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宋代「曲子詞」在宋代的發展,帶你捋清古代華夏文學的脈絡!

2020-12-13 歷史特別分享

前言

詞與樂的結合是中國音樂文學史上最典型的形態之一。詞的體質特性和聲律特點都受到燕樂的深遠影響,它的發展經歷了從先秦歌舞、漢魏百戲、隋唐戲弄到宋雜劇、金院本的漫長過程。因而從真正意義上講,戲曲出現於宋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依賴於宋代蓬勃發展的商品經濟和獨有的商業文化,另一方面,它又非常明顯的收到了"本是同根生"的音樂文學"曲子詞"的影響。

圖|清明上河圖

一、詞與樂的關係不斷發展變化,在文人詞創作的早期,就存在著對於音樂律和文學格律兩方面的要求,"平民"氛圍的營造與受眾主導地位的確立

曲子詞簡稱叫詞,和音樂有著密切的關係,是配合音樂演唱的,即所謂"詞即曲之詞,曲即詞之曲"唐五代時期,歌詞創作主要是為了應歌合樂,樂主而詞從,倚聲填詞成了公認的法則。從敦煌民間詞到唐五代文人詞,詞與樂的關係日益緊密,其間演進之跡十分明顯。體制、格調以及風格等各方面都尚未定型,詞與樂的結合也相對鬆散。許多詩歌形式都走過條類似的道路:來自民間,質勝於文一文人加入,逐漸成熟一聲情井沛,文質彬彬一過於雕琢,文勝於質一曲高和寡,歸於式微。

曲子詞本源自民間,它的孕育和發展都是在平民文化的背景下發生的,因此,廣大民眾從一開始就在詞曲消費中佔據著主導地位,詞也由此具有了濃重的平民化的色彩。一方面,平民文藝必須具有尖新動人的視聽效果,能夠給予觀眾新鮮刺激的感官享受。比如兩宋市井間存在著包括曲詞表演在內的各色伎藝,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載,當時北宋東京的文藝演出市場異常活躍,所謂"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裡","奇巧百端,日新耳目"。

這些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的"諸色伎藝",正是迎合了市民階層求新求異的心理,通過直接訴諸耳目的娛樂形式來緩解生活的重壓帶給人們的艱辛和苦難。另一方面,市民文藝又必須反映市民的生活,符合他們的審美趣味和人生理想。從側面反映了兩宋時期市民文化對主流文化的巨大衝擊力,作為當時的流行歌曲,許多唐宋詞又與市民自身的生活緊密相連,適應著他們的人生理想。

曲子詞在民間市並也是一種表演伎藝,處在激烈的競爭之中。唱詞藝人為了保持競爭力,必須使自已的表演儘可能地動人耳目,而詞篇幅短小,倘若用單純的小唱會因缺乏變化而逐漸被擠出城市大眾文藝的舞臺。因此,在瓦舍勾欄。曲子詞的表演常常與歌舞、說唱結合在一起,如纏達、唱賺、諸宮調等,這些表演形式成為戲曲發展的藝術淵源。

2、 詞與樂的關係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演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影響了詞體本身的性質特徵,也決定了詞體的演化和蛻變

音樂與詩歌相結合的傳統在我國歷史悠久,"詩經"、"楚辭"、"南北朝的樂府民歌"等音樂文學都可以稱之為廣義的"流行歌曲"。曲子詞本源自民間,晚唐五代是一個"亂世",但卻又是一個刻意追求感官享樂的時代,尤其是相對安定的西蜀和南唐,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市井小民,無不沉醉在對世俗歡娛的追逐中。曲子詞在這種繁華卻墮落的城市經濟的催化下,逐漸成熟了。

音律依附於隋唐燕樂體系而慨括、產生,在一定的時期內,對詞作的填制起到了重要的規範作用。但是,伴隨著燕樂的逐漸失墜,詞樂原貌難以復現,多數文人填詞已難依音律。面且與詞的文本相比較,詞樂具有極強的流變性,樂工歌妓追慕時尚,屢創新腔,雖然協樂動聽,但卻詞語塵下,纏令、嘌唱之曲與張炎等人堅守的古曲已韻格迥異。如此必然導致文人與歌場的疏離,他們將詞體創作逐步演變成自由吟詠的詩歌形式,音律的要求也日漸被文學格律的規範所取代。

詞至北宋而一改唐五代詞單一的風格韻味,形成"茫茫九派流中國"的多風格、多流派的局面,這與當時新調競繁的背景有著直接的關聯。在詞與樂關係的處理上,宋初小令詞人謹守唐五代"聲聲而自合鸞歌"、"字字而偏諧風律"的填詞規範,不但嚴辯音律,且逐漸對歌詞的字聲格律提出要求。

所謂"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辭則謂之歌。"這一方面是由於詞與樂關係日益緊密,音律的高低清濁變化必然對聲律有所要求;另一方面,唐宋詞的格律化又使詞脫離音樂成為可能,為詞與樂的最終分離打下了伏筆。

事實上,唱詞之風不但是唐五代和北宋詞壇興旺發達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在繁華過眼而只有餘音繞梁的南宋詞壇,它依然對詞(尤其是民間詞)的創作與傳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反過來,歌詞創作與傳播的繁榮又促進了樂曲的創新和發展。

在不同的社會階層和不同的文化氛圍中,詞經歷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過程:在文人階層,詞日益脫離音樂——尤其是民間音樂,不斷地詩化,最終成為詩歌的"別格";但在市井民間,詞卻日益朝著"曲子"的方向演進,商業文化的運行機制、市場化的創作和傳播環境,促使詞趨於表演化和複雜化,是城市大眾的文化消費要求孕育並支持了獨具個性的詞的產生和繁榮,現在又促使它進一步演化。

三、詞體曲化,使本脫胎於民間伎藝的曲子詞重又回到了民間,並賦予它以更加生動、更加通俗的方式。

詞體曲化,其間經歷了非常複雜的演化過程。首先,從文士創作心態來看,他們依調填詞,但是又不甘心被音樂所拘縛,在音樂與文學的對立統一中,最終還是更加強調文學的特性。士大夫之詞分為兩類,它們的區別,除了內容格調之外,也存在著重樂輕文與重文輕樂的矛盾。作為合樂歌唱的詞,具有詩與樂的雙重身份。

詩是語言的藝術,用意義具體確定的語言來塑造形象抒寫情感:樂則是聲音的藝術.通過樂音的節奏旋律來表達情感、捕捉對象。作為詩與樂結合的形式,詞體的音樂美又具有其獨特性。而"曲子詞"正是這一完美結合的優秀產物,通過由音樂來演唱的詞,不僅更加具有感染力,還變得更加親民,同時也使得詞的的傳播方式更加廣泛,一定程度上,加快詞的傳播速度,同時也讓佔社會較大比例的平民階級,正式加入到這一"文化家庭"之中。

南宋民間詞的表演形式日益多樣化,這不但使市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為新樂種、曲種、劇種的興起提供了新的養料。南宋以來,城市經濟持續發展,民間音樂藝術的種類更加多元化。不斷增長的大眾文化需求和詞與樂自身的發展規律,呈現出明顯的向"曲"過渡的趨勢。

不僅如此,作為一種聲與色完美結合的文藝活動,唱詞表演還頻繁出現於花坊柳陌、茶樓酒肆、官邸豪宅、皇宮禁院,不少詞曲甚至傳入少數民族地區和國外。其參與人數之多、流傳面之廣,是我國古代其他時期的流行歌曲難以企及的。詞曲在音樂方面的承傳為民間詞向曲的過渡提供了極大便利。同時,南宋民間詞中"歌舞雜劇唱賺之類"與曲在體式上的諸多相似之處,也使詞的曲化過程更加自然,更加順理成章。

曲子詞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巨大的藝術魅力為後人所首肯和稱頌,他們將其與楚辭、漢賦、唐詩、元曲等文學樣式並稱為"一代之勝"。如果把曲子詞理解為一種音樂文學,那麼,在由詞而曲的演變過程中,它都以新的,同時也是更加生動、更通俗的方式存在著。

參考文獻:

《文盛武衰宋朝歷史一瞥》

《行走在宋代的城市》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相關焦點

  • 馬東瑤:歐陽修的文學教育與宋代文學的發展
    作為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是發動詩文革新、奠定宋代文學新貌的領袖人物,而這種體現新的時代特質的文學之所以能薪火相傳地發展下去,和歐陽修不遺餘力地進行文學教育有著莫大關係,它與歐梅文人集團的創作實踐相互呼應
  • 中國語言文學文庫 |《宋代文章學與文體形態研究》:宋人智慧的承載
    ,詩歌、散文、小說等等,種類也在隨著我們年齡和認知能力的發展趨於多樣化。 宋代文章學深入細緻地探討了文體、文類的區別,每種體質的源流、性狀、功用、風格、作法等。每一種編輯體例的確定,都隱含著細膩的文體、文類觀念。具體說來,宋代文章學的研究方向表現為編纂總集或別集時的分體、分類方式。對文章學研究學者來說,宋代文章學是必須深入探索的重點。
  • 宋代文學「雅」俗共賞,究其原因,是何種變化形成這種文化差異?
    在璀璨的文化長河當中,宋代文學一直處於出類拔萃的地位,同時也佔據了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席之地。其實宋代文學更多的是以"雅"為主,輔之以俗,其根本原因主要還是受制於當時的文化根基,一方面,宋朝時期,科舉制度得到了發展,而許多文人墨客進入了仕途,同時,宋朝時期的經濟水平達到了空前規模,大面積的世俗文化就此產生,在文化演變的基礎之上,宋朝的文學也隨之發生著變化。
  • 宋代文學的主要成就,散文創作進入鼎盛時期
    散文是一種文學體裁,泛指抒發作者情感的文章。散文沒有什麼固定的格式,寫作手法多種多樣。散文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北宋初年,為了和駢文進行區分,把不講究押韻對偶的文章,統稱為散文。在古代,除了詩詞歌賦以外的文體,都可以稱為散文。
  • 別具一格的的宋代玉器
    宋代古人對玉器的喜愛程度並不亞於戰漢時期。宋代玉器-玉禮器、玉佩飾、玉雕童子、特色玉器及仿漢玉器各具特色。紫色百合香為您細說別具一格的宋代玉器。一、宋代玉器-玉禮器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宋代玉禮器主要有玉璧、玉琮、玉圭、玉冊等。
  • 宋代的理學學派與地域學統
    或者搜索公眾號:「cssn_cn」  中國學術史上所說的「學統」概念,形成並興起於宋代,這和理學思潮是由地域性學派構成的特點分不開。從字面意義上說,「統」有兩種含義:其一,指學術的正統,即清人熊賜履在《學統序例》所說:「統者,即正宗之謂,亦猶所為真諦之說也。」
  • 中國古代有技術、無科學?那說的肯定不是「科教興國」的宋代
    那麼,本文現在就帶你來一探究竟!——經濟史學家:馬克斯.韋伯造紙術和印刷術在宋代的技術革新極大的降低了書籍成本,書坊如雨後春筍遍布各地。宋代的文化事業因此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文化的發展不但繼續反哺了科技,還極大推動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
  • 宋代理學
    宋代是我國在戰國之後在哲學史上又一個繁盛的時代。理學便是這個時代的標誌和成就,不僅影響了當時的中國,還對周圍國家以及後世中國的文化文學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理學的產生來自於當時人們對新事物的追求,對改變的渴望。魏晉之後,玄學佛教開始興盛,而儒學卻因為一些不足被排擠甚至被拋棄。
  • 宋代遺珍:故宮博物院的宋代瓷器,五大名窯之精品!
    #宋代五大名窯#「藏」在故宮博物院的宋代五大名窯five famous kilns「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體系完備、涵蓋古今、品質精良、品類豐富。現藏於陶瓷【新石器時代-清(含瓷片)】共375434件。汝窯five famous kilns北宋後期
  • 知否知否,宋代點茶,清飲開端
    該劇以宋代為朝代背景,劇中還原了「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宋代文人雅致「四藝」,給觀眾展示了幾千年前的茶文化,尤其是宋代人的點茶方式。看來,宋代建盞, 魅力無窮啊。清飲方式的開端中國的茶,有「唐煮宋點」之說。什麼意思呢?
  • 宋代休假制度:不止現代有假休,古代也有黃金周
    實際上,休假制度源遠流長,它自秦漢時期便產生,至宋代發展完善,對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宋代的休假制度內容豐富,涉及宋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是了解宋代社會日常生活的重要途徑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古代休假制度的轉型期,既延續了秦漢的休假制度,又奠定了唐朝休假制度形成的基礎。這一時期的休假制度分為法定休假和臨時休假,出現了法制化趨勢,官員如果在辦公時間有其他事情要處理,就必須向上級提出申請,待上級批准後才能處理自己的事情。唐代的休假制度在類型和方式上出現了新的特徵,這一時期是古代休假制度的發展期。
  • 宋代文化:宋代文士代筆行為摭談
    宋代皇帝的著述大多都是臣子代撰的,以至於宋仁宗親手寫了一部《洪範政鑑》,竟被人看作一件十分稀罕的事。清人劉聲木在《萇楚齋隨筆》中說:「北宋仁宗皇帝御纂《洪範政鑑》十二卷……帝王撰述,大半為臣工所編纂,此獨出於仁宗御撰,亦千古所稀有也。」可見,臣子為皇帝代筆現象之普遍。 古代落舉文人,或出於改善生存條件的考慮,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不得已在官府中做幕賓。
  • 行知讀書會|盛世之清尚,茶與宋代社會生活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宋朝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度,市民生活繁榮,文化藝術更是走向巔峰。11月28日,行知讀書會正式打開「宋人生活季」第一集,邀請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博士、國家高級茶藝師張海嵐做客,與讀者分享宋代的茶文化,透過「茶」之道再現宋人的生活美學。
  • 實用性與觀賞性並存,聊聊宋代燈具發展的時代特色
    等到唐代,蠟燭的使用範圍稍微廣泛了一些,士族階級基本都能夠使用了,因此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關於蠟燭的記載。如「何當共剪西窗燭」、「蠟炬成灰淚始幹」等等。雖然蠟燭在宋代也是奢侈品,但是由於蠟燭比油燈更加清潔明亮,因此貴族官僚多用蠟燭照明。
  • 宋代點茶登陸紐約時代廣場
    作為茶葉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願同各方一道,推動全球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鑑,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五月下旬,一幅與眾不同的茶人影像出現在紐約市著名的時代廣場大屏幕上,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進行著國際間的茶文化交流。說到與眾不同,是因為畫中使用的茶具,並非尋常所見。
  • 宋代入贅婚姻:古代婦女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贅婚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對中國古代傳統婚姻制度的顛覆,中國傳統婚姻歷來強調男婚女嫁,門當戶對,而贅婚卻反其道而行之,以男子入贅妻家為主要表現形式。 就現有歷史文獻來看,贅婚發端於戰國時期,在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發展後,宋代入贅婚姻已經出現了新的變化,並在民間社會中具有了極大的普遍性。下面,本文就將對宋代入贅婚進行大致略論。
  • 宋代的話本、中國古代最早的白話小說、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宋代的話本、中國古代最早的白話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說的是:宋四公和趙正、侯興、王秀在東京城內大顯身手,偷走了視錢如命、為富不仁的張員外家中的珠寶,盜去了錢大王府中的玉帶。
  • 雕版印刷盛行及活字印刷術發展,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民族特色
    宋代是個中國古代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雕版印刷的盛行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與發展大大影響了當時印刷業的發展,尤其是書籍裝幀設計的影響。由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印刷技術的飛速發展,從而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色。
  • 宋代女性的內衣有好多種類
    蔽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內衣的發端,為後來內衣形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古代內衣文化的歷史發展不像歷朝歷代外衣服制那樣富有章程制度,而是以一種含蓄朦朧,若隱若現來抒發對美好、情感及身體表現的願望。在每個重大的歷史時期,伴隨著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內衣文化也會追逐世風,被寄予不同朝代的人文精神。
  • 李建軍:中國古代小說的人物塑形與敘事倫理——以宋代小說為考察中心
    黃霖先生認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基點就是『原人』,不但從『人』出發和最終服務於『人』,而且其理論的構建也是與『人』的內在精神與外在的面貌密切相關的。」並進一步引申道:「研究中國古代的小說與小說理論時,是否能走自己的路,探索與總結一種立足在本土的而不是照搬或套用西方的、以論『人』為核心的而不是以論『事』為中心的理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