛時,或許會付出自己的情感,在面對傷害自己的人時,都會充滿恨意。
  • 我是一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病人
    「沒有,跟他沒有關係,是我的問題,今後我和孩子也可以過得很好。」「小妍,你只是生病了,聽心理醫生的話好麼?你並不是真的愛他,你只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你…」「夠了,」我打斷他的話。捂著耳朵,使勁搖著頭,蹲在地上,此刻的我只想用力甩掉所有過去。
  • 經常挨揍和從未挨揍的孩子,長大後步入社會,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導讀:經常挨揍和從未挨揍的孩子,長大後步入社會,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經常挨揍和從未挨揍的孩子,長大後步入社會,差距不是一般的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這種「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甚至協助加害人」的情景,當時被看來是如此地不可理解,後來被公眾定義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圖片來源:giphy在心理學領域中,受害者和施虐者結成情感同盟的情形早已進入研究者的研究範疇。研究者認為,和施虐者結盟,其實是受害者在應對虐待和恐嚇之下發展出的生存策略。
  • 著名作家王斌近日推出新小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就是這樣一位敢冒天下之不諱的作家,這一次,他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揭露特殊的情境下真實的人性,這就是他的新小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一語出自西方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之語,意指: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與Clark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
  • 《輝夜小姐想讓我告白》,究竟啥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天才們的戀愛頭腦戰~》中,石上優懷疑自己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跟會長請假回家。看過第六話的漫友,應該對這個詞尤為深刻。記得還有好心的漫友在彈幕上專門解釋這個詞。小編今天來給大家聊聊啥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 談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談過質的變化,講講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人質愛上劫犯。這裡面有好多東西可以講。先比如說「愛」 這個詞,其實那不是愛,只是一種恐懼的轉移(我一直有這種感覺,我們人類社會裡,真正能說的出來的,表達情緒的詞彙往往是某種意圖的轉移面)。
  • 人的依附心理丨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詞,而且不少人還會把其用作是嘲諷人的話語,甚至根本不能理解這種症狀,其實,這種症狀是普遍存在於每個人身上。斯德哥爾摩症狀又稱為人質綜合症,是指受害人在長期遭受迫害的情況下,對於犯罪分子偶爾施與的小恩小惠表示出感激,甚至在最後時反過來抵制救援者,幫助犯罪者的病態依戀情結。這一症狀受到廣泛關注便是在1973年斯德哥爾摩發生的銀行被搶事件,最後受害者反而轉為幫助罪犯,不出庭指證,甚至為他們籌集法律辯護的資金。
  • 淺析虐文背後的心理邏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主要原因
    可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男性都無法理解,為什么女性會喜歡看這類虐文,他們也認為虐文這種情況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而且年長女性也接受不了虐文的情節,也不明白為什麼虐文能讓少女和年輕女性如此痴迷。畢竟這樣「深沉」的愛,沒人能夠接受得了。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了。
  • 經歷了軍訓和學車 我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犯了
    學車的時候,真有開車往牆上撞的衝動對軍訓和學車,我的體驗都不是很好。大學軍訓裡列隊、走正步能達到「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激發愛國熱情,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培養艱苦奮鬥,刻苦耐勞的堅強毅力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國防觀念和組織紀律性,養成良好的學風和生活作風,掌握基本軍事知識和技能」這一系列目的,估計只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才會相信。一個殘酷的真相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顯著的特徵就是不知道自己患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 素媛案罪犯妻子為其辯護,網友:這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晚期了
    今日挖絕機之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韓素媛案罪犯趙鬥順刑滿釋放出獄一直是網友熱議的話題,沒有在最終被裁定死刑而是十二年的牢獄生涯已是被人人喊打,從即將出獄到現今已經出獄,只要有提到這個人,隨著他的標籤就是罪大惡極,死不足惜的惡魔
  • 了解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這種症狀其實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也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它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 很多女人遭受家暴不離婚,是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我認識一個男孩,他的父親長年對他和他媽媽家暴,但是他媽媽一直都不離婚,他從小就央求媽媽離婚吧,可是媽媽心想離了婚,自己跟孩子怎麼辦?媽媽經常告訴他,要看你爸爸好的一面,你爸爸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他不是還給你做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