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5 07:34 | 鎮海新聞網
660年前,黃公望在富春江畔繪就《富春山居圖》,任時光變遷,畫作所表達的人文含義,一直影響著後世的思想。
記者了解到,建築版的富春山居圖——富春山館入圍2018年度中國建築工程裝飾獎。同時,該館也是中國美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獲得普利茲克獎後的首個作品。
建築靈感來自黃公望的山水畫
位於富陽江濱西大道159號的富春山居館,由美術館、博物館、檔案館三館合一。富春山館的入口處,連接著曲折的迴廊,樓閣矗立在水邊,屋頂呈現出蜿蜒的弧度,和遠處青山融合在一起,近處水草豐盈,恍然間像是進入了某個遠避世俗的山中村落。
為了表達富春山居圖中的「山居」二字,王澍在建築的裡裡外外都下足了功夫。外部建築從地面到屋頂,用人字頂打造出延綿起伏之感,這是「外山」。走到館內,從入口處往深處走,坡度也慢慢往上,走路也有爬山的感覺,這是「內山」。
「富春山館按照中國傳統的山水序列,在建築本身的整體構築中呈現了近山、次山、遠山瀠洄呼應的構築法則。」王澍坦言,建築靈感來自黃公望的山水畫。
施工歷時近五年,採用23項新技術
富春山館由位於寧波鎮海的建築企業——浙江省二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省二建在建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曾承建了寧波博物館、鎮海海防歷史紀念館、寧波幫博物館等眾多博物館。
富春山館主題結構大體量梁板超高、跨度大、懸挑長,採用碗扣式支撐系統,難度相當之大。「最難的就是建造不規則曲面空心樓這道工序,由於弧度大,局部坡度陡,混凝土澆築難以密實。」工程現場負責人徐可冰介紹,最終集團攻堅克難,採用自密實混凝土等措施,杜絕了空心樓蓋蜂窩、麻面和孔洞的出現。
工程施工歷時近五年,採用了「建築業十項新技術」中9大項23小項,其中創新科研的「超長地下室無縫鋼筋砼結構成套技術」,有效控制地下室超長混凝土結構裂紋的產生,通過浙江省建設科研項目驗收,為國內首創、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只有在中國才能完成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富春山館外立面的石塊,全部是手工打造。工人們用榫頭將石頭切開,捧著水泥填入牆體。館內的竹子模樣的牆面,是將一根竹子劈成七八片,倒模成型再加工成牆面。席紋模樣的屋面,將竹蓆化作原材料,通過倒模讓牆面有竹蓆的紋理感。
在以「歷史框架下的藝術反思」為主題的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工匠們造富春山館的視頻反覆播放,引人矚目。「這些工人可能澆混凝土澆不到最好,但砌石頭個個都是大師,這也是只有在中國才能完成的作品。」王澍自信地說,「富春山館,一定是世界一流的。」
(原標題《王澍的富春山館入圍全國大獎!駐甬企業承建》作者 王珏 王馬飛 施俊傑 胡谷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