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3日,印度寶萊塢電影迎來100周年誕辰。印度的電影市場一直龐大。有印度導演曾形象地表示,電影院既是印度人的「夜總會」,也是印度人的「神廟」。
儘管好萊塢電影橫掃全球,但好萊塢所佔印度的市場份額還不到7%,基本上還處於「寶萊塢一統印度」的局面。
4月上旬,基於對印度寶萊塢電影的好奇,本報記者在孟買Inos公司的一家影院觀看了印地語電影《Himatwala》,初步體驗到了寶萊塢電影的「單調、神奇」之處。
電影情節「簡單、歡樂」
電影放映前,有一個播放印度國歌的儀式。看到其他人站起來,我們也不由自主地站立,一起傾聽,一起感受那刻的莊嚴肅靜。事後,我們問印度當地人:播放國歌是不是國家的規定?得知「這不是國家規定,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而已。」此時此刻,印度強大的傳統似乎再次得到彰顯。
儘管我們「完全聽不懂」印地語(沒有英文字幕),但絲毫不妨礙我們對這部電影的理解。顯而易見,《Himatwala》是一部典型的寶萊塢電影——一個無所不能、英俊瀟灑的男主角,回到母親落難的家鄉,碰到大莊園莊主的美麗的女兒,兩人從對抗中產生好感,最終突破重圍走在了一起……
當然,這部電影中自然少不了三到四段印度歌舞,而這正是印度電影與他國電影有區別的最顯著、最核心的特色。在一些中國電影變得日趨追求「無釐頭」、「穿越」、「文藝範」、「歷史厚度」面前,長達2個多小時的《Himatwala》,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寶萊塢電影的「簡單、歡樂」。
充分展示印度文化
在這部電影中,無時無刻都在演繹愛情、笑容、眼淚、英雄氣概和武打。那些令人緊張顫慄、令人痛快的復仇,令人感覺荒誕不經的笑鬧,最終結局都是「邪不壓正、皆大歡喜」,這是印度電影「固化」的基本模式。作為博大精深的印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電影非常藝術地向全球展示了印度歷史、文化、宗教、社會等各方面內涵。
其實,印度電影的多數故事劇本靈感都來自《羅摩衍那》和《摩呵婆羅多》兩大史詩的情節和宗教傳說,比如在過分誇張的情節中宣揚報恩復仇、懲惡揚善的主題;一成不變的公式化劇情,深受印度觀眾喜歡。
另外,印度電影之所以流行,還源自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電影都是印度一項很重要的娛樂活動。在印度的大城市裡,即便是最高檔的電影院、最貴的電影票,大概在30元~50元人民幣之間;而在農村,電影票就更便宜。
寶萊塢堅守「本土」
記者觀察
印度電影市場龐大,每年生產800部影片,每天有1200萬人看電影,使印度成為全球無可爭辯的「電影帝國」。有印度導演曾表示,電影院既是印度人的「夜總會」,也是印度人的「神廟」。儘管好萊塢電影橫掃全球,但好萊塢所佔印度的市場份額還不到7%,基本上還處於「寶萊塢一統印度」的局面。
面對西方文化的「全球入侵」,印度沒有在創新中拋棄本土性、民族性,這尤其體現在印度歌舞、音樂方面。雖然印度官方語言是英語,但幾乎所有電影歌曲都是印地語、孟加拉語等民族語言,曲調從來沒有脫離過民族性,固守並維持著印度自己的流行文化。
很多人都說,到了印度不看泰姬陵,不算真正到過印度。而在記者一行看來,到了印度,不去看一場寶萊塢電影,才不算真正到過印度。在記者看來,泰姬陵所代表的只是伊斯蘭文化「入侵」的巔峰之作;寶萊塢所代表的是印度傳承至今的民族文化。如果說好萊塢是「美國的、西方的、全球的」,寶萊塢則完全是「印度的、民族的、本土的」。
我們深感疑惑的是:在印度軟體業發達、印度宗教重視思辨、印度人擅長數學、印度文學充滿幻想的國度,寶萊塢情節為何總是如此千篇一律?或許答案就是:印度電影一直在恪守「簡單地快樂」。信仰力量的強大,讓印度人日常生活「簡單化、快樂化、宗教化」。寶萊塢對「印度+民族+本土」三方面的文化堅守,何嘗不是印度發展潛力所獨有的「軟實力」?(記者:毛玉西 趙東方 駱貴卿 王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