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龍安鄉革新村電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通過直播銷售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龍安柚。邱海鷹攝(中經視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6日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6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智慧財產權助力精準扶貧的有關情況。記者在會上獲悉,目前我國地理標誌產品的相關產值已經突破1萬億元,在已經全部脫貧摘帽的832個貧困縣中,超過六成擁有地理標誌。
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甘紹寧在會上表示,國家知識產權局充分發揮智慧財產權的獨特優勢助力精準扶貧,通過專利技術強農、商標品牌富農、地理標誌興農,探索出將智慧財產權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相融合、共發展的有效路徑。
據悉,國家知識產權局注重智慧財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上線了智慧財產權公共服務網,為貧困地區獲取智慧財產權信息資源、開展信息利用等提供便利。同時,通過與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共同建設的51家在華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著眼區域經濟發展,開展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
國家知識產權局結合農業產業的特點,綜合運用地理標誌商標培育、地理標誌產品認定等智慧財產權工作,指導各地切實推進「培育一個品牌,做強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在審查保護方面,打造地理標誌產品認定以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集體商標註冊申請審查的「綠色通道」,優化審查流程,提高審查效率;在推廣運用方面,2019年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四省藏區等貧困地區開展實施21個國家地理標誌運用促進工程項目。目前已累計直接投入引導資金逾1000萬元,覆蓋17個中西部省份的43個國家級貧困縣。
甘紹寧表示,多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選派幹部到湖南桑植和河北崇禮兩個定點扶貧區縣扶貧掛職,從最初的物資幫扶發展到通過智慧財產權保護運用進行智力幫扶,不斷探索智慧財產權扶貧新路徑。兩地已形成了「專業合作社+品牌+產業+貧困戶」等產銷模式,帶動貧困戶增收創收,以「造血式」扶貧構建扶貧長效機制。
地理標誌是承載特定區域的公共利益,打造地理標誌特色產業是增強造血功能、實現富農興農的長遠之計。
國家知識產權局運用促進司司長雷筱雲介紹說,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以地理標誌運用促進工程為抓手,多措並舉,成效顯著。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五方面:強化上下聯動,形成地理標誌扶貧政策合力;挖掘特色優勢,加強地理標誌產業規劃引領;重視品質內涵,加速地理標誌商標品牌建設;強化利益連接,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加強服務培訓,提升地理標誌扶貧的基礎能力。利用智慧財產權行政人員能力提升輪訓活動等載體,組織開展政策解讀和經驗交流,推動基層從業人員能力快速提升。
(記者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