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糯香甜的阜寧大糕、酥脆爽口的恆北早酥梨、光澤鮮豔的鹽東羊角椒……12月18日,在鹽城市地理標誌產品的陣陣飄香裡,江蘇省地理標誌工作經驗交流會暨「蘇地優品」直播推介鹽城專場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做好地理標誌保護工作,既是堅持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對於提升受保護產品的品質和出口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生產者收入、保障消費者權益以及保護傳統文化遺產,都具有重要意義。」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保護司地理標誌與官方標誌處副處長朱曉東的一番話擲地有聲,引起在場嘉賓的強烈共鳴。
地標延金標 產業提升「含金量」
一棵梨樹如何做成一條梨產業鏈?現場,鹽城市大豐區恆北村黨委書記李曉霞向記者分享了恆北村的發展經驗:以萬畝梨園為基地,做大做強恆北村早酥梨特色產業,將產業鏈進行前延後伸,發展育苗基地、果品加工、旅遊度假、非遺文創等項目。
產業鏈拉長了,村裡的訂單自然也多了起來。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恆北村於2007年成立大豐麋鹿早酥梨專業合作社。自恆北村早酥梨成為地理標誌後,恆北村的這一舉動吸引了周邊6個鎮9個村2個農場的3000多個農民參與,建成的4000畝果園基地成為全國最大的早酥梨商品生產基地之一。她列舉了一組數據進一步說明:2019年共生產果品4萬多噸,全村創下生產總值1.5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6萬元,其中果品收入就佔到2.35萬元。「地理標誌釋放的磁力效應,讓一個小村也能帶動周邊鄉鎮的經濟發展。」
放眼全省,「地標效應」無處不顯現。「淮安紅椒」帶動約3000戶農民從事紅椒生產,帶動200多戶貧困戶就業;鎮江金山翠芽商標註冊成功後,種植面積增加到1萬畝,吸納農戶1.2萬人;無錫「陽山」水蜜桃自2014年成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以後,鮮桃的產量產值和桃農的年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其中桃農平均每畝產值超萬元,戶均收益15萬元,依託「陽山」水蜜桃鄉村田園主題延伸的觀光、餐飲、旅遊、桃木工藝品等產業規模達數億元……
品名升名品 直播拓寬銷售渠道
「這裡是『蘇地優品』品牌推介鹽城專場直播間,今天將為大家逐一介紹鹽城的地理標誌產品……」12月17日晚,隨著主持人流暢自然的開場語,「蘇地優品」直播推介第四場在鹽城開播。
江蘇九如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阜寧大糕、脆糕等食品,該公司生產經理李成浩是這場直播的第一位好物推薦人,這次他帶來紅糖阿膠、巧克力等最新研製的口味大糕。他告訴記者,原本阜寧大糕銷售市場以江蘇本地為主,如今通過直播,產品銷售渠道和知名度大大拓展。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地理標誌產品91件、地理標誌商標343件,總量位居全國前列。2019年,江蘇地理標誌年產值達2000億元,佔全國地理標誌總產值的五分之一。
如何讓地理標誌這顆明珠在智慧財產權「皇冠」上更加閃耀?全力打造「蘇地優品」省域地理標誌公用品牌無疑是江蘇創新探索、大膽嘗試的「碩果」之一。這是江蘇在全國率先探索的地理標誌網絡宣傳模式,通過好物推薦直播幫助省內各地地理標誌產品快速進入消費供應鏈市場。因為地理標誌這一榮譽光環的加持,加速推進了產品從品名升為名品。數據顯示,「蘇地優品」前幾場直播間已累計為31件地標產品進行推介,參與人數達402萬人次,直接銷售額超333萬元,帶動銷售1070.33萬元。
優勢促發展 激活「地標效應」
「地理標誌產業已經成為一把靚城、強企、富民的『金鑰匙』。」現場,鹽城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戚太龍在宣介時分享了鹽城以工業化思維推動農業產業化,以品牌化路徑引領地理標誌產業規模化、集聚化、高端化的做法。他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地理標誌證明、集體商標51件,保護產品10個,總數位居全省前列,「鹽城龍蝦」成為首批中國歐盟「地理標誌10+10互認」智慧財產權保護項目。
「地理標誌作為一個地區特色產品的代名詞,無疑是最好的『敲門磚』,是農民致富增收的『金鑰匙』,也是傳承區域特色文化的『傳家寶』。」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張傳博說。
在全國率先設立地理標誌註冊培育促進項目、在全國首批開展地理標誌專用標誌改革試點……省知識產權局積極嘗試,在地理標誌的培育、保護等方面推出特色做法。事實證明,這些舉措確實也成為助推江蘇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
「江蘇擁有交通優越、資源豐富等疊加優勢,當然,政府的高度重視也是江蘇在地理標誌這一學科取得好成績的重要因素。」這是北京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智慧財產權發展研究院地理標誌研究中心主任黃賢濤參會的最大感受。而對於如何保持成績不下滑,他提出幾點建議:有關部門繼續加強監管、行業協會提升自律性、企業強化品牌管理。「拿企業來說,獲得了地理標誌資質後,要將這張資格券用好,繼續嚴格把控產品質量關,同時可以將地方特色味道與創意包裝融合起來,在產品中講好文化故事。」
江蘇經濟報記者 劉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