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新研究: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父母有24個共同點

2020-09-15 君翰教育


1. 他們傾向於讓孩子做家務

史丹福大學前新生教務主任《如何撫養成人》(How to Raise an Adult)一書的作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在一次TED演講現場直播活動中說:「如果孩子們不洗碗,那就意味著有人在替他們洗碗」 。

她說:「因為這樣,他們不僅會被免除了工作的責任,而且還被免除了學習必須完成的工作,而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為改善整體狀況作出貢獻的義務。

利思科特·海姆斯相信:從小在家務勞動中長大的孩子將來會和同事合作得很好,更有同情心,因為他們知道奮鬥是什麼樣子的,並且能夠獨立承擔任務。她基於哈佛大學的格蘭特研究,這是迄今為止進行的最長的縱向研究。

「通過讓他們做家務(倒垃圾,洗衣服等),他們意識到為了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必須做生活中的工作。」她告訴《Insider》網站。


2. 他們傾向於教孩子社交技巧

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追蹤了美國各地從幼兒園到25歲之間的700多名兒童,發現他們在幼兒園的社交能力,與20年後成年的成功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

這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與那些社交能力有限的孩子相比,那些有社交能力的孩子,在25歲之前獲得大學學位和全職工作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他們可以不受鼓勵地與同齡人合作,樂於助人,了解自己的感受,並獨自解決問題。

那些社交能力有限的人,被逮捕、酗酒和申請公共住房的機率也更高。

資助這項研究的羅伯特·伍德·詹森基金會(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項目總監克裡斯汀·舒伯特(Kristin Schubert)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這項研究表明,幫助兒童發展社交和情感技能,是我們為他們的健康未來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3. 他們往往有很高的期望值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尼爾·哈爾豐和他的同事們通過對2001年出生的6600名兒童進行的一項全國性調查得出的數據,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對孩子的成就有著很大影響。

他在一份聲明中說:「那些認為孩子將來上大學的父母,不管他們的收入和其他資產如何,似乎都在促使著他們的孩子朝這個目標前進。」

這項研究結果是在標準化測試中得出的:表現差的孩子中,有57%的父母希望他們上大學,而表現好的孩子中,有96%被期望上大學。

這與另一個心理學發現一致——皮格馬利翁效應,它指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期望可以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就孩子而言,他們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

4. 他們之間往往保持健康的關係

根據伊利諾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生活在高衝突家庭中的孩子,無論是完整的還是離婚的,往往會比那些父母相處融洽家庭的孩子更糟糕。

伊利諾伊大學ACES學院人類和社區發展系主任、教授小羅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 Jr.)是這項研究的作者,他還指出,一些研究發現,生活在非衝突單親家庭的孩子,比生活在衝突雙親家庭的孩子過得更好。

休斯說,離婚前父母之間的衝突也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而離婚後的衝突對孩子的適應能力有很大的影響。

一項研究發現,離婚後,當一個沒有監護權的父親與他的孩子經常接觸並且衝突最小時,孩子的情況會更好。但當發生衝突時,父親的頻繁探望會導致孩子適應能力較差。

然而,另一項研究發現,童年時經歷過父母離婚的孩子,10年後仍對父母離婚感到痛苦和悲傷。父母之間矛盾嚴重的年輕人,更有可能產生失落感和遺憾。

5. 他們通常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家桑德拉•唐(Sandra Tang)2014年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高中或大學畢業的母親,更有可能撫養出同樣教育水平的孩子。

從1998年至2007年進入幼兒園的14000多名兒童中研究發現,少女媽媽(18歲或以下)所生的孩子,完成高中學業或上大學的可能性較低。

抱負,至少是部分原因。

在2009年一項對紐約半城區856人進行的縱向研究中,鮑靈格林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杜博(Eric Dubow)發現,「孩子8歲時父母的教育水平,顯著預測了40年後孩子的教育和職業成功。

6. 他們傾向於早期教孩子數學

一項2007年對美國、加拿大和英國35000名學齡前兒童進行的薈萃分析發現,早期發展數學技能,可以轉化為巨大的優勢。

研究報告的合著者、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格雷格·鄧肯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

「早期數學技能至關重要,也就是剛開始上學時對數字、數字順序和其他基本數學概念的了解等。對早期數學技能的掌握,不僅能預測未來的數學成就,還能預測未來的閱讀成績。


7. 他們傾向於與孩子建立關係

2014年,一項針對243名出生於貧困家庭的人口研究發現,在頭三年接受「敏感照顧」的孩子,不僅在童年時期的學業測試中表現更好,而且在30多歲時,他們的人際關係更健康,且有更大的學術成就。

所謂「敏感照顧」,正如PsyBlog上報導的那樣,「看護人能迅速、適當地響應孩子的信號,並為孩子探索世界提供一個安全的基礎」。

該書的合著者、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李·拉比(Lee Raby)在一次採訪中說:「這表明,對早期親子關係的投資可能會帶來長期回報,這種回報會在個人的一生中積累。」

8. 他們通常壓力較小

根據布裡吉德·舒爾特(Brigid Schulte)在《華盛頓郵報》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母親與3至11歲的孩子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對孩子的行為、幸福感、成就幾乎沒有什麼預見作用。

更重要的是,「強化母愛」或「直升機式機育兒」的做法可能適得其反。

鮑林格林州立大學社會學家、該研究報告的合著者Kei Nomaguchi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表示:「母親的壓力,尤其是當母親因為工作忙亂,而與孩子相處感到壓力時,可能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孩子。」

情緒傳染或者說人們如同感冒一樣「感染」彼此感覺的心理現象,有助於解釋其中的原因。

研究表明,如果你的朋友很快樂,那麼這種快樂就會感染你;如果她悲傷,這種憂鬱也會轉移。因此,如果父母疲憊或沮喪,這種情緒狀態就會轉移到孩子身上。


9. 他們傾向於重視努力而不是避免失敗

幾十年來,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威克(Carol Dweck)發現,兒童思考成功的方式有兩種。

固定型成長思維,會假設我們的性格,智力和創造力是固定的,無法以任何方式進行改變;

成長型思維,則認為失敗不是明智的證據,會在挑戰中蓬勃發展。

換句話說,如果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在一次考試中取得了優異成績是因為他們天生的智力,這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心態。如果他們成功是因為努力,那就教會了他們「成長」的心態。


10. 媽媽們傾向於工作

哈佛商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與在外工作的母親一起成長,對孩子有顯著的好處。

這項研究發現,職業母親的女兒上學時間更長,更有可能從事管理工作,掙的錢也更多,比那些由全職媽媽撫養的同齡人高出23%。

此外,研究發現,職業母親的兒子在做家務和照顧比自己小的弟妹方面投入更多,他們每周花在照顧弟妹上的時間要多出7.5小時,在做家務上的時間要多出25分鐘。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哈佛商學院教授凱薩琳·L·麥金恩(Kathleen L.McGinn)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據我們所知,很少有能像由職業母親撫養的這樣,可以對性別不平等產生如此明顯的影響,」

11. 他們往往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可悲的是,五分之一的美國兒童在貧困中長大,這種情況嚴重限制了他們的潛力。

這種情況現在變得越來越極端。 史丹福大學研究員肖恩·雷登(Sean Reardon)表示,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孩子之間的成就差距 「在2001年出生的孩子,比25年前出生的孩子大30%到40%」。

正如《驅動力》的作者丹·平克(Dan Pink)所指出的,父母的收入越高,孩子的SAT分數就越高, 「由於缺乏全面而昂貴的幹預措施,社會經濟地位才是決定許多人獲得教育和表現的主要因素。」

12. 他們通常是「權威的」,而不是「專制」或「放任」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展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裡德(Diana Baumride)首次發表於20世紀60年代的研究,發現大體上有三種育兒方式:

  • 寬容型:父母試圖對孩子不加懲罰並接受孩子。
  • 專制型:父母試圖根據既定的行為標準來塑造和控制孩子。


  • 權威型:父母試圖理性地引導孩子。

最理想的是權威型育兒方式。孩子在對權威的尊重中長大,但不會被權威扼殺。

13. 他們傾向於教導「勇氣」

2013年,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安吉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因發現了一種強大的、推動成功的人格特質——「勇氣」,而獲得了麥克阿瑟「天才」獎。

她的研究被定義為「保持對長期目標的興趣和努力的趨勢」,並將其與受教育程度、常春藤盟校本科生的平均成績、西點軍校學員的留級率以及在美國全國拼字大賽中的排名相關聯。

這是關於教育孩子們去想像,並致力於他們自己想要創造的未來。


14. 他們傾向於用行為控制,而不是心理控制

倫敦大學學院的一項縱向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控制,對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正如傑夫·哈登(Jeff Haden)解釋的那樣: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認為父母在心理上控制較少、更關心自己的人,長大後可能會更快樂、更滿足。

另一方面,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更好地運用了心理控制的人,在他們整個成年生活中表現出明顯較低的心理幸福感。

不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侵犯他們的隱私,培養依賴性,引導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這些都是父母如何運用心理控制的例子。

心理控制是試圖控制一個孩子的情緒狀態或信念。哈登指出,行為控制是不同的,因為它是對可能有害的行為設置限制。行為控制的例子包括設置宵禁,分配家務,期望完成家庭作業。


15. 他們往往了解良好營養和飲食習慣的重要性

成功人士認識到,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幫助你全天集中精力,提高工作效率。

家庭和兒童臨床心理學家凱薩琳·斯坦納·阿德爾(Catherine Steiner-Adair)認為,培養孩子們的飲食習慣,使他們身心健康,需要父母的參與。

她說,為了幫助孩子培養對身體的接受感和積極的自我形象,父母需要樹立榜樣,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有良好的態度,有自己的健康飲食習慣以及對食物有積極的態度。

16. 他們傾向於給孩子起一個好記的名字

大量研究表明,你的名字會對你一生的成功產生很大的影響,從你被公司僱用到你的消費習慣。

從職業角度看,人們發現有通用名稱且易於發音姓名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17. 當面對衝突時,往往會在孩子面前公平地爭吵

美國聖母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馬克·卡明斯(E.Mark Cummings)在接受《發展科學》(Development Science)採訪時說,

當孩子們在家裡目睹了包括支持、妥協和積極情緒在內的輕度到中度衝突時,他們會學習到更好的社交技能、自尊和情感安全感,這有助於改善親子關係和他們在學校的表現。

他說:「當孩子們目睹了一場爭吵,看到父母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實際上比以前看到的更加快樂。這使孩子們放心,父母可以解決問題。」

卡明斯說,當父母為了避免爭吵或拒絕交流而做出讓步時,而他們自己的情緒反應並不積極時,孩子們就會接受。

「我們的研究表明,與公開衝突相比,父母孤僻的長期影響實際上對孩子的適應更為不利。」。卡明斯解釋說,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可以感覺到有什麼不對勁,這會導致壓力,但他們不明白是什麼或為什麼,這意味著他們更難適應。

由於反覆遭受破壞性衝突,而造成的長期壓力可能導致孩子感到擔憂,焦慮,絕望,憤怒,進取,行為受到挑戰,生病,疲倦和在學業上掙扎。

18. 他們傾向於讓孩子失敗

養育孩子的最新趨勢之一是「雪犁式育兒」,即微觀管理孩子的生活,使他們永遠不會遭遇失敗。

「雪犁式育兒」最具破壞性的一個方面是,它會一直持續到成年期。

根據《紐約時報》和《晨間諮詢》的一項民意調查,年齡在18歲至28歲的成年人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其父母會為孩子預約醫生和理髮。

《如何養育一個成年人:打破過度養育的陷阱,讓你的孩子為成功做好準備》一書的作者朱莉·萊斯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告訴《泰晤士報》,「雪犁式育兒」方式與良好的育兒方式完全相反。她說:「關鍵是要讓孩子為上路做好準備,而不是為孩子準備道路。」

19. 他們通常不讓孩子看太多電視

根據俄亥俄州立大學2011年的一項研究,年齡較小的兒童在看電視時往往會抑制溝通能力,而電視會減少親子交流的次數。

研究發現,閱讀更有利於親子溝通。作者寫道:「一起看電視為幼兒創造了一個相對有害的交流環境,而共同閱讀書籍則鼓勵了母子有效的交流。」

20. 他們傾向於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根據心理健康顧問蘿拉·德紹爾(Laura JJ Dessauer)的說法,不讓你的孩子做決定,會把他們變成有依賴性的成年人。

德紹爾《今日心理學》中寫道,為孩子做每一個決定,包括他們穿的衣服、他們做作業的確切時間以及他們可以和誰一起玩,都可以消除他們做決定的欲望。德紹爾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很可能會尋求一種完全由他人掌控的關係。」

控制型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如果你傾聽,而不是提供建議,你的孩子很可能會發現一些他們可以做的不同的事情。


21. 他們傾向於教會孩子自我控制

如果你的孩子有很好的自控能力,他們就更有可能健康、富有、安全。

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一項長達32年的研究發現,那些確保孩子控制自己衝動的父母養育出的孩子更穩定。

這些孩子會變得健康,有更多的錢,不會從事犯罪行為,也不會有藥物濫用的問題。

作者說:「在另一組500對兄弟姐妹中,儘管有共同的家庭背景,但自控力較低的兄弟姐妹成績較差。」

22. 他們傾向於關注自己的孩子

根據德拉瓦大學2014年的一項研究,如果父母給予孩子「敏感的照顧」,換句話說,如果父母關注並傾聽他們的孩子,那麼出生在貧困家庭中的人更有可能成功。

這些孩子在學術測試中表現更好,成年後擁有更健康的人際關係,更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

23. 他們傾向於休產假

北卡羅來納大學對歐洲休假政策的研究發現,產假可以大幅降低嬰兒死亡率,改善兒童的整體健康狀況。

波恩勞工研究機構(IZA)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休產假的母親們給孩子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與沒有休產假的母親的孩子相比,這些孩子的智商更高,受教育程度更高,賺的錢更多。

數據顯示,對於來自低教育程度家庭的孩子來說,情況尤其如此。


24. 他們傾向於給孩子讀書

除了給孩子帶來一段美好的結合時間外,讀書還可以給孩子帶來長期的積極影響。

大量研究表明,每天給孩子讀書可以提高文學和語言能力以及認知能力。例如,在四歲左右經常聽別人朗讀的孩子,八歲時在閱讀和寫作測試中得分更高。研究顯示,這與社會經濟地位無關。 和你的孩子一起翻閱書本也可能增進閱讀的興趣,這在以後的學校或其他地方都會派上用場。


文丨美中科教基金會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美國最新研究: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父母有這24個共同點
    孩子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父母雙方在同一個家庭,處於一種充滿愛的關係中,這會使孩子在成年後獲得成功。優秀孩子的父母都有哪些特質?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了24個共同點。這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與那些社交能力有限的孩子相比,那些有社交能力的孩子在25歲之前獲得大學學位和全職工作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他們可以不受鼓勵地與同齡人合作,樂於助人,了解自己的感受,並獨自解決問題。那些社交能力有限的人被逮捕、酗酒和申請公共住房的機率也更高。
  • 最新研究: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父母有24個共同點
    孩子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家長關係和睦,且行為表率良好的家庭,養育出的孩子往往在成年後更容易獲得成功。除此之外,優秀孩子的父母還有哪些特質呢?最新研究發現了24個共同點,包括:讓孩子做家務、教會他們勇氣並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等。
  • 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父母有24個共同點
    孩子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家長關係和睦,且行為表率良好的家庭,養育出的孩子往往在成年後更容易獲得成功。除此之外,優秀孩子的父母還有哪些特質呢?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了24個共同點,包括:讓孩子做家務、教會他們勇氣並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等。
  • 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往往有這24個共同點
    家長關係和睦且行為表率良好的家庭,養育出的孩子往往在成年後更容易獲得成功。除此之外,優秀孩子的父母還有哪些特質呢?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了24個共同點,包括:讓孩子做家務、教會他們勇敢並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等。這或許會對我們當父母的也有所啟發。
  • 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有什麼共同點?
    孩子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家長關係和睦,且行為表率良好的家庭,養育出的孩子往往在成年後更容易獲得成功。除此之外,優秀孩子的父母還有哪些特質呢?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了24個共同點,包括:讓孩子做家務、教會他們勇氣並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等。
  • 一生E本||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往往有這24個共同點
    孩子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家長關係和睦且行為表率良好的家庭,養育出的孩子往往在成年後更容易獲得成功。除此之外,優秀孩子的父母還有哪些特質呢?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了24個共同點,包括:讓孩子做家務、教會他們勇氣並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等。這或許會對我們當父母的也有所啟發。
  •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高智商孩子都有3個共同點,並非靠遺傳
    為人父母肯定都希望自己小孩比別人更優秀,比別人更聰明,可能很多人覺得智商跟遺傳有關係,但其實高智商並非全靠遺傳。同事家的孩子打小就非常聰明,不管學走路還是學說話的時間都要比其他寶寶早一些。當孩子上小學之後,每門功課幾乎都排在班級前幾名。據班主任透露,小孩平時上課特別認真,老師講到哪個章節,他都能迅速跟上。
  •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高智商的孩子有3個共同點,跟遺傳沒關係
    那不是靠遺傳,這些高智商兒童有什麼共同點呢?這個問題引起了一位心理學家的興趣,他就是斯坦福比納量表(智力測驗題)的設計者美國心理學家劉易斯·推孟。於是他找到了1500個孩子,用時長達幾十年,進行跟蹤調查。
  • 研究發現:長大後真正有出息的孩子,有這2個共同點,與智商無關
    這個問題也是困擾很多心理學家的一個心頭事,經過一波又一波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長大後真正有出息的孩子,在小時候確實有2個共同點,但是與智商高低無關。當時特曼就想,可以通過測試出孩子的智商值,然後追蹤到他們成年,自然就能判斷成就和智商有沒有關係。
  • 美國心理學家:智商高的孩子身上確有共同點,與「遺傳」無關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智商高,聰明學習好。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從小就注重智商上的培養。不過,關於孩子的智商一直都有各種質疑的聲音。有人認為孩子的智商和父母的遺傳基因有很大關係,那些有能力、智商高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都更優秀一些,智商也低不了。所以,在很多家長心裡認為,孩子智商高不高全看父母基因怎麼樣.
  •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高智商兒童確實有共同點,但不是靠遺傳
    家長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夠擁有高智商,那麼高智商的兒童之間有沒有共同點呢?首先我們看看影響智商的因素!3、基因影響一部分的智商並不是爸爸媽媽智力高,孩子就一定是個天才,因為有專家表示,遺傳對智力的影響只有50%左右,因此孩子的智力發育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們可以發現,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等世界名校的孩子,父母大多一生平凡,所以並不能以父母的智商水平論斷孩子的智商數。
  •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高智商兒童確實有共同點,但和遺傳沒關係
    提到孩子的智商,很多父母都有話說。畢竟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高智商,以後學習好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前程呢?關於智商,大多父母的認知還停留在,孩子的智商是父母遺傳的,所以基因很重要。難道先天條件真的就能決定孩子的智商嗎?誠然,父母的智商對孩子的智商影響很大,但如果忽略了後天的培養,孩子有再高的智商也白搭,"傷仲永"的故事從來不少。
  •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高智商兒童確實有共同點,但和遺傳沒關係
    提到孩子的智商,很多父母都有話說。畢竟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高智商,以後學習好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前程呢?關於智商,大多父母的認知還停留在,孩子的智商是父母遺傳的,所以基因很重要。難道先天條件真的就能決定孩子的智商嗎?誠然,父母的智商對孩子的智商影響很大,但如果忽略了後天的培養,孩子有再高的智商也白搭,「傷仲永」的故事從來不少。
  •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高智商的孩子都有這些共同點,並不是遺傳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也曾進行過長達20年的觀察研究,他選定了一批大概有1000多名6歲左右的孩子,從他們6歲一直觀察到26歲,期間經過很多智力、腦力的測試,最終他發現高智商的孩子從小就有共同點,並且這些共同點都不是遺傳,而是通過後天的訓練和培養得來的。到底有哪些共同點呢?
  • 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別高看也別低估自己,優秀父母3個共同點
    導語:育兒,有一個科學的育兒觀真的很重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不單是學校老師的教學任務,更是父母應該考慮的問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論何時何地,家庭教育的主角都是家長。但從古至今,做父母的,不像學生有老師、公司新人有培訓,可以說大多數父母在育兒問題上都是新手上路。
  • 美國心理學家:高智商的孩子確實有共同點,但是和遺傳沒關係
    從孩子出生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大人們就熱衷於通過孩子的行為來判斷孩子的智商高不高。也會有些家長說,這孩子父母都是高學歷,高智商,肯定孩子也差不到哪兒去。其實,高智商的孩子確實有共同點,但是和遺傳沒關係。(L.M.Terman)在20世紀二十年代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研究,他通過智力測試篩選出了1500個智商大於等於130的孩子,然後開始追蹤他們的後續情況。
  •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高智商兒童確實有共同點,但並不是靠遺傳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在著作中提到:「普通人只發揮了其潛在智能的10%。」近年來,智商潛能這個詞在家長中廣為流傳,但真正理解這個詞,並做到正確智商潛能開發的家長卻是屈指可數。很多家長認為智商開發只是在先天條件,也就是遺傳上提高孩子的智力分數,忽視了孩子天賦和能力的培養。
  • 美國心理學家:高智商兒童的確有很多共同點,與父母遺傳無關
    ,也因此有了智商潛能這個詞。一般人認為智商的上限是遺傳來決定的,我們只能在這個範圍內提升,但是忽視了天賦和自我學習能力。後天的鍛鍊和對天賦的挖掘更重要。劉易斯·推孟對1500個高智商的孩子做過跟蹤,發現了他們擁有高智商的三個共同點。
  •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智商高的兒童有個共同點,與遺傳無關
    智商的高低,直接對未來孩子的發展方向,每個準媽媽在懷孕的過程中會拼命地進補DHA,希望孩子的智商,可以超越自己,有個質的飛躍。小梅是一個非常小心謹慎的準媽媽,知道懷孕後就開始吃各種深海的魚類,希望可以使孩子的智商穩定提高,孩子出生後,更是選擇了全球最好的DHA品牌,每日在固定的時間放到孩子的嘴中。
  • 致家長丨父母請自查,24個成功做法,你擁有幾個?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了24個共同點包括:讓孩子做家務、教會他們勇氣並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等今天,小師帶你一起細數優秀孩子父母的相同點——這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與那些社交能力有限的孩子相比,那些有社交能力的孩子,在25歲之前獲得大學學位和全職工作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他們可以不受鼓勵地與同齡人合作,樂於助人,了解自己的感受,並獨自解決問題。那些社交能力有限的人,被逮捕、酗酒和申請公共住房的機率也更高。