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出日語文摘版:中日關係雖緊張,但文化交流不能斷

2020-12-17 澎湃新聞

《知日》出日語文摘版:中日關係雖緊張,但文化交流不能斷

澎湃新聞

2015-02-02 10:31 來源:澎湃新聞

紀伊國屋書店新宿本店。

       《知日》雜誌在今年1月出了日語文摘版《知日——為何中國人喜歡日本》,並由潮出版社出版發行。

       據主編蘇靜介紹,《知日》在中國的發行量達到了每期5~10萬冊,已有穩定的讀者群,這說明中國對日本的文化和生活抱有強烈興趣的年輕人正在增加。

       作為《知日》日語文摘版的策劃人毛丹青教授指出,「中日兩國關係雖然緊張,但政治不過是文化現象之一,以中日政治關係不好為理由,截斷整個文化交流的做法是不對的。」

       有關《知日》的消息,日本NHK電視臺、TBS電視臺、每日放送電視臺,以及《東京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各大報都做了相應的報導。2月2日發行的著名《AERA》周刊(朝日新聞發行)的人物故事《現代的肖像》也報導了毛丹青以及《知日》雜誌,同日發行的《潮》綜合月刊雜誌也刊登了《知日》主編蘇靜的長篇專稿。據悉,由北京日本人會主辦的《知日》日語文摘版新聞發布會也將於2月14日在北京市內舉行。

       毛丹青教授說:「到日本旅遊的中國遊客越來越多,但訪問中國的日本遊客和留學生卻越來越少,中國人希望知道日本,而日本人的目光卻避開了中國,尤其是對當代中國的文化喪失了興趣,這也是為何這麼多年中國的當代小說電影戲劇等文化作品遭冷漠的原因之一。」這個情景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人深知美國,而美國沒想「知」曉日本酷似。但是,日本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到1979年出現了《Japan as number one(日本世界第一)》的暢銷書。日本竭盡全力地了解美國,結果在汽車和電器等眾多產業方面勝出。其實,這就是「知」之落差所致。

JUNKUDO書店池袋本店。

       不過,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情況發生了逆轉。「讀一下賈伯斯的自傳就會明白為什麼日本沒有誕生出iPhone、iPad了。它體現出一種東方精神,然而為什麼日本卻沒能創造出這樣的劃時代產品呢?這是怠慢了『知彼』的後果。1980年代日本IT領域之所以被美國拉開了距離,就在於『日本世界第一』的自高自大思想作怪,失去了對美國,包括對外部世界的關心而導致的。」毛丹青說,相反,賈伯斯等人憧憬日本文化,甚至修煉「禪 ZEN」,老師是日本人,一直對日本懷有濃厚的興趣。

       日美之間這種「知」的落差,如今也存在於中日兩國之間,日本人應該更多地關注中國。

       有日本記者問毛丹青教授,《知日》日語文摘版策劃的初衷是什麼,毛丹青回答:這個想法是在東京成功申辦奧運會的2013年秋天才產生的,日本因「Omotenashi(無微不至的款待)」的路演而發生了變化。在書店,除了以「反華」「厭韓」為主題的書籍,幾乎一夜之間又新添了鼓吹「日本了不起」、「日語多美麗」、「日本比其他民族優秀」的書籍,鋪天蓋地出現在書店醒目的位置。這時,我覺得有必要把站在外部立場獲取的日本真實形象,用既不諂媚也不貶損的態度,原原本本地告訴日本人。

       毛丹青表示,希望中日兩國的年輕人能構建起「知」的體系,「政治關係不順利,似乎就要否定整個文化。但實際上正相反。政治其實不過是文化現象的一部分。政治出現問題,全盤否定文化是不對的。」

以下為《知日》過刊封面及內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知日

相關推薦

評論(25)

相關焦點

  • 中華網攜手吉大、CRI日語部成功舉辦中日文化交流沙龍
    北京2016年6月22日電 /美通社/ -- 6月13日,由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中華網、CRl日語部共同主辦的主題為「跨文化交際中的中日文化交流但是在近代中國對外國文化的學習呈現了一種被動形勢。傅教授表示中日文化交流說起來源遠流長,從公元前300年,日本的民生時代,到現在2000多年。 關於這方面的記載是200字左右,真正的中日文化中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遣唐使。
  • 日本培養「知日派」撬動美國 編織細密關係網
    文章稱,日本還在探討利用社交網站(SNS)創建「知日派」社區,發布日本政府及世界各地與日本相關的活動信息,讓「知日派」人士間的交流更活躍。「日本人是很講人脈的」,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2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日本歷來重視抓人頭、抓年輕人、抓人文交流,這是一貫的。原來日本各部門各有各的人脈,現在是打算充分利用。」
  • 日本作家野島剛談中日關係中常見的幾種誤解
    野島剛認為,在目前的情勢下,首先要正視一件事:中日之間的國民感情,並沒有那麼理想化。而要作出改變,也不能保持不切實際的期待,需要每個人一點點慢慢地去改進。「中國人和日本人,我們儘量不要站在反日、反華,或者排日、恐華的立場上去,甚至親日、親中這種詞彙要忘記,儘量以知日、知華,或者羨日、羨華,看到對方的優點和好處。這樣才是理解的開始。」
  • 第一屆成都中日交流之窗日語演講大賽在成都舉行
    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10日電(廖雪芝)由四川省外事僑務辦公室中日會館、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第一屆成都中日交流之窗日語演講大賽決賽6月10日舉行。來自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5所高校的學生參加了本次比賽。
  • 好書推薦:《知日·和製漢語》特集
    導語:《知日·和製漢語》特集,你可知道中國人離開「和製漢語」,幾乎無法說話?現代漢語中,究竟多少來自日語?那些中國人不認識的漢字,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內容簡介 · · · · · ·《知日和製漢語》特集是《知日》系列的第28本!隋唐時期,日本學習了中國的漢字,發揚了自己的語言;明治時期,日本用漢字翻譯西洋文獻,中國又將它們吸收回國,壯大了漢語的內涵。漢字的一來一往,牽連出兩個國家一衣帶水的聯繫。透過對中日兩國漢字的比較,還可以了解文字背後的國家文化。
  • 《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出版30周年
    新京報快訊(記者 蕭軼,實習記者 瀋河西)對中國日語學習者來說,首選的教材是哪本?答案幾乎是唯一的:《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自1988年出版以來的30年裡,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與日本光村圖書出版株式會社合作編寫的《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累計發行近1500萬套,讀者數量突破一千萬人,在中國日語自學者中,有80%以上的人選用《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作為自學教材,有60%以上的業餘日語學校和培訓機構以《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為教學用書。
  • 廣外舉辦「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文化交流節」
    廣外舉辦「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文化交流節」金羊網  作者:孫唯  2018-11-24 金羊網訊 記者孫唯、實習生焦文慧、通訊員袁倩倩報導 11月24日,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日語語言文化學院
  • 聚焦中日關係——北京日語教育界忘年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原標題:聚焦中日關係——北京日語教育界忘年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北京日語教育界忘年會12月26日在清華大學舉行。會上,由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主任徐一平教授介紹了中國的日語教育現狀及前景,同時由外交部亞洲司日本處處長薛劍就中日關係發展的走勢進行了分析。來自北京地區各大高等院校的日語教師等100多人參加了會議。
  • 震不斷的中日民間交流紐帶|日本|大賽|學習日語_網易新聞
    三場大賽的相同之處,是賽題涉及領域廣泛,涵蓋了歷史、文化、政治、經濟、體育、社會、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前來觀賽的日本科學協會會長大島美惠子等日本友人和國內的日語界學者,對中國學生不斷提高的日語水平和豐富的涉日知識表示驚訝,並對參賽隊伍的發展壯大感到欣慰。大島美惠子在評價本次大賽與以往的不同時說:「我們非常重視與青年的交流。
  • 2007中日青年交流座談會(實錄)
    但是整個對我來說,我是搞語言的,語言的角度來說中日關係是特別的關係,不像日本、美國的關係,日本是一千年的歷史都靠中國來發展。所以日本50%都是漢語,大部分的基礎還是漢語的。可以說日語當中最早的語言是來自中國的,沒有中國,沒有現在日語的詞彙量。
  • 一套合作圖書所折射的中日交流40年
    上世紀80年代初,一些膽子大的日本文化企業開始踏上開禁不久的中國大陸,探尋著各種合作機遇。光村社是一家位於東京的中型出版機構,體量並不大,卻是日本國語教科書出版領域的佼佼者。據近年一份統計顯示,光村版的小學日語教科書一直佔據著日本50%-70%左右的市場。他們是最早來華尋求合作的日本出版企業之一,起初是盯住了中國數量龐大的中小學生這個潛在市場。
  • 日媒:中國媒體加強日語欄目策劃 推動中日民間交流
    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導 日媒稱,在中國,用日語進行傳播的媒體顯示出獨特的影響力。它們都是中國的官方媒體,以網絡新聞或雜誌的形式傳播著中國的最新消息。在中日外交關係冷淡的狀況下,這些媒體也開動腦筋,為促進兩國民眾相互理解做著策劃報導和節目。
  • 「第三屆日中教育文化交流研討會」在東京舉行 兩國青年暢談中日友好
    人民網東京3月4日電(許永新)3日下午,由公益財團法人日本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主辦的「第三屆日中教育文化交流研討會」在位於東京的日本教育會館舉行。日本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代表理事黑田文男、日本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顧問、前日本參議院副議長輿石東在研討會致辭,日本眾議院議員近藤昭一進行了演講。
  • 日新駐華大使選「最佳作文」 學子願成中日橋梁
    中新社北京12月14日電 (張素)日本新任駐華大使木寺昌人雖未赴京,已行使大使職責,為第八屆「中國人的日語作文大賽」欽點「日本大使獎」(暨最優秀獎)得主。記者在14日於日本駐華大使館舉行的頒獎儀式上獲悉,木寺昌人將在25日抵達北京。
  • 合格體驗談vol.9 | 規劃+拼搏,日語0基礎也能考入G-MARCH貴族名校!
    由於是日語0基礎,他在學習中非常刻苦勤奮。雖曾經歷過失利,但在塾內老師和其他考學小夥伴的鼓勵與幫助下,他最終考入了日本G-MARCH貴族學府——學習院大學。留考日語是從0開始,整體進度比較慢。但後來通過凌老師的指導,我對日語開始有了好感,並且進步非常大。文綜科目的話,我本來就很有興趣,通過一直以來的積累和學習,效果也比較明顯。 我感覺塾內整體學習氛圍很好,但是因為自身基礎能力薄弱,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學習節奏比較慢。之前我出願過MARCH級別的學校,但是結果不盡人意,但在日語分數有了明顯提高之後,我對自己更加有信心、對學習也更上心了。
  • 《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出版30周年座談會暨研討會舉行
    在今天舉行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辦的「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出版30周年座談會暨研討會」上,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日語系主任助理、專業課教師陳強的故事,打動了不少人。1998年《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以下簡稱「《標日》」)出版10周年,陳強正上初二,開始自學日語。在《標日》的引領下,陳強自學通過了N1(面向母語為非日語的日語學習者的日語語言能力測試的最高等級)。
  • 習近平主席的覆信強有力地推動中日青少年交流
    兩國人民友好的未來寄望於青年一代 孔鉉佑大使在致辭中回顧了大賽6年來走過的歷程並表示,習近平主席覆信大賽獲獎者,鼓勵中日兩國青年加強交流互鑑、增進相互理解、發展長久友誼,為開創兩國關係更加美好的明天作出積極貢獻。這不僅在中日兩國引發強烈反響,也令主辦方備受鼓舞。
  • 創造漢字的魅力|知日專訪:日本國字研究第一人笹原宏之
    早在距今1300多年前,對中國文化有良好了解的日本人便開始以中國漢字為基礎,結合漢字造字的要素與原理,開始了國字的創造。基於日本的感性與學術,獨立的國字不斷被創造出來。之後,通過中日文化和貿易往來,日本國字也被傳到了中國。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很多自己的地區方言,專屬於方言的漢字讀音有趣,字形跳脫,卻也鮮少為人使用。對於學習日語,研究和製漢語的人來說,比起艱澀的語法,也許獨特的字形、不同於標準語的音調更能激發學習的興趣。
  • 毛澤東日語翻譯出書稱中日應友好合作
    據日本華文媒體消息,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文化部原副部長劉德有的新著《我的日語人生》(日語書名:我が人生の日本語)由日本僑報社出版,4月起在日本發行。關於進入21世紀的中日關係,作者在書中指出,我們應該回到中日建交時兩國確定的原點,以增進國民間的相互理解和信賴為課題。推進兩國相互理解的關鍵詞是友好、合作、和平、發展,而非不友好、不合作、反目和敵對。
  • 《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 培訓通知
    感謝您多年來對人教社《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以下簡稱《標日》)的支持與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