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很愛笑會是腦癱嗎?這些跡象家長一定要注意!

2020-12-18 健康界

寶寶一笑,父母就覺得世界都亮了起來,面對寶寶愛笑的情況很多父母也會過得很開心。但是有些人聽說寶寶太愛笑也不是什麼好事,一旦寶寶太愛笑的話,有可能他的身體也存在著一些異常,比如腦癱。

那麼,寶寶很愛笑會是腦癱嗎?

寶寶很愛笑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天生比較喜感,也有可能是爸爸媽媽們逗樂的,最壞的可能就是腦癱。這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注意這種現象,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孩子出現了腦癱的情況,主要是由於宮內缺氧的原因導致的,孩子腦癱的話可以看出來的,孩子的肌張力特別好,也就是說小時候好像特別會動,很容易翻身等。

那麼,寶寶腦癱的症狀有哪些?

1、哺乳困難:孩子在生後不會吸吮,吸吮無力或拒乳,吸吮後疲乏無力,經常出現嗆咳、吐奶現象,嘴不能很好閉合,體重增加不良。

2、斜視: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

3、不笑:如果兒童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智力低下。

4、身體發硬:身體發硬是肌張力高的症狀,在幼兒期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小兒腦癱。

5、固定姿態。孩童在出世後十分安靜,哭聲弱小或繼續哭鬧。往往是因為腦損傷使肌張力反常所造成的,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態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那麼,寶寶為什麼會得腦癱?

寶寶腦癱致病的原因包括胎盤異常、胎位不正、宮內窘迫、早產、多胎、出生時窒以及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感染、外傷、腦出血、腦部畸形等。包括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缺氧窒息、分娩時新生兒缺氧窒息、呼吸窘迫綜合症、周身循環衰竭、紅細胞增多症。如分娩過程中嬰兒腦部受傷,新生兒顱腦受傷或腦部感染、腦血管意外。

寶寶很愛笑、不愛笑等,家長不要太著急,但也不能夠因此就盲目的判定寶寶就有腦癱的問題了。寶寶是否有腦癱往往是需要去做個詳細的身體檢查才能夠知道,在還沒有正確結論之前,不建議過分盲目的下結論,家長也不能過分擔憂。

所以,家長一定要做好預防,在產前、產時、產後都要做好預防和護理,這樣才能保護寶寶的健康。

相關焦點

  • 嬰兒太愛笑是腦癱
    寶寶出生幾個月以後可能會比較喜歡笑,這時候家長是最開心了,但是如果孩子一直笑,作為父母來說又有點擔心,因為聽說孩子喜歡像可能是腦癱,其實家長不要有這個顧慮,孩子愛不愛笑和腦癱一般關係不大,一旦出現腦癱的情況,孩子會表現為多種症狀表現,我們來了解一下。
  • 寶寶6個月前,如果有這些表現,可能是「小兒腦癱」,家長別忽視
    哪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健康上有問題,還好小景發現的早,初期階段好好配合醫生治療相信會很快恢復。「小兒腦癱」是指剛出生的寶寶腦部發育尚不成熟,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下這些信號,絕對不可忽視!當寶寶出生後,家長應該需要注意哪些因素,來預防他的腦發育遲緩呢?
  • 寶寶「腦癱」早期有哪些症狀?過4個月後,家長要注意這些表現
    對於剛出生的小寶寶來說,他們總是喜歡握緊自己的小拳頭,有的人對孩子握緊拳頭的事情很不滿意,總是會不經意地把孩子小拳頭掰開,對於新生兒來說這種現象是很普遍的,家長不需要強制性的去掰開孩子的手指。孩子如果一切發育正常到了一定的月份,就會自主地張開,而且會慢慢學著去抓東西。
  • 哪些寶寶易患腦癱?尤其是在這些情況下出生的嬰兒,家長要注意!
    對於這些情況出生的嬰兒易患腦癱: 1、嬰兒在出生前、產程中,出生後發生的任何可能導致的腦組織缺血、缺氧、損傷的情況,出現這些情況都可能會導致腦癱常見的有,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產傷、缺氧缺血性腦病、早產兒、低體重兒、多胎兒、新生兒嚴重黃疸等,都易產生腦癱,家長需要特別注意這些情況出生的寶寶。
  • 家長注意:寶寶出現這些表現,要高度警惕是腦癱!
    本文作者:常崇旺醫生 「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歲走」,這是對嬰兒時期運動行為發育規律的粗略概括。 但是曉豪的媽媽卻發現,寶寶都過了一歲,還不會站、不會走,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孩子是「腦癱兒」。
  • 寶寶滿月愛蹬腿是腦癱嗎
    核心提示:滿月的寶寶愛蹬腿不能斷定寶寶就是腦癱,因為很多發育正常的寶寶也會出現蹬腿的現象,腦癱兒對家庭的危害比較大,早期腦癱有很多症狀會出現,例如經常容易驚醒,哭鬧不止,3個月抬不起頭來,4-5個月身體挺不直,反應遲鈍,手指握拳不會張開等等,如果出現以上這些症狀家長朋友要注意了。
  • 寶寶雙手經常握拳會是腦癱嗎?這些原因爸媽一定要知道,不要大意
    導讀:寶寶雙手經常握拳會是腦癱嗎?這些原因爸媽一定要知道,不要大意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8個月大的寶寶罹患腦癱,這種氣味是罪魁禍首,家長們要注意
    導讀:8個月大的寶寶罹患腦癱,這種氣味是罪魁禍首,家長們要注意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寶寶聞花露水會腦癱嗎
    家長在平時帶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多加注意,有些在大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東西,對寶寶來說就可能是致命的兇器,無論是果凍、紐扣或者電池,家長平時一定要放到寶寶夠不著的位置才行,不然孩子拿起來就往嘴裡塞,一不下心就會卡在喉嚨裡,就會導致寶寶窒息。
  • 8個月大的寶寶罹患腦癱,這種氣味是罪魁禍首,家長們要注意
    大夫說,就是因為這不起眼的樟腦丸,孩子才得了腦癱。媽媽特別不能理解,一個樟腦丸怎麼就讓孩子得了腦癱了呢?大夫解釋道,在檢查血液的過程中,發現孩子有急性溶血,有的樟腦丸中含有一種「萘」的化學成分,萘本身對人體無害。但對於有新生兒溶血的寶寶來說,萘會透過寶寶的皮膚滲入到血液,造成膽紅素過高,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再與腦細胞結合,就可能使腦功能受損,從而形成腦癱。
  • 兒科醫生分享:寶寶為什麼會得腦癱?家長怎麼有效避免寶寶腦癱?
    寶寶生下來,一呼一吸都在牽動著父母的心。當寶寶出現和別的寶寶不同的狀況時,家長就會很擔心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或是缺什麼東西了?等等。現今腦癱寶寶的數量越來越多,那麼,寶寶為什麼會得腦癱呢?家長可以怎麼做有效避免寶寶出生腦癱?兒科醫生為您解答!
  • 【腦癱症狀】如何及早發現寶寶腦癱的預警信號?家長必看!
    健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 思思是個早產兒,出生後好幾分鐘才哭出聲來,醫生提醒思思媽媽,要注意寶寶是否有腦癱跡象。媽媽很擔心,腦癱對我的寶寶有什麼傷害呢?如何學會觀察,及早治療呢?
  • 寶寶身體軟是腦癱的表現嗎?抱寶寶時需要注意什麼
    寶寶在成長的過程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家長們一一的去應對。這就需要大家要更多的去了解和學習一些育兒的相關知識。這樣在孩子以後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及時的發現一些情況。 那麼寶寶身體軟就是腦癱嗎?相信很多人對這樣的問題都是非常感興趣的。
  • 腦癱的孩子一般幾個月可以看出來?這些信號家長要注意了
    腦癱的孩子一般幾個月可以看出來 腦癱的孩子一般幾個月可以看出來 寶寶腦癱一般要在3-6個月大的時候可以看出來 寶寶腦癱有哪些症狀 1、吃奶少:腦癱寶寶的吞咽功能比較差,吃奶的時間比較長,還容易出現嗆咳的現象,家長在餵養的時候比較困難,由於寶寶長期沒有得到足夠的奶量,因此體格發育會比同齡兒童更慢。
  • 嬰兒「腦癱」的4大徵兆,家長別不當回事兒,出現2點就要注意了
    寶寶都是爸爸媽媽的心頭肉,無論平時多鬧騰,只要寶寶開心的一笑,不管多辛苦在寶爸寶媽眼裡都是值得的。然而,新生兒腦部損傷不容易察覺,許多父母都是在孩子很嚴重時才察覺而因此後悔。這其中就有腦癱這種病症,如何能判斷腦癱前兆呢?
  • 寶寶翻身遲,是發育遲緩或腦癱?家長注意啦
    老話都說「三翻六坐」,大概是說寶寶在三歲的時候就應該學會翻身了,這樣的說法一輩輩傳到現在,導致很多新手寶媽當考到自己的寶寶三個月還不會翻身時就很焦急。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寶寶翻身遲,是發育遲緩或腦癱的表現嗎?
  • 如何判斷小兒腦癱?患兒的這些表現,家長們要注意了!
    1、觀察兒童的一些表現和症狀:小兒腦癱在早期出現的時候,最多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孩子的坐姿,以及站姿還有道題的這些方法來進行確診,在出現腦癱的孩子當中,飲食方面也會有所表現,比如會不會出現困難,造成孩子無法正常的吞咽,另外孩子出生之後不經常的哭鬧,比較安靜。
  • 寶寶怎麼逗都不笑 一查才知是腦癱徵兆
    娜娜 正常寶寶40天以後可以逗笑,而腦癱的寶寶40天以後也逗不笑。專家提醒,寶寶出生後,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觀察寶寶是否有異常。 摘要:   正常寶寶40天以後可以逗笑,而腦癱的寶寶40天以後也逗不笑。專家提醒,寶寶出生後,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觀察寶寶是否有異常。一旦出現異常,要儘早到醫院就診。寶寶兩個月了,但卻怎麼逗也逗不笑,這讓張女士焦慮不已。
  • 寶寶肌張力高是腦癱嗎?父母們注意了!這篇文章教你分辨
    但是也容易造成過度擔心的情況,有的家長發現自家寶寶肌肉僵硬,活動度受限,出現肌張力過高,聽說這是腦癱的表現,馬上坐立不安,四處求醫腦癱怎麼治。其實寶寶肌張力過高並不一定是腦癱,讓我們一起往下看吧。一、肌張力過高是腦癱嗎?
  • 黃疸20左右會導致腦癱嗎
    核心提示:每個小寶寶在出生之後都會有黃疸症狀,黃疸危害是非常大的,不僅僅會給寶寶的健康身體帶來傷害,更是會可能會引起腦癱的情況發生,為此在寶寶出現了黃疸的時候,一定要儘快的去接受治療,這樣才能夠讓寶寶更加健康,少受疾病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