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的微信群裡突然有個業主發消息說轉賣她住了幾年的小產權房,龍華汽車站附近,65萬小兩房,在周會上,我把這個消息和同事馬克分享了,馬克聽到價格後眼裡散發出一絲光芒。
問了我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你覺得小產權到底能不能買?
不止馬克,很多粉絲朋友都問過這個問題,小產權到底能不能買,大多數人會告訴你,購買有風險,不值得購買等等,過去我也是這麼回答的,但我今天想換個角度來聊聊這個事。
小產權不能買,確實是為你好,理由如下:
1、無法貸款,要一次性付款
2、沒有學位、沒有房產證
3、戶型不合理、居住不舒適
4、升值潛力遠低於商品房
5、拆遷不一定賠付
以上是小產權老生常談的弊端,沒毛病。但凡有選擇,都不想走這一步,就如同馬克一般,但凡他有錢,他也不想買小產權。
當然,有一部分人以一種「賭博」的心態去博拆遷,賭贏了資產不止翻番,賭輸了,就是錢房兩空,這個賭博不僅周期長,風險還特別大。
相信很多人有疑問,小產權不是禁止交易的嗎?怎麼買?確實,明面上禁止交易,背地裡卻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市場,畢竟深圳真的很特殊,小產權是歷史遺留的產物,屢禁但不止。
(深圳小產權還有專門的網站)
因此有必要插播一個真實的案例,2012年我二伯買了觀瀾牛湖的一套小產權,套內70多平米,2018年牛湖被納入城市更新單元,項目由卓越拿下,後續就是談判拆遷,所有小產權都可以賠償,開發商賠付標準1:1.1,綠本變紅本。
這是真實賠付的案例,正因為有成功的賠償案例,明知道有風險,依然有一批人趨利而為,不過也有遇到很多村民反悔,法院不受理,買了小產權後拆遷,沒房也沒賠償,竹籃打水一場空的案例,但在巨大利益面前,依舊有人紅了眼。
小產權沒有法律的護航,抱著「賭博」心態去孤注一擲賭收益的,我還是建議三思而後行。畢竟舊改的不確定性太大,兌現周期長、風險性也太大。
那小產權到底能不能買?這個問題也縈繞在我腦海很久,直到有一次去到沙井調研。
這是一個由於歷史原因,遺留了非常有特色「遺產」的區域,就是有成片的小產權房,並且,這些小產權房做得可以媲美商品房了。
(沙井小產權裕盛華庭)
很多人印象中的小產權房就是那些夾在城中村裡的房子,村民自建然後拿來賣,但深圳其實還有許多是村委集資建的房子,30幾層電梯房、有物業、有社區、和商品房真的沒有太大差別。
(沙井小產權盛芳園)
當我看到沙井盛芳園的時候,我根本沒把它和小產權結合在一起,因為實在太「商品房」了,地下停車場、籃球場、遊泳池、觀賞魚塘、兒童遊樂場、便利店、休閒會所等大社區商品房應有的配套,它都有了,南區北區中間甚至還連著一條空中走廊。
(兒童遊樂場所)
(觀賞池塘)
(休閒會所)
(遊泳池)
(社區園林)
這樣的小產權,縱觀深圳真的沒幾個,這樣的小產權完全不用質疑戶型不合理或居住不舒適,坐在盛芳園休息的那一瞬間,我腦海中浮現:這樣的小產權,為什麼不能買?
(盛芳園和卓越中寰、西薈城一期一路之隔)
盛芳園和卓越中寰只隔了一條馬路,但是盛芳園只有2萬出頭,而卓越中寰已經賣到4萬6,一半以上的價差,真的非常心動吸引,甚至盛芳園的小區環境要做得比卓越中寰還要好。
於是我迅速在腦中算了一筆帳,目前盛芳園主流戶型是95-97㎡的2房,20000元出頭,總價190萬,可以最低5成首付,貸款5年(信用貸),很多人都說小產權需要一次性付款,但有些確實可以操作,所以別槓。
這樣也就意味著首付要拿出95萬,然後每個月月供近2萬。這樣算下來,確實不划算,有100萬的首付,首套完全可以去撬動330萬的房子,可以在龍崗買到3房,甚至還能在一些還不錯的地段買到一房或者二房。
這樣看來,的確不划算。這就引出第二個問題:如果非要買,小產權到底適合什麼樣的人買?
小產權房和商品房一樣都要看地段,地段越好、產品越好,價格就越高。
所以小產權也有價格梯隊,第一梯隊是以南山、福田這些中心地段的小產權,價格去到3-4萬。
越往關外走,價格會越低,但如果產品特別優質,像盛芳園這樣的,價格能上到2萬,其餘一些非村委自建、隱藏在各大城中村裡內的村民自建房,普遍在1-1.5萬/㎡,最低的只有7-8000元/㎡,算下來總價最低50萬就可以買到。
(村委集資小產權價格較高)
(農民房價格較低)
50萬的小產權對標300萬的商品房,巨大的價差是一個誘惑,不斷挑起人們的神經,刺激他們對利益的追逐,買和不買,猶豫不決。
小產權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買,如果非要買,也只適合以下這兩類人:
一、錢多卻沒有投資渠道的。手頭的子彈已經打光,沒有購房名額也不想要投資其他城市的,有多餘閒散資金,願意接受風險投資的,可以買。
小產權的投資,長期看是博拆遷,短期是博租金,一個地段不錯的小產權,租金回報率比住宅高的多,南山一套小產權,42平米的一房總價82萬,租金能去到4000-4500元,一年的租金收入是4.8萬,租金回報率為6%,而商品房的租金回報率只有2%-3%左右,算上每年10%左右的租金增長,這樣一套小產權不到15年就可以兩清。
而關內的舊改拆遷,往往拉鋸10年以上,這10幾年,基本可以把當初買的小產權本金賺回,後續如果拆遷,博贏了,那就是巨賺,就算是沒得賠,也不算虧,畢竟當下的許多理財產品基本都跑不贏通脹。
這類錢多且不擔心風險的人群,其實小產權也是投資的一種方式,賭贏了賺得更多。
二、沒有學位需求、不考慮入戶、純考慮自住的剛需自住。
馬克對小產權非常心動,為此也大概算過一筆帳,馬克現在住在一個3000元/月的單間,一年租金支出是3.6萬,而關外稍微便宜的一房一廳的小產權,總價50萬,自己住滿13年就回本,期間他住的空間更大更舒適,也可以不用搬家,不用接受房東的隨意漲薪,還能在這座城市找到些許的安全感,對於還是單身的馬克而言,沒什麼不好。
(小產權也帶裝修)
如果去買商品房,馬克50萬隻能作為首付,加槓槓能撬動160萬總價的房子,也能買個小戶型的一房一廳,但馬克也要因此背上每月6000多的月供,這對於剛畢業1-2年的馬克而言壓力過大,而小產權不需要月供,一次買斷後沒太大負擔。
此外,當下深圳的換房成本很高,如果馬克一開始就買了深圳的小戶型上車,這類產品未來不是深圳的主流戶型,漲幅肯定不會太高,算上利息成本和機會成本、貸款成本和換房成本,5年內這套房不漲就等於虧。
再往深了想,如果小產權沒有拆遷,馬克可以一直住,期間如果有了更多存款,還可以直接買商品房,首套名額未用,依然是3成首付,小產權還能出租出去做房東,如果拆遷了,是一個以最低成本博紅本的機會,如果拆遷沒有賠償,在做足合同、公證的情況下,還是能拿回當初小產權購房款,即使虧,也沒虧太慘。
所以能不能買小產權,最終還是要歸結於什麼目的,並且要衡量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做出最適合自己的考慮。
依然還是開頭那句話,如果去博,風險太大,當下還是以穩健的投資為主,但如果放開心態,買小產權自住也沒有那麼糟糕,單身自住不考慮學校,資金也有限,背不起貸款也沒有合適的投資渠道,當下用一筆錢解決居住問題,也沒不好。
正所謂亂花漸入迷人眼,依然是各花入各眼。
經常出去調研,有一次遇到一個滴滴師傅,在寶中有一套商品房,在固戍有2套小產權房(村委自建),他說當時買的時候只要5-6000元,現在已經2萬左右了,2房租金在4000元,他笑嘻嘻說,早知道當初多買兩套。
我們經常告誡許多購房者,小產權風險太大,因為大部分人沒有做全面考慮和了解小產權市場,未知的風險太大,所以普通人不建議去碰小產權,一不留意血本無歸。
但很多人都不清晰自己的資產該如何配置,未來和當下最佳的選擇方式又是什麼,如果你在購房道路上有些迷茫和更細節的購房問題,可以添加文末二維碼房產諮詢師進行諮詢了解。
最後再說一句,小產權有風險,如果非要買,要買大型樓盤、村委集資的,別碰城中村的村民自建房。
如果我們把小產權變得感性化一點,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我知道它隨時可能會變成一堆頹門敗瓦,但我還是慶幸它給了我一個家。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大鬍子說房。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