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詞與樂的結合是中國音樂文學史上最典型的形態之一。詞的體質特性和聲律特點都受到燕樂的深遠影響,它的發展經歷了從先秦歌舞、漢魏百戲、隋唐戲弄到宋雜劇、金院本的漫長過程。因而從真正意義上講,戲曲出現於宋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依賴於宋代蓬勃發展的商品經濟和獨有的商業文化,另一方面,它又非常明顯的收到了"本是同根生"的音樂文學"曲子詞"的影響。
圖|清明上河圖
一、詞與樂的關係不斷發展變化,在文人詞創作的早期,就存在著對於音樂律和文學格律兩方面的要求,"平民"氛圍的營造與受眾主導地位的確立
曲子詞簡稱叫詞,和音樂有著密切的關係,是配合音樂演唱的,即所謂"詞即曲之詞,曲即詞之曲"唐五代時期,歌詞創作主要是為了應歌合樂,樂主而詞從,倚聲填詞成了公認的法則。從敦煌民間詞到唐五代文人詞,詞與樂的關係日益緊密,其間演進之跡十分明顯。體制、格調以及風格等各方面都尚未定型,詞與樂的結合也相對鬆散。許多詩歌形式都走過條類似的道路:來自民間,質勝於文一文人加入,逐漸成熟一聲情井沛,文質彬彬一過於雕琢,文勝於質一曲高和寡,歸於式微。
曲子詞本源自民間,它的孕育和發展都是在平民文化的背景下發生的,因此,廣大民眾從一開始就在詞曲消費中佔據著主導地位,詞也由此具有了濃重的平民化的色彩。一方面,平民文藝必須具有尖新動人的視聽效果,能夠給予觀眾新鮮刺激的感官享受。比如兩宋市井間存在著包括曲詞表演在內的各色伎藝,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載,當時北宋東京的文藝演出市場異常活躍,所謂"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裡","奇巧百端,日新耳目"。
這些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的"諸色伎藝",正是迎合了市民階層求新求異的心理,通過直接訴諸耳目的娛樂形式來緩解生活的重壓帶給人們的艱辛和苦難。另一方面,市民文藝又必須反映市民的生活,符合他們的審美趣味和人生理想。從側面反映了兩宋時期市民文化對主流文化的巨大衝擊力,作為當時的流行歌曲,許多唐宋詞又與市民自身的生活緊密相連,適應著他們的人生理想。
曲子詞在民間市並也是一種表演伎藝,處在激烈的競爭之中。唱詞藝人為了保持競爭力,必須使自已的表演儘可能地動人耳目,而詞篇幅短小,倘若用單純的小唱會因缺乏變化而逐漸被擠出城市大眾文藝的舞臺。因此,在瓦舍勾欄。曲子詞的表演常常與歌舞、說唱結合在一起,如纏達、唱賺、諸宮調等,這些表演形式成為戲曲發展的藝術淵源。
2、 詞與樂的關係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演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影響了詞體本身的性質特徵,也決定了詞體的演化和蛻變
音樂與詩歌相結合的傳統在我國歷史悠久,"詩經"、"楚辭"、"南北朝的樂府民歌"等音樂文學都可以稱之為廣義的"流行歌曲"。曲子詞本源自民間,晚唐五代是一個"亂世",但卻又是一個刻意追求感官享樂的時代,尤其是相對安定的西蜀和南唐,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市井小民,無不沉醉在對世俗歡娛的追逐中。曲子詞在這種繁華卻墮落的城市經濟的催化下,逐漸成熟了。
音律依附於隋唐燕樂體系而慨括、產生,在一定的時期內,對詞作的填制起到了重要的規範作用。但是,伴隨著燕樂的逐漸失墜,詞樂原貌難以復現,多數文人填詞已難依音律。面且與詞的文本相比較,詞樂具有極強的流變性,樂工歌妓追慕時尚,屢創新腔,雖然協樂動聽,但卻詞語塵下,纏令、嘌唱之曲與張炎等人堅守的古曲已韻格迥異。如此必然導致文人與歌場的疏離,他們將詞體創作逐步演變成自由吟詠的詩歌形式,音律的要求也日漸被文學格律的規範所取代。
詞至北宋而一改唐五代詞單一的風格韻味,形成"茫茫九派流中國"的多風格、多流派的局面,這與當時新調競繁的背景有著直接的關聯。在詞與樂關係的處理上,宋初小令詞人謹守唐五代"聲聲而自合鸞歌"、"字字而偏諧風律"的填詞規範,不但嚴辯音律,且逐漸對歌詞的字聲格律提出要求。
所謂"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辭則謂之歌。"這一方面是由於詞與樂關係日益緊密,音律的高低清濁變化必然對聲律有所要求;另一方面,唐宋詞的格律化又使詞脫離音樂成為可能,為詞與樂的最終分離打下了伏筆。
事實上,唱詞之風不但是唐五代和北宋詞壇興旺發達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在繁華過眼而只有餘音繞梁的南宋詞壇,它依然對詞(尤其是民間詞)的創作與傳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反過來,歌詞創作與傳播的繁榮又促進了樂曲的創新和發展。
在不同的社會階層和不同的文化氛圍中,詞經歷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過程:在文人階層,詞日益脫離音樂——尤其是民間音樂,不斷地詩化,最終成為詩歌的"別格";但在市井民間,詞卻日益朝著"曲子"的方向演進,商業文化的運行機制、市場化的創作和傳播環境,促使詞趨於表演化和複雜化,是城市大眾的文化消費要求孕育並支持了獨具個性的詞的產生和繁榮,現在又促使它進一步演化。
三、詞體曲化,使本脫胎於民間伎藝的曲子詞重又回到了民間,並賦予它以更加生動、更加通俗的方式。
詞體曲化,其間經歷了非常複雜的演化過程。首先,從文士創作心態來看,他們依調填詞,但是又不甘心被音樂所拘縛,在音樂與文學的對立統一中,最終還是更加強調文學的特性。士大夫之詞分為兩類,它們的區別,除了內容格調之外,也存在著重樂輕文與重文輕樂的矛盾。作為合樂歌唱的詞,具有詩與樂的雙重身份。
詩是語言的藝術,用意義具體確定的語言來塑造形象抒寫情感:樂則是聲音的藝術.通過樂音的節奏旋律來表達情感、捕捉對象。作為詩與樂結合的形式,詞體的音樂美又具有其獨特性。而"曲子詞"正是這一完美結合的優秀產物,通過由音樂來演唱的詞,不僅更加具有感染力,還變得更加親民,同時也使得詞的的傳播方式更加廣泛,一定程度上,加快詞的傳播速度,同時也讓佔社會較大比例的平民階級,正式加入到這一"文化家庭"之中。
南宋民間詞的表演形式日益多樣化,這不但使市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為新樂種、曲種、劇種的興起提供了新的養料。南宋以來,城市經濟持續發展,民間音樂藝術的種類更加多元化。不斷增長的大眾文化需求和詞與樂自身的發展規律,呈現出明顯的向"曲"過渡的趨勢。
不僅如此,作為一種聲與色完美結合的文藝活動,唱詞表演還頻繁出現於花坊柳陌、茶樓酒肆、官邸豪宅、皇宮禁院,不少詞曲甚至傳入少數民族地區和國外。其參與人數之多、流傳面之廣,是我國古代其他時期的流行歌曲難以企及的。詞曲在音樂方面的承傳為民間詞向曲的過渡提供了極大便利。同時,南宋民間詞中"歌舞雜劇唱賺之類"與曲在體式上的諸多相似之處,也使詞的曲化過程更加自然,更加順理成章。
曲子詞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巨大的藝術魅力為後人所首肯和稱頌,他們將其與楚辭、漢賦、唐詩、元曲等文學樣式並稱為"一代之勝"。如果把曲子詞理解為一種音樂文學,那麼,在由詞而曲的演變過程中,它都以新的,同時也是更加生動、更通俗的方式存在著。
參考文獻:
《文盛武衰宋朝歷史一瞥》
《行走在宋代的城市》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