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如果他們淘氣就打幾巴掌,爹媽不認為是什麼大事,孩子可能也轉眼就忘。但是在西方國家的育兒理念裡,一定不能動手打孩子。很多家長因此感覺疑惑,究竟哪種教育方式是對的。今天要和大家說說的就是揍孩子這件事。
我從有兒子開始就告訴自己,不能隨便打孩子,要和孩子講道理。不過沒想到在孩子3歲的時候,我還是破功了。一次帶孩子去鄰居家玩,鄰居家也有個同齡小孩子,我兒子竟然趁我們不注意,搶人家玩具還把孩子推倒了,我讓他道歉他還梗著脖子不聽話,我心裡氣的要爆炸,回家就給他一頓打,邊打邊訓他,他才哭哭啼啼認錯。
許多爹媽在剛有孩子的時候,理想總是很豐滿,搜尋各種科學育兒方式,就希望孩子能乖巧懂事。然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現實就變得很骨感,他們各種讓人想都想不到的淘氣行為總能不斷挑戰爹媽底線,讓爹媽的巴掌蠢蠢欲動,總是忍不住想好好教訓孩子一頓。
有些爹媽直接付諸行動,有些爹媽一忍再忍還是沒有動手。那麼孩子經常挨打和從來不挨打,長大後會有什麼不一樣?下面就和大家詳細說說這兩種教育方式給孩子長大後帶來的影響。
一、性格方面差別顯著
打孩子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對於孩子的性格塑造有好處,用的不好,對孩子的性格可能就會產生負面影響。
若是經常因為孩子犯了一點小錯,不等孩子認錯就劈頭蓋臉打一頓,他們會感覺委屈又害怕,慢慢就容易養成戰戰兢兢、非常膽小的性格,因為害怕挨打而不敢犯錯,因為不敢犯錯而害怕嘗試,慢慢孩子會很固步自封,對於性格塑造沒有好處。
而有些孩子是因為爹媽怎麼教育都拒不認錯,爹媽將道理講明白了他們依然不聽話,如果不挨打受到教訓,以後慢慢可能會越來越驕縱、不講理。
此時若是爹媽打孩子一頓,就可以起到威懾的效果,讓孩子明白若是不講道理就會挨打,慢慢他們就會變得知錯就改,在以後也會更遵守規則,長大之後更理智積極一些。
二、抗壓能力受到影響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孩子抗壓力不如以前的人,認為就是因為現在的孩子很少挨爹媽打。這從一個角度說明,經常挨打的孩子確實在抗壓力方面可能會更強一些。
不過這種說法也並非絕對,具體還是要看孩子本身心理狀態如何。有些孩子從小心思敏感細膩,若是經常挨打,可能就會胡思亂想,一會感覺爹媽不愛自己,一會感覺自己被世界拋棄,這樣的孩子即使經常挨打,也不見得就會鍛鍊抗壓能力,還有可能讓他們心理更加脆弱,影響心理健康。
而有些孩子性格大咧,偶爾爹媽打一頓,擦乾眼淚就忘了挨打的事,依然嬉皮笑臉。這樣的孩子若是經常挨打,抗壓能力確實可能會變得更強,是大人口中&34;的類型。
三、看待父母想法不同
有些經常挨打的孩子,心理可能留下陰影,在成年之後,對於自己的爹媽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可能對爹媽感情淡薄,認為他們是只會打罵不懂教育的人,內心難免有很多埋怨,甚至可能對爹媽難以諒解。
經常挨揍和從不挨揍的孩子,雖然身體上不一定留下痕跡,但是在他們的性格、心理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會留下痕跡。這些痕跡可能讓他們心存敬畏,成為更遵紀守法的人,待人親和有禮。也可能讓他們留下不好的記憶,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待人接物。所以是否應當揍孩子,還是應當結合孩子具體情況而看,不要單純隨爹媽心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